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之歌——鄂倫春民族音樂歷史發(fā)展探析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魏巍;;淺談鄂倫春民歌語言藝術[J];大眾文藝;2010年20期
2 于富業(yè);;論黑龍江省鄂倫春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利用[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05期
3 呂凈植;;鄂倫春薩滿歌舞發(fā)展及神歌特征[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年09期
4 劉曉濱,劉遠;鄂倫春民歌的文化內涵與形態(tài)研究[J];中國音樂;2005年01期
5 李英;;當代語境下的鄂倫春族“摩蘇昆”[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曹麗艷;;贊達仁的演唱風格與技巧探析[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程紹華;;鄂倫春民間文學的生態(tài)主題解讀[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3 ?;;2005年中國歌謠研究回顧[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王友富;李旭;;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5 郭曉勛;;試論赫哲族生態(tài)游的內涵及邏輯起點[J];學術交流;2010年10期
6 于富業(yè);;遼寧省滿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7 王曉林;;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體育文化遺產(chǎn)現(xiàn)狀分析——以黑龍江省為視角[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1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元卉;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2 高賀杰;因“韻”而“聲”[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吳迪;鄂倫春族說唱音樂“摩蘇昆”的考察與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2 張瑜;大山的回聲[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3 曹麗艷;鄂倫春族民歌贊達仁及其演唱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4 金光;大興安嶺地區(qū)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旅游開發(fā)[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呂路路;約定俗成與國家在場[D];南京藝術學院;2013年
6 趙彥越;黑龍江省樺樹皮制作技藝的數(shù)字化傳播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董友慶;姜勇;;新疆錫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利用研究[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田強;張?zhí)焖?;追尋先民印跡守護精神家園——長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利用對策[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郭淑云,孟秀春;表現(xiàn)諸多原始特征的鄂倫春族薩滿教──依據(jù)薩滿神歌進行的考察[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6年02期
4 張帆;;鄂倫春族樺樹皮制品的制作與分類[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年01期
5 閔忠華;;試析鄂倫春族的學校教育[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02期
6 劉桂騰;;鄂倫春族薩滿音樂[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光鈺;王桂芹;;現(xiàn)代視野中的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族傳統(tǒng)音樂[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閆善華;;王肯與《鄂倫春小唱》的故事[J];戲劇文學;2011年05期
3 劉桂騰;;鄂倫春族薩滿音樂[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4 譚家盛;鄂倫春族的民歌[J];中國音樂;1996年01期
5 包清文;;鄂倫春族薩滿田野實地考察報告[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6 高賀杰;;馬·魚·小孩——生態(tài)視角下的鄂倫春歌唱[J];音樂研究;2011年04期
7 初征;;從“古倫木沓”節(jié)看鄂倫春音樂文化變遷[J];北方音樂;2010年12期
8 李學彬;王銳;;悠悠林海 哨聲瀟瀟——解讀鄂倫春族誘獵樂器狍哨的發(fā)展態(tài)勢[J];藝術研究;2008年03期
9 王立揚;;遠古遺響——解讀鄂倫春族生產(chǎn)民俗音樂[J];藝術研究;2009年02期
10 孫星群;;佛經(jīng)與傳統(tǒng)音樂中的“Up哩U盵J];中國音樂;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蘇布德;;2007年下半年“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計劃[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2 周吉;;當代庫車維吾爾族傳統(tǒng)音樂與其他地區(qū)和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比較研究[A];龜茲學研究(第二輯)[C];2007年
3 蘇布德;;“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終期實驗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4 蘇年布德;潘萍;烏達巴拉;;“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于研究”階段性總結 2009年3月——5月[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5 陳煒;;談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繼承和發(fā)展[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6 宋裴裴;;跨文化對話中的傳統(tǒng)音樂——15屆國際學校音樂教育和教師教育研討會初探[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7 蘇布德;;2009年上半年“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總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8 蘇布德;;“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實施方案[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9 蘇年布德;潘萍;烏達巴拉;;“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于研究”階段性總結 2007年9月——11月[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10 蘇布德;;2008年上半年“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總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延紅;山林狩獵民族之歌[N];音樂周報;2007年
2 鄭長鈴;“第37屆ICTM世界年會”年中舉行[N];音樂周報;2003年
3 李延紅;東北漁獵民族的歌聲[N];音樂周報;2007年
4 田聯(lián)韜 李延紅;雪域頌歌[N];音樂周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鄔敏;“A8音樂”模式:用電媒音樂拯救傳統(tǒng)音樂行業(yè)[N];證券時報;2005年
6 李亞芳;兼收并蓄的滿族傳統(tǒng)音樂[N];音樂周報;2007年
7 何曉兵;新民樂:傳統(tǒng)音樂的“改版”[N];音樂周報;2002年
8 王輝;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古典音樂?[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何曉兵;新民樂:傳統(tǒng)音樂的“改版”[N];音樂周報;2002年
10 何曉兵;新民樂:傳統(tǒng)音樂的“改版”[N];音樂周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靜怡;馬來西亞華人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與變遷[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 李姝;中西音樂美學的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3 劉貞銀;東亞三國近現(xiàn)代音樂變遷的比較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4 阮清河(Nguyen Thanh Ha);“橘 生 淮 北”[D];中國音樂學院;2012年
5 戴俊超;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社團概論[D];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6 葉紅旗;臺灣高山族樂器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7 程暉暉;秦淮樂籍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8 姜小鵬;論喬治·克拉姆音樂中的音色與織體[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9 高賀杰;因“韻”而“聲”[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10 張國強;宋代教坊樂制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瀟苑;鄂倫春族傳統(tǒng)音樂生活的歷史變遷[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2 高尚;邢臺地區(qū)傳統(tǒng)音樂調查與保護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于超;黑龍江地區(qū)鄂倫春族舞蹈文化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4 全婕;廣西南丹中堡花苗傳統(tǒng)音樂研究[D];廣西藝術學院;2011年
5 齊艷艷;蒙古貞傳統(tǒng)音樂及其敘事民歌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6 路藝;梅里斯區(qū)達斡爾族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D];青島大學;2010年
7 馮曉莉;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傳承的現(xiàn)狀與思考[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8 楊麗霞;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為母語的視唱練耳教材編制之初步論證[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9 曹麗艷;鄂倫春族民歌贊達仁及其演唱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10 劉昀;試論漢語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關系[D];天津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5731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257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