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學劇目《中國蝴蝶》為例分析探討武秀之教學模式
本文關鍵詞:以教學劇目《中國蝴蝶》為例分析探討武秀之教學模式
【摘要】:我國聲樂教育體制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上往往側重于專而不是綜,因而造成美聲、民族、戲曲三種唱法的相互隔絕和歌劇音樂劇演唱及表演的單一。為實現(xiàn)以上三種音樂風格的高度融合,以教學劇目《中國蝴蝶》為例,通過對劇目中角色的性格、情感以及舞臺表現(xiàn)、歌唱、舞蹈、表演的分析,詳細闡述了武秀之教授教學模式對演員力求聲樂、舞蹈、表演“三結合”,對歌唱力求美聲、民族與戲曲風格“三結合”,對舞蹈力求民族舞、芭蕾舞與現(xiàn)代舞語匯和技能“三結合”,對戲劇表演力求斯坦尼體系、布萊希特體系和梅蘭芳體系“三結合”。這種“三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提供了藝術實踐機會,為社會培養(yǎng)了復合型音樂人才,更為祖國的文化寶庫增添了諸多新穎、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來娛樂大眾、服務社會,因而具有廣博深遠的推廣意義。
【關鍵詞】:教學模式 教學劇目 三結合 藝術實踐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J616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錄5-7
- 緒論7-9
- 1 武秀之簡介及教學劇目《中國蝴蝶》介紹9-15
- 1.1 武秀之簡介10-11
- 1.1.1 武秀之介紹10
- 1.1.2 武秀之教學成果及其社會反響10-11
- 1.1.2.1 教學方法——假聲位置真聲唱10-11
- 1.1.2.2 教學模式——“三結合”11
- 1.1.2.3 教學成果及社會反響11
- 1.2 教學劇目《中國蝴蝶》11-15
- 1.2.1 音樂劇的概念12
- 1.2.2 教學劇目的概念12-13
- 1.2.3 音樂劇《中國蝴蝶》的創(chuàng)作背景13
- 1.2.4 音樂劇《中國蝴蝶》的故事情節(jié)13-15
- 2 三結合——武秀之教學模式的分析15-22
- 2.1 演員力求聲樂、舞蹈、表演“三結合”15-17
- 2.2 歌唱力求美聲、民族與戲曲風格“三結合”17-19
- 2.3 舞蹈力求民族舞、芭蕾舞與現(xiàn)代舞語匯和技能“三結合”19-20
- 2.4 戲劇表演力求斯坦尼體系、布萊希特體系和梅蘭芳體系“三結合”20-22
- 3 武秀之教學模式在教學劇目《中國蝴蝶》中的運用22-30
- 3.1 以梁、祝二重唱《蝴蝶羅帕、蝴蝶佩》為例進行分析22-26
- 3.1.1 角色分析23-25
- 3.1.1.1 人物性格分析24
- 3.1.1.2 人物情感分析24-25
- 3.1.2 歌、舞、表三結合25-26
- 3.2 以祝英臺詠嘆調《與君共舞》為例進行分析26-30
- 3.2.1 角色分析28
- 3.2.1.1 人物性格分析28
- 3.2.1.2 人物情感分析28
- 3.2.2 歌、舞、表三結合28-30
- 4 武秀之教學模式的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30-35
- 4.1 學術價值30-31
- 4.1.1 開創(chuàng)了新的教學模式和手法30-31
- 4.1.2 歌劇、音樂劇和民族音樂元素的結合31
- 4.2 實踐價值31-35
- 4.2.1 從學生角度分析31-32
- 4.2.1.1 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31
- 4.2.1.2 為學生提供藝術實踐機會31-32
- 4.2.2 從教師角度分析32-33
- 4.2.2.1 能適應各種類型的作品32
- 4.2.2.2 能培養(yǎng)各種類型的學生32-33
- 4.2.3 從社會角度分析33-35
- 4.2.3.1 歌劇、音樂劇劇目課堂化模式的推廣具有可行性33
- 4.2.3.2 為社會培養(yǎng)復合型音樂人才,,提升畢業(yè)生的核心競爭力33-34
- 4.2.3.3 新穎、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娛樂大眾、服務社會34-35
- 結語35-36
- 參考文獻36-37
- 附錄37-40
- 致謝40-41
-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41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黎;音樂教學中歌唱心理因素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2 周雪;;論俄羅斯歌曲《黑眼睛》的呼吸運用及情感表現(xiàn)[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S1期
3 張艷林;;民族聲樂風格論[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1期
4 張艷林;;傳統(tǒng)民歌在當代民族聲樂中的價值和意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5 康國晶;;“松”與“緊”的辯證關系在歌唱中的運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6 楊惠;;情感的想象和表達在聲樂演唱中的運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7 魏桂珍;;談兒童聲樂教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8 馬婷婷;;自信的歌唱[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9 王雯;;淺談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孟姜女》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10 馬冰潔;;論舒曼聲樂套曲《詩人之戀》的藝術特點及演唱[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朱水涌;;“冷戰(zhàn)”的焦慮:17年文學的一種解讀[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2)[C];2007年
2 郭超;;歌唱的藝術處理[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3 史yN琳;;聲樂演唱中語言情感藝術的探究[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音樂專輯)[C];2006年
4 張松泉;;論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的貢獻[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八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3年
5 陳誠;;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的理論設想與建構[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坤洋;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安全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2 宮正;新中國中醫(yī)方針政策的歷史考察[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3 張少輝;山東高職教育發(fā)展的調查分析與評價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4 劉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唱歌教學的目標定位、內容構建及實施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丁兆梅;李達社會主義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6 張彤;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可持續(xù)發(fā)展[D];廈門大學;2001年
7 桑海波;一兵雙刃:音樂與文學之比較及基本關系定位[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張遠增;高等教育評價方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戚業(yè)國;民間高等教育投資的跨學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10 張興;高等教育辦學主體多元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慧;冀北地區(qū)“漫瀚調”演唱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曹海萍;改革開放以來女中音聲樂文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玉蘭;關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師聲樂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小燕;論中國早期藝術歌曲對現(xiàn)代民族聲樂教學的影響和作用[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謝菁;基于聲樂演唱的藝術美探究中國民族聲樂之“韻”[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江奇;潤腔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左桂龍;正確的嗓音訓練對嗓音疾病治療的探索與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婁姝妹;抒情女高音基莉·迪·卡娜娃的歌唱藝術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郭姍姍;論感覺在聲樂技巧訓練中的重要作用[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亮亮;面罩唱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9168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91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