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前期中國篆刻研究的三種進路
本文關鍵詞:20世紀前期中國篆刻研究的三種進路
【摘要】:本文將20世紀前期的中國篆刻研究分為金石學進路、歷史學進路和藝術學進路三種不同的研究范式。作為學術史研究的一種追溯,這種劃分不是硬性做出壁壘森嚴的"圈地",三種類型彼此之間也存在著交叉和互動。但是這三種類型的學術研究恰好折射出中國篆刻研究在從古典到現(xiàn)代運動生成的這一歷史進程中的幾個不同面向,對其進行學術的把握和爬梳,有助于我們立足篆刻學學科的特點,思考本學科學術史研究中的共性與特性問題。
【作者單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
【關鍵詞】: 篆刻研究 金石學 歷史學 藝術學 學術史
【分類號】:J292.4
【正文快照】: 從學術史的角度看,盡管有丁仁(輔之)、王提(福廠)、吳隱(石潛)、葉銘(品三)四人于1904年在杭州提議創(chuàng)辦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印學團體西泠印社,公推吳昌碩為社長,并由印社同人刊印了《廣印人傳》這樣帶有傳統(tǒng)學術向現(xiàn)代史學轉型之意味的學術著作,從而可以看作是20世紀中國篆刻史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徐清;;清末民國時期關于“金石學”概念的三種闡釋立場[J];美術觀察;2013年1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徐玲;;近代中國文物觀念變遷史研究述評[J];東南文化;2016年01期
2 祝帥;;20世紀前期中國篆刻研究的三種進路[J];美術研究;2015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陳振濂;;“金石學”研究的當代意義與我們的作用[J];藝術百家;2008年03期
2 查曉英;;“金石學”在現(xiàn)代學科體制下的重塑[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桑兵;;中國思想學術史上的道統(tǒng)與派分[J];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4 閆志;;金石學在現(xiàn)代中國考古學中的表達[J];華夏考古;2005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鮑延毅;重點突出 引導有方——《自學篆刻引導》讀后[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2 徐清;;“篆刻文獻學”構建初探[J];書法賞評;2009年02期
3 谷松章;;篆刻的臨摹(五)[J];青少年書法;2009年19期
4 陳振濂;關于篆刻學科建設諸問題的思考[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5 雪璜;;篆刻三味 字正 法正 刀正[J];黃河之聲;2008年18期
6 侯軍;;異才周南海的異材篆刻——品鑒《陸離集》[J];全國新書目;2009年19期
7 喬宇;;淺談高等院校篆刻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J];書法賞評;2013年04期
8 于光遠;;我想到了篆刻——它是一種藝術性的傳播思想的工具,應該利用它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服務[J];群言;1988年05期
9 方旭;篆刻知識與技法(一)[J];美術向?qū)?1996年01期
10 一峰;勾經(jīng)探史 深研博收——寫在《中國篆刻大辭典》出版之際[J];美術之友;1997年04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一葦;淺議“篆刻史”和“篆刻學”[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2 唐春玉;篆刻創(chuàng)作中的虛實變化[N];文藝報;2011年
3 陳振濂;扎根傳統(tǒng) 展示時代[N];美術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孟凌云;金石春秋 執(zhí)著不悔[N];吉林日報;2004年
5 堯山壁;鐵峰鐵筆[N];光明日報;2001年
6 陳振濂;篆刻形式美學的展開[N];美術報;2005年
7 彭一超;雍容華貴 典雅精工[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
8 本報記者 陳相樂;中國。旱朵h上的舞蹈[N];華夏時報;2011年
9 張國維;邊款留香說閑章[N];人民政協(xié)報;2008年
10 中國國畫家協(xié)會理事、江蘇省甲骨文學會辦公室副主任 侯勇;名家流派印章鑒真辨?zhèn)蝃N];團結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莫武;由工匠之“藝”到文人之“藝”[D];中央美術學院;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鞏佳;筆意在文人篆刻中的運用[D];杭州師范大學;2015年
2 余霞;論封泥對趙古泥印風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3 王友志;從歙縣印人看清代篆刻的復興[D];淮北師范大學;2016年
4 彭雅菲;面向移動終端的篆刻學習應用關鍵技術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5 申翠青;普通高中篆刻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6 張翰;淅川中學篆刻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7 陳酈;鄧爾雅篆刻風格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6年
8 唐燕琳;漢代篆書碑額書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年
9 欒體坤;篆刻筆意論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6年
10 霍文才;當前篆刻創(chuàng)作取法范圍拓展的綜合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1179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ufayishu/1117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