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與共生:論動物攝影的人文精神體現(xiàn)
本文選題:動物攝影 + 人文精神 ; 參考:《吉林藝術(shù)學院》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人類在經(jīng)歷了漁獵文明、農(nóng)耕文明、工業(yè)文明之后步入到當下的后現(xiàn)代社會之中,進而追求對這個時代相對應的文明,即生態(tài)文明。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文精神的范圍由起初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關懷以及文化傳承擴大到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之間的交流、關懷以及傳承。然而由于時代發(fā)展在空間上所存在的不平衡導致有些地區(qū)還生活在以人類為中心的道德觀之下。人類所穿著的皮草以及部分人為了謀取私利而獵殺保護動物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當然,攝影師們利用鏡頭記錄下了動物在這個地球上的生活,更有部分攝影師將動物攝影生化到有意識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層面,用攝影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shù)語言,為觀眾們講述著動物與地球、動物與人類的故事,進而表達出攝影師的立場與態(tài)度。其目的多數(shù)在于換起人們珍惜各種生命,以寬容與共生的姿態(tài)對待地球上的動物們。
[Abstract]:Human beings have experienced fishing and hunting civilization, farming civilizatio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nto the present post-modern society, and then pursue the corresponding civilization of this era, that i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e scope of humanistic spirit has been expanded from the exchange, concern and cultural heritage between people to nature, and to the exchange, care and inheritance between man and the universe. However, due to the spatial imbal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some areas still live under the human-centered ethics. The fur we wear and the fact that some people hunt and kill protected animals for personal gain is common. Of course, photographers use the lens to record the lives of animals on this planet, and some photographers take animal photography to the level of conscious artistic creation and use the unique artistic language of photography. Tell the audience the story of animals and earth, animals and human beings, and then express the position and attitude of photographers. Most of the purpose is to change people cherish all kinds of life, with tolerance and symbiotic attitude to the animals on earth.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藝術(shù)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J419.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明海;攝影與觀察系列叢書介紹《動物攝影》[J];野生動物;2000年06期
2 陳建偉;;野性非洲 陳建偉野生動物攝影[J];森林與人類;2008年01期
3 李紅霞;;奚志農(nóng)和他創(chuàng)辦的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J];中國攝影家;2008年08期
4 ;中國野生動物攝影高端論壇共同宣言[J];中國攝影家;2010年09期
5 張繼忠;;揭秘動物攝影[J];走向世界;2013年23期
6 侯志平;;靜觀天籟——侯志平的動物攝影[J];世界;2006年09期
7 ;動物攝影[J];少年文藝(上海);2007年03期
8 ;野生動物攝影[J];學苑創(chuàng)造B版;2011年12期
9 徐斌;;“獵攝”動物之美[J];新聞實踐;2009年02期
10 楊小軍;;野生動物攝影的盛會——記鄂爾多斯國際野生動物攝影高端論壇[J];中國攝影家;2009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于麗莎;;人文精神的護理實踐[A];全國傳染病護理學術(shù)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2 陳新漢;;文化、自由和人文精神[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第五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許雯麗;;淺談人文精神對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的影響[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涂萬作;;行走寫作:人文精神與山水的對話[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林華;;試論在電腦寫作時代如何高揚人文精神[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常江;;寫作需要承載與發(fā)展人文精神[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傅治淮;;也談寫作與人文精神[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王黔輝;;寫作:人文精神的接力棒[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袁修銀;;人文精神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A];全國精神科護理學術(shù)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10 李云;;讓人文精神在素質(zhì)教育中閃光[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圣強;第二屆“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西安開營[N];陜西日報;2007年
2 文貽煒邋姜辰蓉;虎照事件,還可從動物攝影角度解讀[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3 北京人文大學副校長 陸祖汶;“人文精神”之我見[N];中國教育報;2004年
4 程倩春;人文精神: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5 宮? 戴學章 曲真儒;人文精神:現(xiàn)代化城市之魂[N];遼寧日報;2000年
6 仇忠海;重視人文精神的弘揚[N];文匯報;2003年
7 賴邦凡(作者系重慶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提煉重慶人文精神的三個原則[N];重慶日報;2006年
8 茍欣文 郭詔彬;培育當代重慶人文精神 提升重慶發(fā)展精神動力[N];重慶日報;2006年
9 邵康慶;重慶人文精神與圖書館[N];中國文化報;2006年
10 見習記者 楊力葉;重視人文精神是全體桂林人的責任[N];桂林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張娜;人文精神的消隱與回歸[D];復旦大學;2010年
2 于云;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與人文精神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3 張桂芳;數(shù)字化技術(shù)時代中國人文精神解讀[D];東北大學;2008年
4 紀明澤;學校:弘揚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家園[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楊曉;語文課程中人文精神的傳承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繼恒;環(huán)境法的人文精神論綱[D];武漢大學;2011年
7 劉子貴;論“兩種文化”矛盾與人文精神的構(gòu)建[D];吉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競文;寬容與共生:論動物攝影的人文精神體現(xiàn)[D];吉林藝術(shù)學院;2017年
2 蔡麗萍;中西法的人文精神發(fā)展之比較[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3 梁向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人文精神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4 李志偉;論和諧社會視野下人文精神的建構(gòu)[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車麗娜;論現(xiàn)代科技與人文精神的互動協(xié)調(diào)發(fā)展[D];長安大學;2010年
6 周一鳴;20世紀90年代人文精神的困惑與追尋[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張立榮;法律的人文精神之現(xiàn)代意義解讀[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范宜濤;論武警學員人文精神的培育[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靜;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文精神的建構(gòu)[D];鄭州大學;2006年
10 劉軍;論法律中的人文精神[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9487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1948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