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隸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23 13:07
本文關鍵詞:清初隸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明末清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極其動蕩的年代,明王朝在農(nóng)民起義的浪潮中滅亡,清王朝開始對全國長達二百六十八年的統(tǒng)治。作為中國文人士大夫借以抒情達意最常見的形式之一——書法藝術,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其顯著的特征:隸書得以復興。 由于清初樸學之風,考據(jù)學和金石學興起,清初文人注重實際,鉆研經(jīng)史,對漢隸有了重新的認識,在書法上追求趨古求實的風氣,跳出帖學籠罩之外,為隸書的取法和創(chuàng)作開辟了新天地。清初顧炎武、黃宗羲、朱彝尊等人的大力提倡和身體力行,使得搜集漢碑和取法漢碑成為一種風氣,出現(xiàn)了鄭簋、朱彝尊、石濤等隸書名家,他們在尋訪漢代碑刻和收藏漢碑拓片的過程中,心追手摹,逐漸形成樸素的碑學觀念。清代中期,受這一風氣的影響,產(chǎn)生了鄧石如、伊秉綬、金農(nóng)這樣的隸書大家,使清代隸書書家人材濟濟,風格多樣。也正是清初隸書的復興,碑學開始萌芽,打破了帖學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清代中后期碑派書法得以確立和進一步發(fā)展,在清后期達到鼎盛時期�?梢哉f,清初是清代碑學之濫觴,而清初隸書的復興則是清代碑學之先聲。 長期以來,我們說到清代隸書,莫不提起鄧石如、伊秉綬;說起碑派書法,莫不談及阮元、康有為,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得清代隸書和碑派書法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筆者認為正是清初隸書這股“活水”才形成清中后期隸書和碑派書法的“波濤洶涌”之勢。所以,對清初隸書在中國書法史上的貢獻和地位,我們應該有明確的認識和定位,這也正是本文立論的意義。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對明末清初社會歷史背景及書壇背景進行概述;第二部分以史學角度來分析清初隸書的歷史貢獻,闡述清以前隸書的發(fā)展和清初隸書得以復興之原因,以鄭簋為重點,兼對清初隸書名家朱彝尊、石濤個案進行探究,分析這個時期隸書的整體特征,同時對康有為認為碑學產(chǎn)生于“咸、同之際”的觀點提出異議,并從多角度論證,清初才是碑學萌芽時期。第三部分分析清初隸書對后世的影響,得出正是由于清初隸書的復興,清中后期碑學才得以確立和進一步發(fā)展,進而達到鼎盛時期的結(jié)論。最后,聯(lián)系實際,分析清初隸書對當代隸書創(chuàng)作的啟示。
【關鍵詞】:清初 隸書 碑學 萌芽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J292.1
【目錄】: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一、清初社會歷史背景及書壇背景11-18
- (一) 滿清政府對文人思想上的禁錮11-12
- (二) 晚明書風的延續(xù)和訪碑風氣的形成12-18
- 1. 晚明個性書風的延續(xù)12-15
- 2. 康熙時期的崇董書風15
- 3. 訪碑風氣的形成15-18
- 二、清初隸書的歷史貢獻18-37
- (一) 清以前隸書發(fā)展18-20
- (二) 隸書復興之原因20-24
- 1. 學術風氣的轉(zhuǎn)變21
- 2. 帖學的衰微21-22
- 3. 考據(jù)學、金石學的影響22-24
- (三) 清初隸書名家24-31
- 1. 隸書蘇醒鄭谷口25-28
- 2. 學者風范朱彝尊28-30
- 3. 書畫雙絕說石濤30-31
- (四) 碑學益盛之萌芽31-37
- 三、清初隸書對后世的影響37-46
- (一) 對清中后期的影響37-42
- 1. 鄭| 的影響37-38
- 2. 碑學得以確立和進一步的發(fā)展38-42
- (二) 對當代隸書創(chuàng)作的啟示42-46
- 1. 從篆書中取法44
- 2. 從簡書中取法44-45
- 3. 從行草中取法45-46
- 結(jié)語46-48
- 參考文獻48-50
- 后記50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蘇全有;王申;;近二十年來清代書法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蔣懷坦;包世臣書學思想探微[D];海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清初隸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24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ufayishu/322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