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技術、藝術與文化
本文關鍵詞:攝影:技術、藝術與文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瓦爾特·本雅明是20世紀西方知識分子中較早充分注意攝影社會價值的少數(shù)人之一!稊z影小史》堪稱攝影理論、現(xiàn)代藝術理論和現(xiàn)代文化理論的經(jīng)典文獻,極具開拓性、原創(chuàng)性和奠基性。然而,理論界至今尚未對《攝影小史》予以足夠的重視,專門針對此文獻的研究論著極為鮮見,因此,深入挖掘《攝影小史》的內(nèi)涵、全面揭示其諸方面價值就顯得尤為必要。 本文從本雅明的生平和思想作為切入點,首先確定了《攝影小史》在其思想體系中的方位;然后通過文本研讀以及與其后起的思想理論的比較,從攝影、現(xiàn)代藝術和現(xiàn)代文化三方面具體闡述《攝影小史》的思想內(nèi)涵和現(xiàn)實意義。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本文認為:在《攝影小史》中,本雅明開創(chuàng)性地對攝影作出歷史描述和理論闡發(fā),文中別具一格地描述了早期攝影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以及不同階段攝影性質(zhì)和特征的變化;本雅明把攝影放在由技術與藝術、靈光與震驚、膜拜與展示等多重范疇構(gòu)成的關系網(wǎng)絡中予以觀照,揭示出技術進步的意義:技術的演進導致攝影作品性質(zhì)和特征的變化,進而引起整個現(xiàn)代藝術的性質(zhì)、特征、功能的革命性轉(zhuǎn)變;與此同時,本雅明預言了一種嶄新的現(xiàn)代文化,即一種以視覺圖像為主導型式的文化時代的來臨。
【關鍵詞】:本雅明 攝影 技術 藝術 大眾文化 視覺文化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農(nóng)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J405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緒論8-13
- 1.1 本雅明研究概況8-10
- 1.2 《攝影小史》在本雅明思想發(fā)展中的位置10-13
- 2 本雅明對攝影發(fā)展史的勾勒及早期攝影基本特征分析比較13-24
- 2.1 黃金時代攝影的技術手法和作品的基本特征13-17
- 2.1.1 從肖像畫到攝影相片的轉(zhuǎn)變及兩者的差別13-14
- 2.1.2 攝影技術的獨特功能14-16
- 2.1.3 黃金時代攝影的特質(zhì)16-17
- 2.2 沒落時期攝影的技術手法和作品的基本特征17-19
- 2.2.1 攝影對繪畫的沖擊17
- 2.2.2 沒落時期攝影的技術手法17-19
- 2.2.3 攝影本性的逐漸顯露19
- 2.3 繁榮時期攝影的技術手法和基本特征19-24
- 2.3.1 阿特熱對攝影題材的開拓和攝影價值追求的轉(zhuǎn)變19-22
- 2.3.2 由桑德所引起的攝影發(fā)展新趨向和新特征22-24
- 3 《攝影小史》的敘述視角和思想維度24-30
- 3.1 攝影與藝術的關系24-26
- 3.1.1 復制技術的歷史演進24
- 3.1.2 為攝影獲得藝術殿堂中的一席所作的“辯護”24-25
- 3.1.3 從“攝影作為藝術”到“藝術作為攝影”的轉(zhuǎn)換25-26
- 3.2 靈光與震驚的關系26-28
- 3.2.1 攝影對“靈光”的沖擊26-27
- 3.2.2 攝影引起“震驚”的產(chǎn)生27-28
- 3.3 膜拜與展示的關系28-29
- 3.3.1 古典藝術的膜拜價值28
- 3.3.2 現(xiàn)代藝術的展示功能28-29
- 3.4 《攝影小史》的文本性質(zhì)和矛盾特質(zhì)29-30
- 3.4.1 《攝影小史》的文本性質(zhì)29
- 3.4.2 《攝影小史》的矛盾性29-30
- 4 《攝影小史》對攝影史學、現(xiàn)代藝術和現(xiàn)代文化研究的影響30-39
- 4.1 與《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的比較30-31
- 4.2 對攝影史學研究的意義31-32
- 4.2.1 《攝影小史》中的史實失誤31-32
- 4.2.2 《攝影小史》的史學價值:勾勒了早期攝影發(fā)展的輪廓32
- 4.3 對現(xiàn)代藝術性質(zhì)、形態(tài)和功能的嬗變的揭示32-36
- 4.3.1 攝影技術的演進導致新的藝術時代的來臨32-33
- 4.3.2 現(xiàn)代藝術的形態(tài)特征33-34
- 4.3.3 現(xiàn)代藝術功能的演變34-36
- 4.4 對現(xiàn)代社會文化的描述和預言36-39
- 4.4.1 大眾文化的性質(zhì)36-38
- 4.4.2 預言視覺文化的來臨38-39
- 5 結(jié)語39-41
- 參考文獻41-43
- 致謝4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付立春;;論本雅明的藝術本質(zhì)和發(fā)展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2 陳艷;;崇拜”向“展示”的轉(zhuǎn)換——本雅明美學思想中的“韻味”說與“機械復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5期
3 馬友平;本雅明的“靈韻”(aura)理論與現(xiàn)代藝術思想[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4 劉永謀;本雅明之死[J];讀書;2003年02期
5 李雷;;本雅明美學視野下的“震驚”藝術[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6 李建偉;;多重張力下的憂郁思考者——本雅明形象研究[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8期
7 上官燕;;本雅明的思想歷程[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8 王洪志;張海燕;;本雅明藝術生產(chǎn)理論內(nèi)部矛盾解讀[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9 孫文憲;藝術世俗化的意義——論本雅明的大眾文化批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10 楊慶茹;;本雅明思想身份的生平解讀[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蒲秀美;新天使——沃爾特·本雅明和他對文化工業(yè)的思考[D];四川大學;2002年
2 李志;本雅明大眾文化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楊玉珍;本雅明的藝術生產(chǎn)理論評析[D];河北大學;2006年
4 辛楠;本雅明“機械復制”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5 孫文飛;本雅明藝術生產(chǎn)理論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攝影:技術、藝術與文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90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319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