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楚辭學
發(fā)布時間:2021-08-06 13:31
宋代楚辭研究是楚辭學史上又一次輝煌,本論文主要討論了五方面內容。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宋代楚辭文獻,通過和前代楚辭文獻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宋代楚辭文獻數(shù)量眾多,種類繁多,具體地體現(xiàn)了宋代楚辭學的繁榮。第二章說明刻書業(yè)的發(fā)展有力地推動楚辭學發(fā)展。第三章呈現(xiàn)了宋代楚辭概念的變化發(fā)展,分析了黃伯思從楚國地方文化的角度界定的楚辭概念,又討論了晁補之拓展楚辭概念的觀點,還探討了朱熹如何繼承和發(fā)展晁補之的觀點。通過這些討論,表現(xiàn)了宋代楚辭概念的變化。第四章展現(xiàn)了宋代《楚辭》篇次的三次重大變化,并討論了變化的原因。辨別《楚辭》篇目真?zhèn)闻c《楚辭》篇次問題相關,論文又討論了宋代學者辨別篇目真?zhèn)蔚膯栴}。第五章是宋代屈原研究,宋代學者重新研究了屈原的生平事跡,并懷疑屈原自沉而死的事實;宋代學者再次研究了屈原的思想,強調“同姓無可去之義”,具體地分析了“屈原之過”;在重視義理的思想指導下,宋代研究者討論了屈原怨憤之情的正反兩方面影響,比較合理地確認屈原的怨憤之情的積極作用,又通過貶抑揚雄來贊揚屈原。從學術史角度來看,宋代楚辭學是楚辭研究史上很精彩的一環(huán)。通過研究,本論文注意到宋代楚辭學顯著特點有:一、楚辭文獻數(shù)量多、種類多。二、宋代學者發(fā)展了楚辭基本內容,楚辭概念的發(fā)展表現(xiàn)在黃伯思從地域文化的角度認識楚辭,宋代學者增加了楚辭篇目;此外,陳說之、晁補之調整傳統(tǒng)的《楚辭》編次。三、宋代學者研究屈原及其作品不僅重視其思想性,而且重視其藝術性,表現(xiàn)在宋士大夫關注和討論屈原生平事跡、“屈原之過”、“屈原怨憤之情”以及貶揚雄以贊揚屈原等問題。這些討論都迥異于漢唐的楚辭研究。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宋代楚辭學的新風貌與宋代社會關系緊密。宋代是中國文化高度發(fā)展的時代,社會環(huán)境促進了楚辭學的發(fā)展。本文專章討論了宋代刻書業(yè)與楚辭學的關系,發(fā)現(xiàn)刻書業(yè)的進步促進了宋代楚辭的發(fā)展,楚辭刻本在多處流傳,極大地便利了《楚辭》的傳播,楚辭版本更加繁富。宋代又是“疑經(jīng)辨古”的時代,在這種思潮推動下,宋人開始懷疑、討論屈原的生平事跡、楚辭作品的真?zhèn)。眾所周?宋代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在理學思潮推動下,宋代學者強調國家民族大義。這樣的社會背景喚醒了楚辭的文化精神,表現(xiàn)在楚辭學上,就是宋代學者對《楚辭》和屈原等楚辭作家賦予極大的熱情,從總體上看,大多討論君臣之義,國家民族之情。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在維護國家民族利益思想指引下,在宋代士大夫心目中,《楚辭》是一部飽含文化底蘊的典籍,宋代楚辭研究,始終以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中心。內憂外患的國家環(huán)境,使得士大夫對《楚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因而楚辭著作繁富,《楚辭》文本校注、編撰工作成果豐碩。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批評揚雄等人,也是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具體表現(xiàn)。簡而言之,本文試圖建立《楚辭》與宋代文化關聯(lián),進而聯(lián)系宋代社會實際揭示宋代楚辭學的特點。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省
頁數(shù):213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現(xiàn)狀
(一) 現(xiàn)當代有關宋代楚辭研究的論文
(二) 有關宋代楚辭學的專著
二、要解決的問題及運用的方法
第一章 宋代楚辭學的繁榮
第一節(jié) 豐富的宋代楚辭學著作
一、宋代及其以前歷代楚辭學著作著錄
二、宋代楚辭學繁榮的具體表現(xiàn)
第二節(jié) 宋代楚辭研究內容更加豐富
一、輯釋類
二、考證類
第二章 宋代刻書業(yè)與楚辭學著作
第一節(jié) 宋代刻書業(yè)概況
第二節(jié) 刻書業(yè)促進宋代楚辭學發(fā)展
第三章 宋代楚辭概念
第一節(jié) 宋代以前楚辭概念
第二節(jié) 晁補之論"楚辭"
一、"兼于義"
二、"主于辭"
第三節(jié) 黃伯思論"楚辭"
第四節(jié) 朱熹論"楚辭"
一、"擇于義也當益嚴"
二、"考于辭也宜益精"
三、"近楚語"
第四章 《楚辭》篇目編次
第一節(jié) 宋代《楚辭》的篇次
一、宋代《楚辭》篇次的類型
二、宋代《楚辭》篇次變化
第二節(jié) 辨別《楚辭》篇目的真?zhèn)?/div>
本文編號:137245
一、知人論世
二、推論
第五章 宋代屈原研究
第一節(jié) 宋代屈原生平事跡研究
一、宋人的國家民族利益立場
二、宋代學者具體揭示屈原楚辭創(chuàng)作的身世事跡
三、否定屈原自沉淚羅
第二節(jié) 宋代學者論"同姓無可去之義"
一、"同姓無可去之義"理論的內涵
二、"同姓無可去之義"理論形成和發(fā)展
第三節(jié) 宋代學者論"屈原之過"
一、"屈原之過"的內涵
二、"屈原之過"理論的形成原因
第四節(jié) 宋代學者論屈原的怨憤之情
一、《楚辭》充分表現(xiàn)怨憤之情
二、宋代學者評《楚辭》的怨憤之情
第五節(jié) 朱熹貶揚雄以贊屈原
一、朱熹以前宋代學者評揚雄
二、朱熹批評揚雄
三、討論朱熹貶抑揚雄的觀點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期刊論文
[1]漢宋楚辭研究的歷史轉型——以《楚辭章句》、《楚辭補注》、《楚辭集注》為例[J]. 孫光. 齊魯學刊. 2010(05)
[2]揚雄投閣的文化美學與生命悲情[J]. 孫少華.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6)
[3]屈原自沉與“以身禱之”[J]. 胡大雷. 江海學刊. 2008(04)
[4]論屈原思想的負面價值[J]. 周葦風. 云夢學刊. 2008(01)
[5]《卜居》、《漁父》的產(chǎn)生與屈原的影響[J]. 蔡靖泉.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05)
[6]宋人對屈原的接受[J]. 葉志衡.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7(02)
[7]朱熹的“理一分殊”與和諧構建理念[J]. 魏義霞. 哲學研究. 2006(09)
[8]屈原——中國孤憤文學之祖[J]. 夏太生. 學術交流. 2006(08)
[9]王逸與班固的屈原評價之爭[J]. 蔣方. 古典文學知識. 2006(03)
[10]漢人擬楚辭入選《楚辭》探由[J]. 李誠. 文學遺產(chǎn). 2006(02)
本文編號:1372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13724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e2a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