【摘要】:端智嘉(1953-1985)是當代藏族文壇的一顆明星,他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充滿傳奇色彩,他為人處世特立獨行,文學作品新穎獨特,學術成果特色鮮明,在當代藏族文壇上演出了一幕有聲有色的活劇。作為與新中國一起成長起來的藏族學者和作家中的佼佼者,端智嘉在短暫的人生旅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詩詞、小說、散文、論文、譯作,在上世紀80年代的藏族文壇曾風靡一時,藏族文壇和藏學界有口皆碑,對藏族當代文學和學術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端智嘉年幼時父母離異,失去父母之愛的端智嘉,跟著出家為僧的叔叔長大。1961年,年滿8歲的端智嘉進入家鄉(xiāng)的小學讀書。1964年他考入位于同仁縣的黃南師范學校學習,經過5年的學習,于1969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被分配到青海人民廣播電臺工作。1971年,端智嘉考入中央民族學院民族語言文學系藏漢文翻譯專業(yè)學習,1975年畢業(yè)后回青海人民廣播電臺工作。1978年又考入中央民族學院攻讀藏族文學專業(yè)研究生,師從著名藏族學者東嘎·洛桑赤列等教授攻讀藏學,當時的同學有陳慶英、格桑益西等,因成績優(yōu)異,受到東嘎教授等老師的器重,1981年他以《藏族道歌源流》的論文獲得碩士學位。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83年離開北京,到位于共和縣的海南州民族師范學校任教。是年,因家庭不和等原因,與藏族妻子離婚。后來,他又同一個蒙古族女子結婚,但是,由于感情基礎十分脆弱,又到了離婚的邊緣。端智嘉在青年時代所承受的壓力大大重于常人一家庭的雙重不幸(缺少父母之愛和夫妻恩愛);理想和事業(yè)的追求與家庭發(fā)生尖銳沖突,難以調和;而離經叛道的思想和放蕩不羈的個性,寫《活佛的故事》等,又承受著傳統(tǒng)和社會輿論的雙重壓力。家世的悲涼、家庭的糾葛、孤獨寂寞的心態(tài)、社會的壓力所構成的合力,成為沉重的精神負擔。1985年11月29日,正處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的黃金時代的端智嘉,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恰卜恰鎮(zhèn)海南州民族師范?茖W校住所內因煤氣中毒不幸去世,年僅32歲。川端康成(1899—1972),畢業(yè)于東京大學,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幼年父母雙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xù)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郁,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后來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在東京大學先是在英文系學習然后轉入國文專業(yè)學習,在學習國文時他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次)雜志。1924年畢業(yè)。同年和橫光利一創(chuàng)辦《文藝時代》雜志,后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后,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一生創(chuàng)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tài)情愛心理,手法純熟,渾然天成。成名作小說《伊豆的舞女》(1926)描寫一個高中生“我”和流浪藝人的感傷及不幸生活。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干只鶴》《古都》以及《睡美人》等。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亦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殺身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國翻譯出版。端智嘉與川端康成雖然所處的年代和國籍、文化背景不同,但兩位作家在人生命運與生活背景、創(chuàng)作歷程等很多方面有諸多的可比性,因此將二者對比研究時,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來評價端智嘉的人生和作品對藏族文學的意義及影響,還有他的創(chuàng)作特點。川端康成在自己文學作品中將日本傳統(tǒng)文學的精髓與西方現(xiàn)代主義完美結合的創(chuàng)作技巧,始終是對他的研究和評價的焦點,用這方面較為成熟的研究方法來重新看端智嘉的創(chuàng)作歷程時,有助于更清楚地認識他秉承的繼承與引進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特點。從藏族現(xiàn)代文學的整體研究而言,正確研究和看待端智嘉的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合,是正確認識藏族文學轉型歷程的重要前提,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端智嘉來反思藏族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趨向與存在的問題?v觀藏族文學研究,運用文學比較法對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現(xiàn)象或個別作家及其文學作品進行比較、分析的少之又少,這種文學評論現(xiàn)象不利于挖掘文學的民族性。因而本文運用比較文學的理論對端智嘉和川端康成兩位作家的生平及作品進行了比較研究,是首次運用從比較的視角來研究端智嘉。主要對端智嘉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藏族傳統(tǒng)文學的繼承加以了分析,較深刻地探討了端智嘉的小說與藏族傳統(tǒng)文學間的衍生關系。本文嘗試性地對他們的作品和他們生活時期的社會背景、人生道路、創(chuàng)作歷程等方面進行全面比較,尤其將作品比較當做重點進行研究。前言部分從研究現(xiàn)狀和選題目的兩個方面,對端智嘉研究現(xiàn)狀和形勢進行了總結,進一步從端智嘉研究層面論述選題的意義?v觀對端智嘉的研究成果,雖然取得了可觀的成果,但研究視角上存在單一性和片面性。都將他作為新時代的人和新思想的代表在研究,所以在研究過程中也在努力地尋找這一方面的論據,更有甚著,斷章取義地依據他的文學作品中的某些語句,以及他的遺書和作風,拋開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整體思想,來論證他的叛逆性,將他與傳統(tǒng)完全對立起來的研究傾向。但在深入研究他的整體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作品時,.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傳統(tǒng)的不舍以及想繼承傳統(tǒng)并為此所做的實踐探索。近年來,端智嘉研究成為藏族文學研究領域的一門熱點,相關的專著、系列叢書、雜文等相繼問世?v觀各種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都側重于研究端智嘉為藏族當代文學開辟的新的創(chuàng)作道路及其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精神,相反他對傳統(tǒng)文學的創(chuàng)作形式與風格的傳承方面的研究略有不足。本文通過對端智嘉與川端康成的社會背景和作品、創(chuàng)作歷程的比較,能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和了解端智嘉在社會大轉型時期的思想轉變以及探索新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歷程。第一章里對端智嘉與川端康成的社會背景和人生歷程進行了比較。本章分為兩個小節(jié),第一節(jié)對他們生活的不同社會背景即“文革”前后的藏區(qū)社會狀況與二戰(zhàn)前后的日本社會狀況加以比較。兩位作家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但各自都經歷了社會的大轉型時期,他們以作家特有的敏銳感對當時各種社會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第二節(jié)里對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的兩位作家的人生經歷和創(chuàng)作生涯進行了比較。第二章立足作品,從他們各自的小說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既傳承傳統(tǒng)文學又對現(xiàn)代文學進行借鑒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在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他們都通過傳承與引進相結合的方法開創(chuàng)了各自的別樹一幟的創(chuàng)作道路。從世界文學的角度橫向來看,相比川端康成端智嘉屬于“邊緣”帶的文人,但通過對端智嘉與川端康成的作品的比較,能夠啟示我們從另一種視角評價端智嘉的文學成就和影響。川端康成在文學作品中始終追求日本傳統(tǒng)的美學,通過現(xiàn)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把日本傳統(tǒng)文學的“美”呈現(xiàn)的淋漓盡致。東西方文學創(chuàng)作方法的完美結合已成為研究川端康成作品的主要方向。本文從研究川端康成的視角對端智嘉的文學成就及其對當代藏族文學的影響做了評論?v觀藏族文學研究,運用文學比較法對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現(xiàn)象或個別作家及其文學作品進行比較、分析的少之又少,這種文學評論現(xiàn)象不利于挖掘文學的民族性。鑒于此,本文對端智嘉與川端康成各自的文學作品具有的民族性也嘗試性地進行了分析。第三章是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的比較,可分為兩個小節(jié),分別從蘊藏于他們整個作品中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審視比較。思想內容主要從對女性命運的關切思想和佛教思想、審丑與審美的思想等三個方面進行比較;藝術特點主要從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特點與情節(jié)安排特點、敘述方式的特點等三個方面進行比較。結語部分對上述各章節(jié)進行了分析總結,并由此得出了端智嘉是一位善于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而川端康成則是一位善于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唯美主義作家的結論。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207.4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家榮;;比較文學教學的四個關鍵詞[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2 周霄;;一本新意泛起的比較文學教材——試評《比較文學學科新論》[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李曉萍;;朝鮮詩人丁若鏞“三吏”與杜甫“三吏”之比較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4 楊玉珍;外來影響與鄭振鐸的文學史觀[J];北方論叢;2005年04期
5 陳春香;詔來者以途徑 示渡者以舟楫——讀王向遠《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二十年》[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6 陳春香;;從高旭的涉日詩歌看晚清中國人的日本觀[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王樊逸;;新聞史研究方法探析[J];當代傳播;2009年06期
8 高永;;“母題”術語的翻譯問題[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年02期
9 李官福;;佛經故事與中韓兩國的“高僧與美女故事”[J];東疆學刊;2006年03期
10 景宏;;中印文學關系研究的力作——簡評王向遠等著《佛心梵影——中國作家與印度文化》[J];大學出版;2009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昌鎬;苦難的歲月 互補的文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付建舟;小說界革命的興起與發(fā)展[D];河南大學;2004年
3 俞成云;中國古代四大傳說在東北亞的傳播和影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4 劉彥明;李奎報散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5 孫鴻亮;佛經敘事文學與唐代小說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張素玫;與巴赫金對話[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陳蜀玉;《文心雕龍》法語全譯及其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8 孫立春;中國的日本近現(xiàn)代小說翻譯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9 林進;日本現(xiàn)當代純文學的風向標[D];吉林大學;2012年
10 張立波;論井上廈文學中的國家觀[D];吉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
27472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274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