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堂樂歌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傳播
本文關鍵詞:中國學堂樂歌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傳播
【摘要】:學堂樂歌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的起源,在中國音樂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隨著近現(xiàn)代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地區(qū)日益頻繁的交流與往來,學堂樂歌也逐漸傳播于海外,并與當?shù)匚幕h(huán)境相融合獲得了進一步發(fā)展。回顧那段歷史,探索中國學堂樂歌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傳播方式和傳播軌跡,不僅加強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地區(qū)之間的文化認同感,同時也能為研究我國文化的域外傳播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福建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關鍵詞】: 學堂樂歌 東南亞地區(qū) 文化傳播
【基金】: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菲律賓華文報刊與中國文化傳播研究”(編號:14BXWO56)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J609.2
【正文快照】: 2011年3月22日至4月8日,由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華僑大學、泰國華文教師公會、泰國留學大學校友總會、泰國華僑語言培訓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華文教師暑期培訓班”在泰國舉行。筆者作為此次培訓班教師,隨同前往了泰國曼谷、呵叻府兩地進行交流活動。在活動期間,筆者以中國民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周南京;海外學堂樂歌的產(chǎn)生及其歷史作用[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3年03期
2 孫良好;;黎錦光和他的《夜來香》[J];名作欣賞;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光和;;論惠特曼自由詩對胡適白話詩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李永勝;戊戌后康梁謀刺慈禧太后新考——以梁鐵君案為中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3 肖雪花;翁同煝研究文獻資料整理出版概述[J];圖書與情報;2004年04期
4 黃麗珍;善變的矜奇之作——析黃遵憲的新派詩[J];濱州師專學報;2002年01期
5 周曉平;;黃遵憲詩歌創(chuàng)作“歌謠化”的現(xiàn)代闡釋[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6 左鵬軍;在文學與政治之間:維新派文學家的兩難[J];長春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7 李春娟;;先秦樂教思想及其對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啟示[J];巢湖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王飚;;近代文學觀念理論基礎的變動[J];長江學術;2008年01期
9 寧夏江;;近代詩歌的紀實性及其影響[J];重慶社會科學;2012年06期
10 馬衛(wèi)中;;桂枝未遂知銜恨 詩草空遺淚眼看——吳歷詩漫論[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9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祁志祥;;梁啟超美學:審美至上的“趣味主義”[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2 李健;;梁啟超的文體革命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模式的確立[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3 畢苑;;斯巴達與中國——近代教科書中中國人對斯巴達的認識[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8年卷)[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茜;民國時期上海民俗書刊出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周少華;晚清民初詩歌批評轉(zhuǎn)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賈國寶;傳統(tǒng)僧人文學近代以來的轉(zhuǎn)型[D];復旦大學;2011年
4 栗永清;學科·教育·學術:學科史視野中的中國文學學科[D];復旦大學;2010年
5 張之薇;獻祭[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年
6 王光利;胡適詩學批判[D];浙江大學;2012年
7 詹志和;佛陀與維納斯之約——近代佛學與近代美學關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劉冰冰;在古典與現(xiàn)代性之間[D];山東大學;2003年
9 佘正松;中國邊塞詩史論(先秦至隋唐)[D];四川大學;2005年
10 王培軍;汪辟疆《光宣詩壇點將錄》箋證[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瑩;學堂樂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文文;二十世紀初中國兒童觀與兒童文學觀念發(fā)展進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潔瑩;蔣智由詩歌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4 姚益鋒;西方音樂的擴散[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5 李科;曾廣鈞詩歌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6 曹惟;簡論音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施品鳳;杜甫隴右詩的“詩史”意義[D];云南大學;2011年
8 李婧;包世臣詩歌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9 武云俠;歌詞詩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郭麗鴿;郁達夫舊體詩詞研究及其文學史地位[D];寧波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鑫;學堂樂歌與日本音樂的暗合與背棄[J];藝術百家;2004年06期
2 楊柳成;從《送別》看學堂樂歌中的人文精神[J];藝術探索;2004年S2期
3 石磊;三首“樂歌”曲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6年01期
4 溫和;從李叔同的歌曲創(chuàng)作看日本學校歌曲對中國學堂樂歌的影響[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5期
5 王文英;;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J];文史雜志;2008年05期
6 任富強;楊喜麗;;論學堂樂歌的產(chǎn)生[J];民族音樂;2010年04期
7 戴鵬海;從體裁的嬗變消長看20世紀上半葉中國歌曲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J];藝術探索;1995年01期
8 胡淑琴;;淺析學堂樂歌[J];歌海;2009年03期
9 崔東偉,房燕;學堂樂歌對中國音樂產(chǎn)生的作用[J];內(nèi)蒙古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S1期
10 陳乃平;清末民初學堂樂歌課興起之原因[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副主任 王勇;從學堂樂歌到“紅歌”[N];東方早報;2011年
2 梁茂春;游春人在畫中行[N];音樂周報;2003年
3 記者 李躍波;《放歌90年》唱響時代主旋律[N];安徽日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刁艷;眾院長聚首議辦學新招[N];音樂周報;2008年
5 楊瑞慶;為模仿正名[N];音樂周報;2003年
6 梁茂春;鐃歌鼓吹觀凱旋[N];音樂周報;2003年
7 居其宏;濁者自濁[N];音樂周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孫德生;讓“天籟之音”優(yōu)雅人間[N];遼寧日報;2008年
9 鄭建國;《中國交響》:開放性結構中的真實[N];中國文化報;2004年
10 深圳商報記者 王光明;音樂家姚峰談百年流行歌曲[N];深圳商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李穎;明清音樂記錄特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2 馮長春;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思潮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3 劉基玫;李叔同藝術教育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4 王麗慧;從唐宋詞到當代流行歌曲[D];復旦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俊;學堂樂歌富國強兵思想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2 羅虹;學堂樂歌與民族國家建構[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3 王瑛;從學堂樂歌到學校歌曲[D];山西大學;2010年
4 周瑩;學堂樂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曹淑敏;學堂樂歌的歌詞藝術探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6 徐芳;20世紀上半葉新舊文化交替背景下學校歌曲的特征初探[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7 楊英;《學堂樂歌》對中國近代音樂文化形成的影響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2年
8 周瑩;學堂樂歌的審美特征[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9 辜達;中國文化對早期中國鋼琴創(chuàng)作的影響[D];蘭州大學;2007年
10 陳克;黃自及其合唱作品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本文編號:5705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570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