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與繪畫對陶瓷藝術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科技進步與繪畫對陶瓷藝術的影響 出處:《陶瓷科學與藝術》2014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釉下彩 中國陶瓷史 銅官窯 寫意性 裝飾美 青花瓷器 科技進步 獨特結(jié)合 釉下五彩 褐彩
【摘要】:正中國陶瓷裝飾藝術形式向繪畫發(fā)展,自中唐代長沙窯已初顯端倪,那種逐步臻于成熟的釉下彩繪技法以"寫意性"的繪畫藝術溶入對日用器皿器物的創(chuàng)造之中,這種"器、物"與"藝術"的獨特結(jié)合無疑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義。至此,中國陶瓷的審美活動逐漸從注重器物的釉色美而開始轉(zhuǎn)移到對器物彩繪裝飾美的發(fā)展新方向,并為后世開創(chuàng)了一個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的瓷繪藝術時代。長沙銅官窯始于唐代初期,歷經(jīng)蒼桑,延綿三百多年。銅官窯釉下彩繪早期多出現(xiàn)在民間日用瓷和外銷瓷,早期常見的器物表面點
[Abstract]:Chinese ceramic decorative art fo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painting, since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Changsha kiln has begun to show signs. That gradually matured subglaze painting techniques with "freehand brushwork" painting art into the creation of household utensils, this "apparatus."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object" and "art" undoubtedly ha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Chinese ceramics began to shift from focusing on the glaze beauty of utensils to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corative beauty. Changsha Tongguan kiln began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nd experienced Cangsang. More than 300 years. Tongguan kiln underglaze painted in the early days of folk porcelain and export porcelain, early common objects surface points
【分類號】:J527
【正文快照】: 國陶瓷裝飾藝術形式向繪畫發(fā)展,自中唐代長沙窯已初顯端倪,那種逐步臻于成熟的釉下彩繪技法以“寫意性”的繪畫藝術溶入對日用器皿器物的創(chuàng)造之中,這種“器、物”與“藝術”的獨特結(jié)合無疑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義。至此,中國陶瓷的審美活動逐漸從注重器物的釉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磊光;清末醴陵釉下五彩瓷初探(二)[J];收藏家;2004年12期
2 張函芮羽;鷗洋;;五彩潤瓷[J];普洱;2008年06期
3 翦建文;;試析長沙窯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地位[J];民族論壇;2009年02期
4 趙海燕;;長沙窯釉下彩 陶瓷上的第一抹濃妝[J];老年人;2009年12期
5 徐煜坤;;釉下彩絲網(wǎng)花紙畫面設計的幾點體會[J];景德鎮(zhèn)陶瓷;1988年02期
6 車一鳴;;淺談陶瓷釉上彩和釉下彩裝飾[J];景德鎮(zhèn)陶瓷;2007年03期
7 羅平章;;翎筆花卉皆生動 用彩用色見功夫——長沙窯釉下彩瓷片集珍[J];收藏界;2009年09期
8 侯一凡;;淺談醴陵釉下五彩瓷上花鳥設計與表現(xiàn)技法[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0年04期
9 朱啟新;;唐代的公益廣告詩[J];中華文化畫報;2010年11期
10 孫同鑫;;釉下彩纏枝蓮的裝飾[J];中國陶瓷;198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世榮;;淺談長沙窯釉下彩瓷科技鑒定[A];The Methodology, Prospect and Significance on Non-destroyed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Ceram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2 黃衛(wèi)云;周曉燕;;低溫半瓷的研制[A];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左健;杜廣芬;吳若;王昌燧;;明永樂青花瓷片的顯微拉曼光譜分析[A];第十四屆全國光散射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苗建民;余君岳;李德卉;;EDXRF無損檢測青花瓷器的研究[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5 張夫也;;元明青花瓷紋飾中的外來文化影響[A];“歲寒三友——詩意的設計”——兩岸三地中國傳統(tǒng)圖形與現(xiàn)代視覺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俞康泰;楊穎;江玲玲;;建筑陶瓷裝飾技術的現(xiàn)狀和展望[A];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色釉料暨原輔材料專業(yè)委員會第一屆第三次全體會議論文集[C];2005年
7 ;中國古陶瓷科技鑒定 研討會日程表[A];The Methodology, Prospect and Significance on Non-destroyed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Ceram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8 呂淑玲;;磁州窯白地黑花瓷器修復中的幾個問題[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第六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林舜美;;唐宋陶瓷卷草紋飾研究[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10 張堯;;釉下五彩瓷之我說[A];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暨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包明達;釉下彩六系罐[N];中國商報;2004年
2 范圍;宋元陶瓷轉(zhuǎn)折交替期的影青釉下彩[N];中國文物報;2006年
3 葉佩蘭;醴陵窯的釉下彩瓷器[N];中國文物報;2010年
4 葉佩蘭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醴陵窯釉下彩瓷器特征[N];團結(jié)報;2011年
5 南京日報記者 李冀;長江路又現(xiàn)六朝御溝[N];南京日報;2006年
6 許曉華;挑選陶瓷制品有竅門[N];健康時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殷鵬;揭開毛瓷的神秘面紗[N];中國證券報;2006年
8 陶藝;釉下五彩的幾種主要彩繪工具介紹[N];廣東建設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楊時e,
本文編號:14098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40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