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安革命歌謠研究
本文關鍵詞:紅安革命歌謠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葉君健曾說過:“紅安,在世界上具有研究價值”。作為新中國以“紅”命名的惟一縣城,紅安開創(chuàng)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的多個第一:這里不僅成立了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上最早的紅軍——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軍,而且還是參加長征人數(shù)全國最多、參加率最高的地區(qū)。這個曾以“地方安謐,生民安妥”而得名的小地方,四十八萬英雄兒女全民皆兵,在革命戰(zhàn)爭中犧牲近二十萬人,“兩百個將軍同一故鄉(xiāng)”,創(chuàng)造了“將軍密度世界第一”的奇跡。紅安因為對中國革命的特殊貢獻而引起了學者們對它極大的研究興趣,并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v觀這些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歷史、軍事、政治等方面,從文學與民間文學的角度切入紅安問題的幾乎沒有,更不用說從歌謠學的角度進行研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相當多的人認為革命歌謠“僅僅是革命戰(zhàn)爭中的‘革命號子',除了啟蒙性的革命內(nèi)容外,甚至談不上什么藝術(shù)性和創(chuàng)造性”,“沒有給整個中國文藝史留下具有較高美學價值的作品”;二是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它深受演唱場域和演唱時代的限制,在當代的流傳仍有爭議。 應該說紅安革命奇跡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充滿血火硝煙的革命歌謠的廣泛影響。這種歌謠,秉承歌謠地帶的傳統(tǒng)又適應歷史形勢,真實地寫照著時代生活,造就了中國藝術(shù)的不朽之作。本課題以紅安革命歌謠為研究對象,通過文本分析和田野調(diào)查,試圖勾勒出紅安革命歌謠的整體風貌,并作出當代闡釋。 本文前置引論,尾置結(jié)語,末附附錄,內(nèi)容上分為上編和下編共八章。 上編(1-5章),從革命時代、地域文化、紅色資源和紅色經(jīng)典等方面進行探討,試說明革命歌謠與時代政治、革命歌謠與地域傳統(tǒng)之間的關系,并分析革命歌謠在當代紅色旅游中的作用和重唱紅色經(jīng)典等問題。第一章是本研究的前提和基礎,主要從地理環(huán)境、歷史人文及光輝的革命歷史等方面分析紅安的文化氛圍與特質(zhì)。第二章探討紅安革命歌謠產(chǎn)生、興盛的原因、傳播方式、主題意蘊及審美特征,探討文藝與時代、文藝與政治間的關系。第三章研究紅安革命歌謠與地域文化之間的種種關系。第四章從紅色資源的角度探討紅安革命歌謠在當代的可用價值與流傳。第五章從紅色經(jīng)典的角度探討革命歌謠對當今群眾精神活動的引導作用,并分析重唱紅色經(jīng)典的原因所在。 下編(6-8章),以個案研究為主,從革命歌謠的誕生與演變、革命歌謠的傳承人、革命歌謠的村落傳承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以企追溯革命歌謠的誕生與演變過程,并對革命歌謠在現(xiàn)當代的傳承狀況作出合理的描述和解釋,從而探討歌謠與地域、歌謠與個體、歌謠與群體之間的種種關系。第六章主要從文本傳承的角度,以《八月桂花遍地開》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為個案,考察革命歌謠的誕生與傳播,并總結(jié)其傳播規(guī)律。第七章以紅安革命歌謠的傳承人為研究對象,描述傳承人的地域分布,探討傳承人在當代的傳承狀況,并指出作為革命歌謠傳承人的獨有特征。第八章從傳承區(qū)域的角度,以紅安縣華河鎮(zhèn)祝家樓村為調(diào)查個案,結(jié)合調(diào)查問卷和口頭訪談,考察村民對革命歌謠的認識、了解及保護意識,并揭示政府、社會和個人在革命歌謠的保護中所具有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運用文藝批評、文化學、社會學、民間文藝學、民俗學、接受美學的相關理論,并結(jié)合田野調(diào)查和口述史研究方法,對紅安革命歌謠進行立體研究,希望能填補紅安革命歌謠研究中的空白。本研究企望最終能夠達到三方面的成果:一、通過對紅安革命歌謠這一典型個案的描述,探詢革命歌謠這一民間文學形式在特定時期的歷史背景和基本狀況;二、分析革命歌謠與地域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三、考察革命歌謠在當今紅色旅游與重唱紅色經(jīng)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紅安革命歌謠 紅色資源 紅色經(jīng)典 個案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J609.2
【目錄】:
- 內(nèi)容提要7-9
- Abstract9-15
- 引論15-27
- 第一節(jié) 革命歌謠研究述評15-21
- 一、革命歌謠的搜集、研究歷史15-20
- 二、紅安革命歌謠的搜集與研究20-21
- 第二節(jié) 選題意義及相關學術(shù)概念21-24
- 一、本文的選題意義21-23
- 二、相關學術(shù)概念23-24
- 第三節(jié)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使用材料24-25
- 一、研究方法24
- 二、研究材料來源24-25
- 第四節(jié) 論文框架25-27
- 上編27-123
- 第一章 紅安概況27-34
- 第一節(jié) 自然環(huán)境27-29
- 第二節(jié) 歷史人文29-31
- 第三節(jié) 光輝的革命歷史31-33
- 小結(jié)33-34
- 第二章 革命時代與革命歌謠34-55
- 第一節(jié) 紅安革命歌謠產(chǎn)生的原因34-39
- 一、中國共產(chǎn)黨的倡導與鼓勵34-36
- 二、革命運動對革命歌謠的刺激作用36-38
- 三、傳統(tǒng)民歌對革命歌謠的孕育作用38-39
- 第二節(jié) 紅安革命歌謠的傳播方式39-42
- 一、革命報刊對革命歌謠的書面?zhèn)鞑?/span>39-41
- 二、紅軍宣傳員對革命歌謠的口頭傳播41-42
- 第三節(jié) 紅安革命歌謠的主題意蘊與審美特征42-54
- 一、紅安革命歌謠的主題意蘊42-50
- 二、紅安革命歌謠的審美特征50-54
- 小結(jié)54-55
- 第三章 地域文化與革命歌謠55-96
- 第一節(jié) 紅安革命歌謠與民俗文化55-66
- 一、革命歌謠對傳統(tǒng)歌俗的運用55-61
- 二、革命歌謠對其它民俗的反映61-66
- 第二節(jié) 紅安革命歌謠與傳統(tǒng)歌謠66-87
- 一、革命歌謠在內(nèi)容上的突破66-79
- 二、革命歌謠在形式上的繼承79-87
- 第三節(jié) 紅安革命歌謠與地方方言87-94
- 一、革命歌謠中的方言語音成分88-89
- 二、革命歌謠中的方言語法成分89-91
- 三、革命歌謠中的方言詞匯成分91-94
- 小結(jié)94-96
- 第四章 紅色資源與革命歌謠96-112
- 第一節(jié) 紅安革命歌謠與紅色旅游96-104
- 一、紅安紅色旅游的現(xiàn)狀描述96-99
- 二、紅安革命歌謠在紅色旅游中的可行模式99-104
- 第二節(jié) 紅安革命歌謠與文人創(chuàng)作104-111
- 一、革命歌謠在文人作品中的廣泛運用104-108
- 二、紅安文藝作品中大量運用革命歌謠的原因探究108-111
- 小結(jié)111-112
- 第五章 紅色經(jīng)典與革命歌謠112-123
- 第一節(jié) 紅色經(jīng)典的內(nèi)涵與意義112-116
- 一、紅色經(jīng)典的內(nèi)涵112-113
- 二、革命歌謠中的優(yōu)秀精神113-115
- 三、當代大力發(fā)展紅色經(jīng)典的重要意義115-116
- 第二節(jié) 重唱紅色經(jīng)典:以江西紅色歌謠萬人唱為例116-121
- 一、江西紅色歌謠萬人唱的現(xiàn)象描述116-117
- 二、紅色歌謠萬人唱的原因探討117-121
- 小結(jié)121-123
- 下編123-182
- 第六章 革命歌謠的產(chǎn)生與傳播——以兩首經(jīng)典革命歌曲為調(diào)查個案123-146
- 第一節(jié) 《八月桂花遍地開》的產(chǎn)生與傳播123-137
- 一、《八月桂花遍地開》的內(nèi)容及產(chǎn)生的背景123-124
- 二、一首名曲,引來幾省拼搶版權(quán)124-130
- 三、追根溯源,尋找《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誕生地130-133
- 四、紅軍戰(zhàn)士讓《八月桂花遍地開》唱遍全國133-134
- 五、《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流傳與變異134-137
- 第二節(jié)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誕生與演變137-144
- 一、《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誕生的歷史背景137-140
- 二、紅二十五軍唱響《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140-141
- 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形成與演變141-142
- 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統(tǒng)一與規(guī)范142-144
- 小結(jié)144-146
- 第七章 革命歌謠的傳承人146-167
- 第一節(jié) 革命歌謠與傳承人的關系考察146-148
- 第二節(jié) 紅安革命歌謠傳承人的田野調(diào)查148-161
- 一、紅安革命歌謠傳承人的地域分布148-149
- 二、紅安革命歌謠主要傳承人研究149-161
- 第三節(jié) 民間歌手與革命歌謠傳承人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161-166
- 一、作為歌手的共同特征162-163
- 二、革命歌謠傳承人的獨特特征163-166
- 小結(jié)166-167
- 第八章 革命歌謠的村落傳承——以紅安華河鎮(zhèn)祝家樓村為調(diào)查個案167-182
- 第一節(jié) 調(diào)查村落——祝家樓村的狀況分析167-168
- 第二節(jié) 調(diào)查問卷的情況說明168-169
- 第三節(jié) 群眾對歌謠的情感和對政府的態(tài)度169-172
- 一、群眾對歌謠的情感認識169
- 二、群眾對歌謠的了解及保護意識169-171
- 三、群眾對政府的態(tài)度評價171-172
- 第四節(jié) 群眾喜愛歌謠的原因及政府的保護措施172-180
- 一、群眾對歌謠的喜愛及原因探討172-174
- 二、群眾對歌謠的保護意識與矛盾心理174-176
- 三、政府在革命歌謠保護中的主導作用176-179
- 四、政府要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新農(nóng)村文化運動的結(jié)合179-180
- 小結(jié)180-182
- 結(jié)語182-186
- 參考文獻186-193
- 附錄193-221
- 附錄一:重要歌手小傳193-202
- 附錄二:2007年1月20日郭家齊訪談錄202-206
- 附錄三:紅安文人利用歌謠創(chuàng)作作品一覽表206-208
- 附錄四:紅安革命歌謠調(diào)查表(紅安華河鎮(zhèn)祝家樓村)208-210
- 附錄五:紅安革命歌謠歌詞及光碟210
- 附錄六:紅安革命歌謠名錄210-221
- 后記221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沈婷婷;李敏;;川陜蘇區(qū)紅色歌謠初探[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歐陽紹清;;多學科視野下的紅色音樂研究[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3 鄒榮;;建國以來鄂豫皖蘇區(qū)史研究之回顧與反思[J];理論月刊;2013年01期
4 殷玲玲;;淺析紅安縣紅軍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內(nèi)容和方法[J];學理論;2013年03期
5 石瑛;;紅歌語言的通俗性與其流傳[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6 趙繼紅;;紅歌文化的初步研究[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7 王雪峰;;投身保護傳承民間文化藝術(shù)遺產(chǎn)的戰(zhàn)斗中——淺評? 都t安革命歌謠研究》[J];音樂大觀;2011年09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賀夏蓉;多重視角下的女書及女書文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黃文治;鄂豫皖蘇區(qū)道路:一個民眾動員的實踐研究(1920-1932)[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3 孟慶濤;現(xiàn)代性視野下的革命與憲法[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蘇新星;晉城民間歌謠語言特色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紅安革命歌謠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40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324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