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音樂理論論文 >

我國古代三大樂器群體的源流及其演變

發(fā)布時間:2017-04-25 18:10

  本文關鍵詞:我國古代三大樂器群體的源流及其演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樂器是人類音樂文化寶庫中一顆顆璨爛奪目的明珠。中國樂器歷史的源遠流長、品種的豐富多樣、音響的奇妙獨特,在世界樂器群中顯示出亞洲東方民族特有的歷史積淀、藝術魅力與人文品位。對于中國樂器的研究也越來越引起國際音樂學界的關注。 我國古老文獻《易經(jīng)》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這三句話在樂器的存在與發(fā)展中得到了應驗。靜態(tài)的樂器屬于“形而下”的物質(zhì)范疇;動態(tài)的樂器屬于“形而上”的精神領域;樂器的歷史發(fā)展則始終在穩(wěn)定中求其變異。 樂器具有時代屬性,不同時代的樂器受著時代生產(chǎn)力的制約、體現(xiàn)了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以及樂律形態(tài)、音色追求等豐富內(nèi)涵。同時,樂器更具有文化屬性,古老祭祀場合的莊重肅穆、宮廷歌舞音樂的華麗奔放、文人音樂的精致飄逸、民間音樂的粗獷豪放,都在樂器的動態(tài)中展示得淋漓盡致。因此,對于中國樂器研究既有縱向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又有橫向的時代文化特色,兩者之間的微妙之處,在于“變”與“不變”的關系之中。 中國古代的音樂形態(tài),按照音樂學家黃翔鵬先生的分期理論,上古時期是以鐘磬樂為代表的樂舞階段;中古時期屬于歌舞伎樂階段;近古時期是以戲曲音樂為代表的民間俗樂階段。樂器形態(tài)則是從屬于音樂形態(tài)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在古代中國,也存在著不同形態(tài)的三大樂器群體,上古時期以鐘磬樂為主體的“八音”樂器群;中古時期以“華夏舊器”和“西域樂器”并存交融的樂器群;近古時期民間音樂五大類中具有獨立樂種地位的“民族器樂”樂器群,分別構(gòu)成了我國樂器在古代三個不同歷史階段各自獨特的面貌及其特征。本文研究重點在于梳理其源流演變的發(fā)展脈絡,作出規(guī)律性之認識。中國樂器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化存在物,孤立地、靜止地研究樂器,則難以把握對于樂器文化的整體性認識。同時,樂器和器樂之間有著互為表里的依存關系,離開樂器的組合關系及其文化內(nèi)涵研究樂器,更難以說明樂器群體演變現(xiàn)象之發(fā)生。因此,結(jié)合樂器和器樂的聯(lián)系,研究古代三大樂器群的源流演變,探討其外部因素和內(nèi)在動力,是本文尤為關注的焦點問題。 論文的創(chuàng)新意義與研究難點始終同時并存。本文第一次在學術界論述這一命題,有著研究樂器形態(tài)與音樂形態(tài)同一性的價值。同時,需要以文獻學、考古學等多學科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對中國樂器發(fā)展及其演變的來龍去脈進行有說服力的考察與論證。前輩學者關于樂器研究大量成果為本文提供了值得借鑒與學習的寶貴資料。在這一基礎上,如果能夠有所突破、取得一定的學術進展,則是本文的價值意義所在,也是本文作者期待著的論文答辯考驗。
【關鍵詞】:中國樂器 三大群體 源流 演變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J609.2
【目錄】: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6
  • 第一部分 我國古代三大樂器群體不同時期的面貌16-32
  • 一、第一群體:上古時期以“八音”為代表的華夏舊器構(gòu)成的“鐘磬樂”17-22
  • 二、第二群體:中古時期以中原樂器與西域樂器并重為特征的“絲竹樂”22-28
  • 三、第三群體:近古時期民間音樂五大類中具有獨立樂種地位的“民族器樂”28-32
  • 第二部分 我國古代三大樂器群體之源流與演變32-79
  • 一、上古時期32-51
  • (一) 打擊樂器33-43
  • (二) 吹管樂器43-47
  • (三) 拉弦樂器47-48
  • (四) 彈弦樂器48-51
  • 二、中古時期51-70
  • (一) 打擊樂器51-55
  • (二) 吹管樂器55-59
  • (三) 拉弦樂器59-61
  • (四) 彈弦樂器61-70
  • 三、近古時期70-79
  • (一) 打擊樂器70-72
  • (二) 吹管樂器72-75
  • (三) 拉弦樂器75-77
  • (四) 彈弦樂器77-79
  • 第三部分 我國古代三大樂器群體之特色及其演變規(guī)律79-87
  • 一、樂器形態(tài)與音樂形態(tài)之關系79-82
  • 二、穩(wěn)定性與變異性82-84
  • 三、繼承與發(fā)展84-87
  • 結(jié)語87-89
  • 注釋89-96
  • 參考文獻96-99
  • 致謝99-101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101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寶山;;句擟淺談[J];東南文化;2010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曉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華;《詩經(jīng)》樂器“八音”類述[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松林;技術現(xiàn)象學視野下的聲音制作技術[D];黑龍江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我國古代三大樂器群體的源流及其演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679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32679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f7e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