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施洞苗族的“盛飾”現(xiàn)象研究
本文關鍵詞:貴州施洞苗族的“盛飾”現(xiàn)象研究
【摘要】:施洞苗族銀飾是我國銀飾藝術中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華麗夸張的造型是其顯著的外在特征,厚重的民族文化是其歷久彌新的動力源泉。本文以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的全套施洞苗族“盛飾”為實物研究樣本,結合采集的數(shù)據(jù)和田野考察的資料,將“盛”拆解為“多、大、重”三種典型特征,并由此展開對施洞苗族“盛飾”在數(shù)量款式、紋樣布局、造型特征、制作工藝、重量材質、文化寓意等方面的系統(tǒng)分析。通過具象而客觀的數(shù)據(jù),直觀地呈現(xiàn)出“盛飾”之“盛”。同時,結合形式美法則,解析施洞苗族“盛飾”的裝飾風格與美學趣味,揭示出施洞苗族無處不“盛”的造物觀念和以“盛”為美的審美意識。文中將“盛飾”由裝飾品的概念引申為一種廣泛存在的裝飾現(xiàn)象,闡釋出包括使用場合、使用方式、使用主體、配套服裝、民族舞蹈、民族性格在內的,“盛飾”與人、與社會生活的關聯(lián)性。另外,還將首次納入在其他地區(qū)、民族中所出現(xiàn)的類似裝飾現(xiàn)象進行比較,力求更為全面深刻地感知施洞苗族的“盛飾”之美。最終通過對其形成、發(fā)展、變化歷程的追溯與梳理,挖掘出施洞苗族“盛飾”現(xiàn)象得以流傳至今的本質原因。希冀在有限的能力范圍內為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研究貢獻一己綿薄之力,亦或能在苗族銀飾元素與現(xiàn)代服飾設計相結合的道路上,提供一些更為可靠、更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施洞 苗族 銀飾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服裝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J526.1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緒論9-13
- 1.1 研究背景與現(xiàn)狀9-10
-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10-11
- 1.3 研究對象與內容11
- 1.4 研究方法11-12
- 1.5 相關術語界定12-13
- 第2章 “盛飾”現(xiàn)象的概述13-27
- 2.1 飾品的溯源13-14
- 2.2 “盛飾”的定義14-15
- 2.3 “盛飾”現(xiàn)象的廣泛性15-19
- 2.3.1 以“盛”為美的審美觀念15-19
- 2.3.2 以銀為飾的裝飾方法19
- 2.4 中國境內苗族的“盛飾”概況19-26
- 2.4.1 滇桂地區(qū)苗族的“盛飾”概況21
- 2.4.2 黔西南地區(qū)苗族的“盛飾”概況21-22
- 2.4.3 黔西北地區(qū)苗族的“盛飾”概況22-23
- 2.4.4 臘爾山地區(qū)苗族的“盛飾”概況23-24
- 2.4.5 黔東南地區(qū)苗族的“盛飾”概況24-26
- 2.5 本章小結26-27
- 第3章 “盛飾”之盛——以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為例27-78
- 3.1 “盛飾”之多27-54
- 3.1.1 名目繁多的數(shù)量款式27-32
- 3.1.2 豐富多采的裝飾題材32-38
- 3.1.2.1 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33-35
- 3.1.2.2 多元文化的糅合35-38
- 3.1.3 滿而不亂的布局理念38-41
- 3.1.3.1 平衡感38-40
- 3.1.3.2 向心力40
- 3.1.3.3 合理性40-41
- 3.1.4 面面俱到的造型特征41-47
- 3.1.4.1 多層次的空間利用41-42
- 3.1.4.2 多角度的視覺美感42-45
- 3.1.4.3 多方位的功能權衡45-47
- 3.1.5 不勝枚舉的工藝技法47-54
- 3.2 “盛飾”之大54-63
- 3.2.1 夸張的尺寸54-59
- 3.2.1.1 大而不空54-56
- 3.2.1.2 小中見大56-59
- 3.2.2 粗獷的線條59-63
- 3.2.2.1 由“面”到“體”59-61
- 3.2.2.2 粗中有細61-63
- 3.2.3 “尚力”的思想63
- 3.3 “盛飾”之重63-77
- 3.3.1 沉重的分量63-65
- 3.3.2 貴重的材質65-67
- 3.3.3 濃厚的寓意67-77
- 3.3.3.1 財富的炫耀與品格的展示69-70
- 3.3.3.2 崇拜的物化與歷史的濃縮70-77
- 3.4 本章小結77-78
- 第4章 “盛飾”之象——從貴州施洞苗族“盛飾”的佩戴說開去78-104
- 4.1 “盛飾”的佩戴場合78-84
- 4.1.1 “盛飾”與姊妹節(jié)78-80
- 4.1.2 “盛飾”與婚禮80-84
- 4.2 “盛飾”的佩戴方式84-90
- 4.2.1 復雜與秩序84-88
- 4.2.2 美麗與代價88-90
- 4.3 “盛飾”的群體指向90-93
- 4.3.1 從“趨同”到“存異”——性別與年齡的區(qū)分90-91
- 4.3.2 風華正茂時——人生禮俗的標識91
- 4.3.3 “不該俏”與“分銀子”——社會角色與個人心態(tài)的變換91-92
- 4.3.4 “華麗”的分割線——社會階級的劃分92-93
- 4.4 “盛飾”與“盛裝”93-100
- 4.4.1 烘托與彰顯93-95
- 4.4.2 活潑與穩(wěn)重95-97
- 4.4.3 比例與權衡97-100
- 4.5 “盛飾”與舞蹈100-102
- 4.6 本章小結102-104
- 第5章 “盛飾”之變——貴州施洞苗族“盛飾”現(xiàn)象的成因與發(fā)展104-121
- 5.1 從銀飾到“盛飾”104-108
- 5.1.1 銀飾初現(xiàn)104-106
- 5.1.1.1 “國家化”的推進104-105
- 5.1.1.2 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105-106
- 5.1.1.3 木材貿易的助力106
- 5.1.2 “盛飾”成形106-107
- 5.1.3 大“盛”之勢107-108
- 5.2 從“愈演愈烈”到“愈演愈劣”108-117
- 5.2.1 文化互動的影響109-110
- 5.2.1.1 裝飾理念的交融碰撞109
- 5.2.1.2 “時尚”元素的錯亂混搭109-110
- 5.2.2 造物觀念的轉變110-112
- 5.2.2.1 寓情于物思想的淡化110-111
- 5.2.2.2 從“斗富”到“比美”111-112
- 5.2.3 制作工藝的興衰112-117
- 5.2.3.1 從血脈相承到開門納賢——傳承理念的改變113
- 5.2.3.2 從純粹手工到機械輔助——加工方式的改變113-114
- 5.2.3.3 從自給自足到帶動經濟——生產動機的改變114-115
- 5.2.3.4 急功近利思想的加劇115-116
- 5.2.3.5 消費者對工藝的漠視116-117
- 5.3 從“民族的”到“世界的”117-120
- 5.3.1 “不談傳承”117-118
- 5.3.2 有根的設計118-120
- 5.3.2.1 汲取元素118
- 5.3.2.2 規(guī)避忌諱118-120
- 5.4 本章小結120-121
- 第6章 結論121-123
- 參考文獻123-126
- 附錄一126-132
- 附錄二132-135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135-136
- 致謝13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焦成根;常龍珠;陳劍;;苗族銀飾的文化淵源及美學意蘊[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4年05期
2 李若慧;;財富的流動與傳承——黔東南施洞苗族銀飾傳承的人類學解讀[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3 滕俊;;試論臘爾山苗族婦女銀飾[J];服飾導刊;2013年02期
4 滿芊何;;貴州施洞苗族傳統(tǒng)工藝田野考察[J];藝術學研究;2009年00期
5 龔娜;;建國60年貴州人民生活變遷的探討[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6 王慧;;貴州施洞苗族蝴蝶紋樣的濫觴及裝飾內涵[J];美術之友;2009年02期
7 柳小成;;論貴州苗族銀飾的價值[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袁定基,張原;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存、傳承和利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04期
9 劉艷驕,李茵;具有促進睡眠作用中藥的本草文獻輯述[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02年06期
10 黃自新;民族性格與舞蹈表現(xiàn)[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靳志華;黔東南施洞苗族生活中白銀的社會性應用與文化表達[D];云南大學;2015年
2 何圣倫;苗族審美意識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麥力斯;蒙古舞肩部動作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年
2 沈曉;黔東南苗族銀飾傳統(tǒng)圖案中的生殖崇拜文化研究[D];廣西藝術學院;2014年
3 楊雪;貴州松桃苗族服飾審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4 童友軍;論施洞苗族服裝配飾藝術[D];云南大學;2010年
5 胡南;貴州黔東南地區(qū)苗族銀飾藝術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6 朱曉萌;從苗族銀飾的構成藝術探究其內在價值[D];天津工業(yè)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8693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869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