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懸魚裝飾部件的當代啟示
本文選題:古民居 切入點:懸魚裝飾 出處:《藝術百家》2005年02期
【摘要】:本文通過對浙江泰順古民居懸魚的構造設計、懸魚的細部裝飾設計以及工藝技術進行的深入研究,分析了這種建筑裝飾藝術設計的魅力所在,指出它不僅是浙南古典民居設計的精華,而且其中蘊藏著深厚的中國本土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內涵。文章試圖探索運用古民居中懸魚設計的工藝手法和思想理念,予當代浙南建筑裝飾設計以新的設想,力圖為當?shù)亟ㄖb飾設計開辟新的創(chuàng)作之路。
[Abstract]:Through the deep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design, the detailed decoration design and the craft technology of the hanging fish in the ancient residence of Taishun, Zhe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m of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rt design.It is pointed out that it is not only the essence of the design of classical houses in southern Zhejiang, but also contain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hina.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use of the ancient folk houses in the suspended fish design techniques and ideas, 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design in southern Zhejiang with a new idea, trying to open up a new way for the loc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design.
【作者單位】: 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輕工學院
【基金】:浙江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20040112)“浙江泰順古民居裝飾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J52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強;居住文化透視[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2期
2 何水;;徽州民居中女性空間淺析[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5期
3 錢璞;新思路 新民居[J];安徽建筑;2001年04期
4 林軼;;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居旅館居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14期
5 陳文捷;黃榮娟;溫麗玲;;國內古民居研究綜述[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33期
6 孫克真;論家庭裝飾裝修設計[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7 孫克真;焦莊戶的村落與民居特點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8 周露;;現(xiàn)代城市社區(qū)新型鄰里關系的空間架構——社區(qū)商業(yè)空間的功能構建[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9 陳綱,黃海靜,呂貽標;陰陽哲學與模糊空間[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02期
10 劉玉錄;天津地產(chǎn)文化:橫縱比較與戰(zhàn)略整合[J];城市;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李鋒;顏紅影;;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中的“和諧觀”元素分析及設計借鑒[A];中國建筑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劉弘濤;張瑞萍;;居住空間與社會文化變遷芻議[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C];2009年
3 朱岸林;;傳統(tǒng)聚落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及其現(xiàn)實意義[A];第13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暨無錫傳統(tǒng)建筑發(fā)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孫克真;;傳統(tǒng)民居建筑保護與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的對策探討[A];族群·聚落·民族建筑——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lián)合會第十六屆世界大會專題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吳雋宇;;井田制與中國古代方形城制[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年
6 康峰;;山西陽城上莊村聚落形態(tài)分析[A];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建筑遺產(chǎn)——第四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營造》第四輯)[C];2007年
7 余繼平;;涪陵陳氏莊園建筑裝飾藝術的文化意蘊[A];首屆中國民族聚居區(qū)建筑文化遺產(chǎn)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淑英;發(fā)達地區(qū)小城鎮(zhèn)結構轉型及其保障體系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2 李春玲;城市景觀特色級區(qū)模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楊宇振;中國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4 李敏秀;中西家具文化比較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3年
5 范霄鵬;文化品質[D];清華大學;2003年
6 李和平;重慶歷史建成環(huán)境保護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7 周偉;建筑空間解析及傳統(tǒng)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年
8 趙群;傳統(tǒng)民居生態(tài)建筑經(jīng)驗及其模式語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年
9 雷振東;整合與重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年
10 高靜;建筑技術文化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俊巖;武漢居住區(qū)景觀設計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張春彥;邯鄲市城市住區(qū)更新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0年
3 張瑾;城市居住建筑過渡空間設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4 曹國偉;傳統(tǒng)民居庭院對現(xiàn)代別墅庭院的啟示[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5 郭粼;贛南客家傳統(tǒng)民居吉祥裝飾藝術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0年
6 劉芳超;乾安平民自建住居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7 王麗;住區(qū)景觀環(huán)境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1年
8 ,;走向未來的商品化住宅[D];重慶大學;2001年
9 李雁華;詩化人生的現(xiàn)實棲地[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10 盧健松;變遷中的鄉(xiāng)村生活[D];湖南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蕭春雷;;棲居在大地上——閩北村鎮(zhèn)古民居紀行[J];福建鄉(xiāng)土;2003年02期
2 柯培雄;;閩北古民居的形制與裝飾[J];美術觀察;2011年09期
3 陳亞峰;皖南黟縣屏山村古民居建筑美學探微[J];裝飾;2003年03期
4 陳愛中;;婺源古民居的“物謎”文化[J];當代江西;2006年04期
5 萬毅;古民居印象[J];中國攝影家;2004年03期
6 劉淑婷;古民居懸魚裝飾部件的當代啟示[J];藝術百家;2005年02期
7 鄭德雄;夢里不知身是客[J];中國攝影家;2005年05期
8 李誠;;淮安古民居:不應忽視的城市名片[J];檔案與建設;2007年10期
9 王鐵英;;游覽廣靈殷家莊古民居有感[J];文物世界;2010年01期
10 王鐵英;;青山依舊 老巷滄桑——游廣靈殷家莊古民居有感[J];中國審計;2010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蔣欽全;;閩南古民居及其布局——承載著歷史的古民居[A];第三屆中華傳統(tǒng)建筑文化與古建筑工藝技術學術研討會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傳承經(jīng)典案例推介會論文集[C];2010年
2 ;古民居在旅游發(fā)展中的保護與應用[A];中國古民居保護和利用(蘇州)論壇資料匯編[C];2006年
3 葉輝;;汲古開今 文脈永存 古民居保護和利用論壇舉行 市政協(xié)凝聚各方智慧推進古民居保護和利用[A];中國古民居保護和利用(蘇州)論壇資料匯編[C];2006年
4 鄭志然;;平江歷史街區(qū)懸橋巷古民居調查及思考[A];2007中國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規(guī)劃成果博覽會、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路強;;古民居保護遭遇利用難題——來自中國古民居保護和利用論壇的聲音[A];中國古民居保護和利用(蘇州)論壇資料匯編[C];2006年
6 林英喬;;泉州“翹脊”古民居叢談[A];福建僑鄉(xiāng)民俗——福建僑鄉(xiāng)民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3年
7 邵理基;;古民居式家庭茶室[A];茶與健康生活主題征文選[C];2004年
8 徐偉榮;萬德佑;;歷史的責任與現(xiàn)實的需要——對古民居保護與利用的思考[A];中國古民居保護和利用(蘇州)論壇資料匯編[C];2006年
9 李文夫;;威海古民居上的“壽”字[A];中華吉祥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山東省民俗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張建新;高燕;;余東明清古民居的建筑特色淺析[A];第二屆營造技術的保護與創(chuàng)新學術論壇會刊[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鮑義來;救救呈坎古民居[N];安徽日報;2003年
2 段國強;中國文物學會專家考察郁南大灣鎮(zhèn)古民居[N];中國文物報;2009年
3 記者 王慶芳;文物發(fā)掘數(shù)量超4000大關[N];石家莊日報;2009年
4 孔生;拆除禮堂復建古民居[N];揚州日報;2009年
5 本報寧化記者站 張瑞蘭 俞祥波 劉才恒;下曹古村 誰來擦亮這顆客家明珠?[N];三明日報;2010年
6 張輝學 劉洋;以科學的態(tài)度做好古民居保護工作[N];人民政協(xié)報;2005年
7 儲勁松;碓臼灣古民居“江西文化”的縮影[N];江淮時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吳越;古民居為何頻頻被“抱養(yǎng)”[N];文匯報;2007年
9 記者 管菁 通訊員 陳飛;通山發(fā)現(xiàn)兩處大型古民居群[N];長江日報;2009年
10 傅一洵;守護古民居[N];山西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娓娓;建筑裝飾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D];清華大學;2004年
2 唐開軍;家具風格的形成過程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4年
3 姚劍文;政權、文化與社會精英[D];蘇州大學;2006年
4 張亞池;皖南民俗家具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7年
5 張青萍;解讀20世紀中國室內設計的發(fā)展[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4年
6 歐健;毛澤東鄧小平社會主義觀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慶奎;一氧化鈦基金屬陶瓷仿金材料的開發(fā)及相關機理研究[D];中南大學;2002年
8 梁艷;橋梁造型質量評價[D];同濟大學;2006年
9 滕曉鉑;威廉·莫里斯設計思想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10 束霞平;清代皇家儀仗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麗;探求傳統(tǒng)[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3年
2 童敏;西安傳統(tǒng)民居裝飾、色彩與西安傳統(tǒng)民間文化的關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3 陳晨;區(qū)域規(guī)劃中古民居旅游開發(fā)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4 駱文雄;現(xiàn)代酒店門廳裝飾藝術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5 石慧中;裝飾工程預算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
6 喻斐;論建筑環(huán)境中陶瓷壁畫的運用與發(fā)展[D];蘇州大學;2007年
7 張珊;關于囊匣歷史發(fā)展的探索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8 劉鑫;東易日盛裝飾集團發(fā)展戰(zhàn)略案例與分析[D];清華大學;2004年
9 龐卓峗;論現(xiàn)代平面設計中裝飾的意義[D];山西大學;2005年
10 歐怒;論現(xiàn)代漢語詩歌的視覺形式[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152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715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