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學的理論與帖學的實踐——翁方綱書學矛盾現象解讀
[Abstract]:Weng Fanggang's calligraphy has the contradictory phenomenon of "the theory of tablet study and the practice of post study". He was not only the most popular scholar at that time, but also the key figu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alligraphy.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is contradiction: first, Weng's multiple identities as a Neo-Confucianism and a Sinology goldstone scholar led him to adopt a balanced attitude towards Neo-Confucianism and Sinology, sometimes respecting reason and sometimes Shang Han. Chongli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placards, and Shang Han specializes in textual research. Multiple identities provide a prerequisite for the emergence of this contradiction. Second, Weng is in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the rise of tablet science and the continuation period of the post study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and the long process of the rise of tablet science and the decline of post study. It provides a time condition for this contradiction to come into being. Although Weng Fanggang's calligraphy practice and theory are contradictory, there is a little-known unity behind the contradiction, that is, the ancient, thick and solid calligraphy style of his calligraphy. His dual identity makes hi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calligraphy from post study to tablet study.
【作者單位】: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分類號】:J292.2
【參考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曹建;晚清貼學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詹頌;乾嘉文言小說作者閱讀視野與作品故事來源(續(xù))[J];蒲松齡研究;2003年02期
2 顧元;體制與道德的背反——中國傳統司法的背景及困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3 韓昌洋;試論徐渭的生活經歷對其文藝創(chuàng)作的影響[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4 秦宗財;明清徽商的休閑生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5 鄭學益;思想制勝的新世紀營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張學智;中國實學的義涵及其現代架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7 李耀建;;漢代刺史制度研究及其現實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8 趙夏;近代北京與西北邊疆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9 劉貴福;錢玄同與五四思想革命[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10 疏仁華;利瑪竇與西學東漸平議[J];巢湖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史廣超;;四庫館臣輯《永樂大典》佚書考[A];第二屆傳統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2 劉玉才;;阮元與詁經精舍的學術崇尚[A];第二屆傳統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3 王杰;;第十五章 明清之際的經世實學思潮[A];實學文化與當代思潮[C];2002年
4 朱康有;;《明儒學案》中的“實學”意考[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朱曉鵬;;論黃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啟蒙性質[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劉曉東;;明代監(jiān)閣體制探賾[A];第七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7 歐明俊;陳X;;也論稼軒其人其詞之“氣”[A];紀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8 王夏剛;;學政與清代學術[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二輯)——首屆“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C];2006年
9 鄒小站;;略論明清間中國人對西學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10 鄒小站;;華夷天下的崩潰與中國近代思想的變遷[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6年卷[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旭東;20世紀中國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錢永生;論墨子思想結構的生成[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3 朱海燕;明清易代與話本小說的變遷[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陳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姚興富;耶儒對話與融合[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郎曉玲;十八、十九世紀中英鬼小說主題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7 蔡堂根;中國文化中的人神戀[D];浙江大學;2004年
8 吳曉明;明代中后期園林題材繪畫的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9 楊春曉;滿船書畫同明月[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10 修彩波;近代學人與中西交通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虹;周春及其《紅樓夢》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1年
2 李嵐;張心(氵山一王攵)與《偽書通考》[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孔德立;郭店儒簡與子思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4 陳友良;理性化的思考與啟蒙——嚴復思想體系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5 王鳳青;傅斯年與中國傳統文化[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逄錦波;論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的理論構成[D];青島大學;2002年
7 侯小強;王夫之非議“詩史說”原因初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8 張龍秋;“六經皆史”說考論[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9 韋春鶯;“女性”視角,“男性”世界[D];華僑大學;2003年
10 李昊;《焦氏易林》詞匯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海寬;;貌豐骨勁味厚神藏——故宮藏“劉墉紙本小楷冊”賞析與修復[J];東方收藏;2011年07期
2 朱樂朋;;乾嘉學者的書法交游活動考察[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鄭付忠;;論褚遂良改寫“怏然”之可行性[J];藝術百家;2010年S2期
4 秦琴;宋芳斌;;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術淵源初探[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1年03期
5 梁鴻;蘇全有;;有關康有為的書法思想研究及相關思考[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黃永年;;唐人楷書述論[A];唐史論叢(第五輯)[C];1990年
2 葉鵬飛;;浪漫主義書風的絕響——傅山書法之意義[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馮其庸;博學宏通 顯幽燭微[N];中國藝術報;2002年
2 沈鵬;韓國書圣金正喜的啟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3 馬 力;皇族中的書作精品[N];中國藝術報;2004年
4 徐行;老年人學隸書見效快[N];人民政協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朱樂朋;乾嘉學者書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2 黃歡;清代中后期文士題材人物畫初探[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3 劉金庫;“南畫北渡”:梁清標的書畫鑒藏綜合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4 張小莊;別有狂言謝時望,,但開風氣不為師[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劉維東;清代《大觀帖》鑒藏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映皙;申緯書法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2 李陽洪;梁章鉅的書法題跋與翁方綱的關系[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陳文龍;激揚與反撥[D];重慶大學;2009年
4 朱友舟;翁方綱書學思想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5年
5 付瑞杰;從翁方綱《行書軸》的考辨看其書學思想及其晚年碑帖書法觀[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6 李心鵬;翁方綱題跋手札文集中所見的書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勝利;錢泳《書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何巖;伊秉綬書法藝術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9 薛帥杰;包世臣碑學思想廣泛傳播原因探微[D];四川大學;2005年
10 單昆軍;民國時期對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批評[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2590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ufayishu/2259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