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聲部劃分”的概念對巴赫《薩拉班德舞曲》和《吉格舞曲》的分析與演釋
發(fā)布時間:2017-09-04 09:14
本文關鍵詞:依托“聲部劃分”的概念對巴赫《薩拉班德舞曲》和《吉格舞曲》的分析與演釋
更多相關文章: 巴赫 《薩拉班德舞曲》 《吉格舞曲》 主調(diào)音樂 復調(diào)音樂 聲部劃分 分析與演釋
【摘要】:本論文依托“聲部劃分”的概念進行分析與演釋的作品對象是巴洛克時期德國的偉大作曲家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為小提琴所創(chuàng)作的《六首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中的《d小調(diào)第二組曲》之三、四樂章--《薩拉班德舞曲》和《吉格舞曲》。在深入了解了作曲家的生平、創(chuàng)作風格及與作品相關的創(chuàng)作背景的基礎上,了解了多聲部音樂的歷史。以1、巴赫的手稿;2、作品的體裁特征;3、作品的和聲與曲式結構;4、內(nèi)森.米爾斯坦(Nathan Milstein)等三位大師的演奏;以上四個方面的材料作為“聲部劃分”的主要依據(jù)。通過反復的實踐、研究與分析,在對于作品演奏的方法和表現(xiàn)手法上較為詳盡的闡明了筆者的觀點與見解。
【關鍵詞】:巴赫 《薩拉班德舞曲》 《吉格舞曲》 主調(diào)音樂 復調(diào)音樂 聲部劃分 分析與演釋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藝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624.1
【目錄】:
- 論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8
- 一、概述巴赫的生平與音樂創(chuàng)作8-10
- 二、概述巴赫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音樂10-11
- 三、巴赫的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11-13
- 四、多聲部音樂的歷史演進13-15
- (一) 聲部的定義13
- (二) 關于多聲部音樂歷史演進13-15
- 五、依托“聲部劃分”對《薩拉班德舞曲》和《吉格舞曲》的分析與演釋15-37
- (一) 《薩拉班德舞曲》17-24
- 1. 體裁分析17-18
- 2. 曲式分析18
- 3. 聲部劃分及演奏分析18-24
- (二) 《吉格舞曲》24-35
- 1. 體裁分析24
- 2. 曲式分析24
- 3. 聲部劃分及演奏分析24-35
- (三) 依托“聲部劃分”的概念對作品分析后將如何進行演奏的幾點總結35-37
- 結論37-38
- 參考文獻38-40
- 致謝4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趙毅敏;;回到巴赫年代[J];中國電子商情(視聽博覽);2000年01期
2 黃輔棠;;論巴赫小提琴作品單線條中的多聲部[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7年01期
3 劉昭;;巴赫和他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J];黃河之聲;1996年01期
4 張柳;漫談巴赫和他的《g小調(diào)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5 向野;;論巴赫及其音樂[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謝霜;;巴赫的古組曲[J];音樂生活;2006年10期
7 程澤威;;巴赫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的演奏詮釋[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S2期
8 金湘;音樂創(chuàng)作學導論[J];中國音樂學;2005年04期
,本文編號:7906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79060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