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側鋒用筆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19 04:51
【摘要】:側鋒用筆作為書法筆法的重要內(nèi)容,明清以來卻多被忽視。本文以“中鋒考辨”為切入點,以書體、書風演變?yōu)橹饕芯烤索;以毛筆的執(zhí)運方式和書寫姿勢的演變、書寫工具毛筆由健到弱、書寫材料簡紙由熟到生的流變?yōu)檩o助線索;以歷代法書遺跡中的墨跡本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書家的個案分析,采取史、論結合、二重證據(jù)、圖文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通過對中、側鋒用筆概念的界定、側鋒技法生成的分析、側鋒用筆歷史流變的梳理、側鋒用筆審美價值的探尋,從而得出如下結論: 1.側鋒用筆生于毛筆的斜執(zhí)與側用,成于健筆與簡牘熟紙。就毛筆的斜執(zhí)與側運方式而言,側鋒用筆是在特定書寫姿勢下,符合手及指腕運行規(guī)律的毛筆執(zhí)用方式;從毛筆由健到弱,與簡紙由熟到生的書寫工具和書寫材料流變來看,晚明以前書法,對健筆、熟紙等工具和材料的選擇,是為了保證側鋒用筆技法完美實現(xiàn)的必然結果。而晚明以后,弱筆、生紙的普遍應用于書法,則是側鋒用筆變異的客觀誘因。 2.通過對墨跡本為主的歷代經(jīng)典法書遺跡考察,梳理出了一條側鋒用筆的歷史流變線索。即先秦時代是側鋒用筆的濫觴期,漢代為側鋒用筆的確立期,由魏晉經(jīng)唐代直至宋元為側鋒用筆的發(fā)展期,明清是側鋒用筆的變異期。在對于線索的梳理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晚明以前側鋒用筆現(xiàn)象普遍存在。在書法自發(fā)階段,以“隸變”為標志的古今書體演變中,側鋒用筆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繼而在書法諸體成熟后的書法自覺階段,以“二王”書風為主的文人書法風格流變中,側鋒用筆是其重要筆法特征。 3.進而再從側鋒用筆審美價值的探尋中,發(fā)現(xiàn)側鋒用筆之法所蘊含的書法藝術審美形式與內(nèi)容,與“中庸之道”并不矛盾,而且其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中和之美”與道家“自然之美”的審美價值觀。 由此,筆者認為明清以來所謂的“中鋒”用筆主張,是在高堂大軸盛行、生紙與軟筆普遍流行的背景下,面對帖學走向衰微,晉唐古法不復的現(xiàn)狀,書家對書法傳統(tǒng)重新解構所帶來的用筆“古法”的變異。從深層的文化原因看,則是儒家的“中正”思想被泛化到書法技法層面的主觀詮釋。這種詮釋與變異也確為古老的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液。然而就書法傳統(tǒng)的繼承而言,明清人的“中鋒”用筆主張未必就切中傳統(tǒng)筆法的原脈。當然,在墨跡難見、刻帖泛濫的時代,這樣的詮釋與變異是前人無法擺脫歷史局限性的結果。隨著20世紀考古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大量早期的墨跡資料不斷出土,為書法史補充了許多新資料。所以我們今天應該拋開前人的成見,以歷史的眼光、科學的態(tài)度來面對書法史上的諸多現(xiàn)象,以便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中國書法藝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292.1
【圖文】:
1一1中鋒用筆示意圖于“中鋒”的說法顯然是以“鋒行畫中”為基點的,不過,其進一步將向作為判斷“中鋒”用筆的一個標準,解決了“鋒行畫中”在具體技法不清,實為旨要。
的“婉而通”有相類似處。但即便如此,也不是絕不見側鋒的,從其代表作((古詩四帖))(圖3一55)中狽l鋒用筆痕跡隨處可見。而且唐韓方明嘗云:“清河公(崔邀)雖云傳筆法于張旭長史,世之所傳得長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①看來,張旭對側鋒用筆的基本原理是熟悉的,此于其楷書《郎官石柱記》(圖3一56)中即可見。由此,筆者認為張旭對于“古法”的創(chuàng)變,從筆法而言,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中鋒用筆的“篆摘”筆法對側鋒用筆的“魏晉古法”的補充
《書譜》的“側法”與“魏晉古法”以及“唐人楷法”大體一致。當然草書的因為書寫速度迅捷,毛筆在紙面的書寫多應勢而變,偶爾也會出現(xiàn)與上述“定側”所不同的“變數(shù)”,例如(圖3一65):比較“思”字的最后一筆以及“標”、“識”的豎畫即可見。不過,與大多數(shù)的筆畫相比較,這些“變數(shù)”終歸屬于極少數(shù)現(xiàn)象。以上通過對《書譜》“節(jié)筆”的分析,也再一次印證了前文所說,即唐代前期書法筆法對以側鋒用筆為主要特征的“魏晉古法”繼承的事實。﨏耀薰鬢蒸l繳繳繳3.3.5側鋒用筆與宋、元書法晚唐以來“魏晉古法”己有一變,“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磨滅,五代文彩風流掃地矣!雹佟俺跆,二王筆跡尤多,當時學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無幾。見對晉人書風之崇尚!雹谒纬,淳化閣帖始出,其中所收法書“二王”居半,可然宋人于“魏晉古法”,已是“隔”之又締造的書法高峰自在面前
本文編號:2761935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292.1
【圖文】:
1一1中鋒用筆示意圖于“中鋒”的說法顯然是以“鋒行畫中”為基點的,不過,其進一步將向作為判斷“中鋒”用筆的一個標準,解決了“鋒行畫中”在具體技法不清,實為旨要。
的“婉而通”有相類似處。但即便如此,也不是絕不見側鋒的,從其代表作((古詩四帖))(圖3一55)中狽l鋒用筆痕跡隨處可見。而且唐韓方明嘗云:“清河公(崔邀)雖云傳筆法于張旭長史,世之所傳得長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①看來,張旭對側鋒用筆的基本原理是熟悉的,此于其楷書《郎官石柱記》(圖3一56)中即可見。由此,筆者認為張旭對于“古法”的創(chuàng)變,從筆法而言,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中鋒用筆的“篆摘”筆法對側鋒用筆的“魏晉古法”的補充
《書譜》的“側法”與“魏晉古法”以及“唐人楷法”大體一致。當然草書的因為書寫速度迅捷,毛筆在紙面的書寫多應勢而變,偶爾也會出現(xiàn)與上述“定側”所不同的“變數(shù)”,例如(圖3一65):比較“思”字的最后一筆以及“標”、“識”的豎畫即可見。不過,與大多數(shù)的筆畫相比較,這些“變數(shù)”終歸屬于極少數(shù)現(xiàn)象。以上通過對《書譜》“節(jié)筆”的分析,也再一次印證了前文所說,即唐代前期書法筆法對以側鋒用筆為主要特征的“魏晉古法”繼承的事實。﨏耀薰鬢蒸l繳繳繳3.3.5側鋒用筆與宋、元書法晚唐以來“魏晉古法”己有一變,“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磨滅,五代文彩風流掃地矣!雹佟俺跆,二王筆跡尤多,當時學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無幾。見對晉人書風之崇尚!雹谒纬,淳化閣帖始出,其中所收法書“二王”居半,可然宋人于“魏晉古法”,已是“隔”之又締造的書法高峰自在面前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愛國;高堂大軸與明人行草[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靳永;書法研究的多重證據(jù)法[D];山東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7619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ufayishu/2761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