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書法論文 >

沙孟海篆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22 15:05

  本文關鍵詞:沙孟海篆刻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沙孟海 篆刻 風格多樣 印學思想


【摘要】:沙孟海是中國現(xiàn)當代書壇巨擘,著名的金石學家、考古學家、文史學家、藝術教育家,在書學、印學的研究方面皆成就卓著。作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西泠印社的第四任社長,其在篆刻方面亦造詣甚高。然其印名多被書名所掩,故世人知之者眾,留心者少。本文將對沙孟海的篆刻做一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細致分析其篆刻師承、印學思想、印宗秦漢的面貌以及多變的風格,旨在對近現(xiàn)代篆刻史學研究有所幫助,并對承習沙孟海篆刻的印人有所裨益。 沙孟海于書法、篆刻藝術之外,還精通印學、書學、金石學、考據(jù)學、古文字學等眾多學問,深厚的學識使他能夠輕松游弋于古典藝術的精華之中。在篆刻上,他主要著力于漢印、古璽,同時旁參近代名家的印風。明清時代的印家如文彭、鄧石如、丁敬、陳曼生等均是其摹習的對象,這在他許多印章邊款中都能見到詳注。在趙叔孺“為元朱文,為列國璽”的印風影響下,他也對元朱文印及列國璽有著多年的潛心研究,且能師承有自,高致絕倫。復博涉陳秋堂、趙之謙、吳讓之的治印風格,深得其理。 沙孟海一生治印約六百方,傳世印跡約五百余方,所篆所鐫,在少在精。雖然其傳世印章多完成于三十歲前,然其風格面貌成熟較早,卓然不為時賢所掩。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比較法、實物印證法、調查法等諸多研究方法,主要從沙孟海的師承與交游、印學思想、印風以及其篆刻對近現(xiàn)代篆刻史學研究的指導意義四大方面加以論述。緒論部分簡略論述了沙孟海在中國近現(xiàn)代印壇上的成就與地位;第一章主要論述了沙孟海的師從與交游。首先論述了沙孟海的一生轉益多師,先后從馮君木、趙叔孺、吳昌碩、況蕙風等幾位大師學習的經歷,詳盡地闡述了沙孟海與幾位老師的相識、從學過程,從而展示出諸位師輩對沙孟海篆刻藝術成就的影響。接下來闡述了沙孟海的交游,主要包括他問謁于當時諸多名流學者,與諸多印壇學者交游的事宜;第二章主要論述了沙孟海的印風,其中主要包括沙孟海早年立足傳統(tǒng)、取法廣泛,并將其印與諸多古代經典印作加以比較,從而展示其對傳統(tǒng)的繼承與把握,轉益多師,取資廣泛,繼而自成面貌,印風多變,成為繼趙之謙之后的又一位以多樣性面貌示人的“狐貍型”篆刻家。同時將其印作與趙之謙的經典印作加以比較,從而展現(xiàn)沙孟海對趙之謙取資廣泛的篆刻創(chuàng)作方式的學習;第三章主要論述了沙孟海的印學思想,主要論述了他在印學研究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對印學作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學科建構以及印學體系建立方面的貢獻,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其印學著述中的印學思想,同時還錄取了他在一些序跋、邊款中的印學思想;第四章則從整體上論述了沙孟海篆刻藝術的成就和印學研究成果對中國近現(xiàn)代篆刻的重要指導意義,為中國篆刻藝術指明了前進方向。 本文通過對沙孟海的篆刻做一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論證,細致分析其篆刻師承、印學思想、印宗秦漢的面貌以及多變的風格,旨在展現(xiàn)沙孟海一生的篆刻藝術道路的走向,揭示其被書名所掩蓋的印學成就,希望對近現(xiàn)代篆刻史學研究能夠有所幫助,并對承習沙孟海篆刻的印人有所裨益。
【關鍵詞】:沙孟海 篆刻 風格多樣 印學思想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292.4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錄7-8
  • 緒論8-10
  • 一、沙孟海的師承與交游10-18
  • (一) 沙孟海的篆刻師承10-15
  • (二) 謁訪名流、問學論藝15-18
  • 二、沙孟海的篆刻藝術18-41
  • (一) 立足傳統(tǒng),取法廣泛19-20
  • (二) 沙孟海篆刻作品與古代經典印作之比較20-29
  • (三) 風格多樣,自成面貌29-34
  • (四) 沙孟海印風與趙之謙之印風比較34-41
  • 三、沙孟海印學思想41-50
  • (一) 沙孟海印學著述中的印學思想41-45
  • (二) 序跋、邊款中的印學思想45-50
  • 四、沙孟海篆刻對近現(xiàn)代篆刻的指導意義50-53
  • 參考文獻53-55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55-56
  • 致謝56-57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永斌;王曉玲;;劉墉書法及其影響[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2期

2 蘇全有;王申;;《廣藝舟雙楫》與《孔子改制考》之比較——論康有為的激變思想[J];大連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3 陳根遠;“昌平家丞”印考釋[J];東南文化;1992年Z1期

4 曹建;20世紀巴蜀學者書家簡論[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5 梅躍輝;;百石齋藏宋元地券書法初探[J];東方藝術;2012年12期

6 鄭霞;;從“印中求印”到“印從書出”——兼論篆刻的本源問題[J];書畫世界;2013年05期

7 郭進萍;;何維樸生卒年小考[J];讀書文摘;2015年02期

8 張云霽;;黃士陵赴南昌年齡小考[J];美術學報;2012年02期

9 盛欣夫;;晚清梅調鼎書法研究[J];寧波大紅鷹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10 李云;;龍門二十品造像題記書法的風格類型[J];芒種;2012年1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易容;;近代中國書藝新潮:溯東方意象美之本源——由近代書藝主流思潮探中國百年審美文化轉型的特征[A];東方叢刊(2002年第3輯 總第四十一輯)[C];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顧琴;海派篆刻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2 李瑞明;雅人深致[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張小莊;別有狂言謝時望,但開風氣不為師[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靳永;書法研究的多重證據(jù)法[D];山東大學;2006年

5 賀文榮;中國古代書法教育的結構與形態(tài)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錢松;何紹基年譜長編及書法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7 金鐘淳;中國印章的特征和藝術性[D];中國美術學院;2009年

8 劉天琪;隋唐墓志蓋題銘藝術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09年

9 楊濤;東晉“新體”書法成因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10 陳國成;中國古代印論的理論淵源與框架結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三喜;包世臣書學思想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永勝;章太炎書法得失論[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3 李筍;吐魯番出土高昌國時期楷書書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張穎昌;宋代顏真卿書法接受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牛赫;李瑞清藝術生涯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于海波;淺談高卉民先生用印特色及其美學價值[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昊寧;陳巨來篆刻藝術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8 鄭文君;北魏書法藝術風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崔樹強;宋、清兩代金石學對書法的影響及其背景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10 陳建平;宋代印章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本文編號:71979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ufayishu/71979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fca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