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俗復興與文化再造——基于彝族村落大黑沖五山腔的田野調查與思考
發(fā)布時間:2021-09-15 12:04
通海里山鄉(xiāng)大黑沖村是通海彝族五山腔的發(fā)源地,大在歲月的沖蝕中,其民俗幾經風雨,仍然隱約留存在彝族人的記憶中。探討五山腔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問題,脫離不了研究彝族文化中的音樂觀。在經濟與文化發(fā)展的大背景下,當地地方形象的打造、旅游娛樂與農副產品的開發(fā)、城鎮(zhèn)化新農村面貌與傳統(tǒng)原貌的并立,表明了當地人對五山腔音樂在當地彝族文化傳承中變與不變的態(tài)度,作者強調民俗復興與文化再造其實的在這場變與不變的斗爭中是一個關鍵所在。
【文章來源】:黃河之聲. 2020,(11)
【文章頁數】:2 頁
【文章目錄】:
一、大黑沖新農村建設之路
二、田野調查實錄
三、彝族民俗復興與文化再造
結 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原則與方法[J]. 李榮啟. 廣西民族研究. 2008(02)
[2]當代社會與民俗復興[J]. 楊·巴雅爾.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2)
本文編號:3396046
【文章來源】:黃河之聲. 2020,(11)
【文章頁數】:2 頁
【文章目錄】:
一、大黑沖新農村建設之路
二、田野調查實錄
三、彝族民俗復興與文化再造
結 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原則與方法[J]. 李榮啟. 廣西民族研究. 2008(02)
[2]當代社會與民俗復興[J]. 楊·巴雅爾.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2)
本文編號:33960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3396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