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怎么讀_二王書風的影響及其分期研究
本文關鍵詞:羲獻父子書法接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四川大學》 2007年
二王書風的影響及其分期研究
葉俊
【摘要】: 本文為二王書風對中國書法發(fā)展史影響的專題研究。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中國書法史上集大成的人物,他們的書法與美學思想對中國書法創(chuàng)作和理論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貫穿他們身后的整個書法發(fā)展史。東晉以降,隨著朝代興替、社會變革和風尚變易,以羲獻書法為核心的二王書風也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盛衰起落、草長鶯飛。二王書法的正統(tǒng)地位在初唐得以確立,此后學書者雖然無不以二王為龜鑒,但事實上書法風貌卻代代不同。本文正是以此為切入點,著眼于二王書風的形成、傳承與流變,深入分析對其有重要影響的社會、政治、思想與技術原因,進一步揭示出不同時期二王書風對書法家、書法風格的影響及其差異,最后對這種持久而深刻的影響原因作出結(jié)論。 本文按照歷史順序?qū)Χ鯐L的影響進行了初步研究,全文分為六章,即東晉南北朝時期二王書風的影響、隋唐五代時期二王書風的影響、宋代二王書風的影響、元明時期二王書風的影響、清代二王書風的影響和現(xiàn)當代二王書風的影響。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J292.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胡曉銳;羲獻父子書法接受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愛波;彼皆絕代才 形去留其神——歸有光與蒲松齡古文藝術相通論[J];蒲松齡研究;2002年03期
2 黃晶;“異史氏”的“心靈史”——論《聊齋志異》中的壓抑與幻想[J];蒲松齡研究;2004年01期
3 張文澍;蒲松齡遠祖蒲魯渾與蒲居仁小考[J];蒲松齡研究;2004年03期
4 尚繼武;對男權(quán)的沖擊和消解——論《聊齋志異》女權(quán)伸張[J];蒲松齡研究;2004年03期
5 鄒宗良;;蒲松齡與韓逢庥[J];蒲松齡研究;2005年04期
6 王光福;趙瑜;;聊齋詩意例[J];蒲松齡研究;2006年01期
7 張偉麗;;論蒲松齡紀昀小說創(chuàng)作心理相同點[J];蒲松齡研究;2008年01期
8 劉艷玲;;嬌娜:棲居在精神家園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齡研究;2009年02期
9 韋樂;;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齡研究;2010年01期
10 裴新平,潘祥輝;今本《南齊書》幾例點讀問題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文;;英美詩人困境中的自覺審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屆“興皖之光”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交叉學科卷)[C];2005年
2 李源;;性別與權(quán)力:清代女性參與京控案再研究[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系新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1年第2期[C];2012年
4 鄭恩兵;;文學世界性與民族性的內(nèi)質(zhì)即二者之關系[A];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河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8年
5 陳建農(nóng);;六朝詩學中的人生體驗與人格理想[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6 張曉琦;;順治與《紅樓夢》關系簡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7 孟慶陽;;唐前奏議文體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特征[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黃鴻儀;;論中國畫的“內(nèi)美”[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嚴支勝;;圖像時代寫生意義再認識[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2011年)[C];2012年
10 劉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種類、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6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zhuǎn)型[D];西北大學;2010年
8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9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張雪樵;經(jīng)濟行政權(quán)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婁飛;河南山林式佛教寺廟園林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唐珣;柳與園林造景[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董橋鋒;素樸之美——觀光農(nóng)業(yè)園規(guī)劃設計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梁巍;宋代童蒙階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6 曹藝;論漢字體設計中的“形”與“態(tài)”之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7 高明宇;高卉民先生寫意畫之寫與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穎;談水彩畫的裝飾性語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騰飛;水彩畫當懷文抱質(zhì)——畫面與精神共建[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鄒迎雙;反思圖像在中國當代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汝濤;王羲之親屬有關問題的考證[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2 張源;“三希堂”墨寶[J];山西老年;1994年04期
3 郭青;王羲之故居掠影[J];文史月刊;2001年10期
4 焦?jié)M金;“伯遠帖”是“三希”之稀[J];書畫藝術;2002年04期
5 楊豪良;初唐書法教育與王羲之書圣地位的最終確立[J];書畫藝術;2004年06期
6 羅時敘;王羲之生卒年及任江州刺史年代考證[J];九江師專學報;2003年01期
7 程競明;晉墨留香——訪王羲之故居和蘭亭[J];炎黃春秋;2003年12期
8 趙宏;;論梁武帝的“崇鐘抑獻”及其影響[J];書法世界;2003年12期
9 霍海良;瑣細趣事凸現(xiàn)性情——讀《晉書.王羲之愛鵝》有感[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10 曾國武;散談王羲之和《喪亂帖》[J];天府新論;2004年S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建忠;洪凱;;北京地區(qū)初春一次夜間異常干熱天氣過程分析[A];推進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加快氣象事業(yè)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2 鄧清遠;;簡論書法藝術與經(jīng)濟價值的轉(zhuǎn)化及異化[A];貴州省寫作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閻福善;;宋錢的版別和對錢[A];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四輯[C];2002年
4 孟云飛;;流行書風淺議[A];北京三希堂藝術院藝術家文集[C];2007年
5 彭一超;;試論聯(lián)墨藝術的時代性[A];聯(lián)墨藝術與時代——全國第三屆聯(lián)墨名家邀請展暨第二屆全國對聯(lián)論壇論文集[C];2011年
6 佟培基;;試論李白書風[A];中國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7 閻福善;;宋錢的版別和對錢[A];西安錢幣學會成立十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8 岳睿;;旋讀紹興通寶折五大錢[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八輯)[C];2006年
9 段劍源;;君子立身,務修其本——與設計專業(yè)大學生談書法課學習的重要性[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10 葉鵬飛;;浪漫主義書風的絕響——傅山書法之意義[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志和;[N];中國文物報;2001年
2 張盈袖;[N];遼寧日報;2010年
3 劉濤;[N];中國文物報;2002年
4 本刊記者 李妍;[N];中國藝術報;2003年
5 陸軍;[N];人民日報;2003年
6 張玨娟 邱雅欣;[N];四川日報;2004年
7 ;[N];人民日報;2003年
8 張?zhí)旃?[N];湖北日報;2005年
9 張貴;[N];吉林日報;2005年
10 李松;[N];中國藝術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建;晚清貼學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2 韋淵;清代唐楷:帖學到碑學的橋梁[D];浙江大學;2013年
3 辛勛;論朝鮮后半期書法藝術的發(fā)展[D];復旦大學;2009年
4 王守民;明鄭—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臺灣地區(qū)碑派書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5 何學森;論行書的形成與風格演變[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6 汪世基;當代臺灣書法創(chuàng)作之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7 王力春;漢魏南北朝石刻書人考辨[D];吉林大學;2009年
8 張建華;碑學的發(fā)揚[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9 方波;宋元明時期的“崇王(羲之)”觀念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
10 楊濤;東晉“新體”書法成因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俊;二王書風的影響及其分期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吳越;王羲之與休閑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3年
3 黃瓊峰;試用章草來考證《蘭亭序》的真?zhèn)我约巴豸酥畟魇罆鞯目煽啃訹D];山西大學;2012年
4 丁洋洋;魏晉時期鐘王典范性小楷風格及其流變[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5 賀芳;清中期帖學書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6 曹恩東;明末書風嬗變現(xiàn)象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宋海濤;清末民初書風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8 胡曉銳;羲獻父子書法接受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9 張威;落寞與超脫[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繼海;陶澍書學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羲獻父子書法接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68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ufayishu/206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