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轉型與中西學碰撞融合背景下的現(xiàn)當代書學
本文選題:書學 + 書法學; 參考:《中國書法》2016年16期
【摘要】:正以一九0六年,清廷廢除科舉制,建立新式學堂為標志,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啟轉型。這個文化轉型的內(nèi)在動因,是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挑戰(zhàn)與逼迫,西方學者將其表述為"沖擊—回應模式"(impact-responsemodel)。"此模式認為,在十九世紀的中國歷史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或主要線索是西方入侵。解釋這段歷史可采用「西方?jīng)_擊—中國回應」這一公
[Abstract]:In 1906, the Qing Dynasty abolish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ed a new school.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this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s the challenge and coercion of western modern culture, which is described by western scholars as "shock-response model" (impact-responsemodel). "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the dominant factor, or the main cl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in the 19 th century was the invasion of the West. To explain this history, we can adopt the "Western shock-China response".
【作者單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河南省書協(xié)學術委員會;
【分類號】:J29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幼鐸;;論歐陽修“學書為樂”書學觀的社會動因[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12期
2 賀文榮;;唐宋書法?平逃皶鴮W”考論[J];唐都學刊;2008年04期
3 陳培站;;由文化權力看魏晉書學場域的生成與建構[J];電影評介;2011年05期
4 章祖安;;無愧當代的書學成果——從五卷本“毛萬寶書學論集”談起[J];書法賞評;2012年02期
5 丁正;;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近百年書學略論[J];書法之友;1998年04期
6 杜戰(zhàn)鋒;;論宋代“重法”的書學思想[J];當代藝術;2007年04期
7 沈麗源;北宋書學思想的人文精神[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6期
8 陳方;簡論康有為的書學維新體系[J];嶺南文史;2001年02期
9 張光興;老莊“大美”思想與書法藝術芻議——論儒、道兩種書學觀之審美差異[J];美與時代;2004年03期
10 楊加深;北宋的書法?茖W!獣鴮W[J];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學u&;弓曉峰;;中國書學與禪學芻議[A];2005年世界語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王迅;;與時俱進——發(fā)揮群藝館對麗水書法的主導作用[A];浙江省群眾文化學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李一;穩(wěn)健前行的中國書學[N];人民日報;2012年
2 曹曉玲;傅山書學[N];太原日報;2007年
3 蕭嫻;書學離不開文學[N];中國文化報;2008年
4 記者 李宏偉 通訊員 張忠民;山西師大設立“若景書學成果獎”[N];山西日報;2009年
5 張志和;書學又見奇葩[N];中國文化報;2009年
6 劉照劍;全國第九屆書學討論會 在山西古縣召開[N];美術報;2012年
7 毛萬寶;關于書學討論會的主題及其他[N];美術報;2007年
8 毛萬寶;艱辛已成過去[N];美術報;2012年
9 周維軍;道技并進 學藝兼修[N];美術報;2008年
10 沈鵬;傅山書學的原創(chuàng)精神[N];人民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徐清;20世紀中國書學疑古考辨之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2 暢運合;唐代書學文獻考論[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3 楊寶林;劉熙載書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4 馬天博;元代書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6 虞曉勇;隋代書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秦威威;朱熹書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2 馬俊華;康有為晚年的書學變法[D];中央美術學院;2016年
3 李彤;張宗祥書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4 林中嵐;“禪機”與“天趣”[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年
5 王小榮;張宗祥《書學源流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張勝利;錢泳《書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7 李文;宋代書學著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成聚;論梁啟超的書學思想及實踐[D];暨南大學;2011年
9 殷娜;論明末書學創(chuàng)新與黃道周的書學實踐[D];四川大學;2005年
10 曹銀虎;尚“淡”—蘇軾書學思想再認識[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0771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ufayishu/2077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