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五代作曲家”創(chuàng)作觀念思考
本文關鍵詞:中國“第五代作曲家”創(chuàng)作觀念思考,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四川師范大學》 2014年
中國“第五代作曲家”創(chuàng)作觀念思考
易為
【摘要】: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浪潮之下,西方現(xiàn)代派作曲技術與理論如春潮般涌入國內,一批作曲家借鑒西方現(xiàn)代作曲技術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進行改造與創(chuàng)新,在學院派作曲系統(tǒng)內迅速掀起一股學習西方音樂現(xiàn)代派技術與理論的熱潮,并在90年代初期形成了以譚盾、郭文景、葉小綱等中青年作曲家為代表的“第五代作曲家”群體,他們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受到廣泛關注,而且在國外亦受到認可與好評。本文以試圖結合音樂分析的兩個維度——作曲技術分析與音樂文化分析,透過對作曲家們的代表作品之微觀作曲技術層面的分析,總結“第五代作曲家”群體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作曲技術特點,并由此進入音樂創(chuàng)作的文化觀念等議題。 具體來講,本文第二章從作曲技術理論的視角出發(fā),分析了“第五代作曲家”們代表作品中的具體創(chuàng)作技法。透過對音高控制、節(jié)奏樣態(tài)、和聲材料、曲式張力等方面的詳細分析,,詳細梳理、總結了構成音樂的不同元素之技法手段,并進一步對其中蘊含的中西作曲技術思維進行了比較。本文第三章以文化語境的視角切入,在夾敘夾議的寫作過程中,展現(xiàn)出“第五代作曲家”們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不同文化認同與歸屬,并在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史的宏觀時間背景下討論該群體音樂創(chuàng)作之文化觀念的總體特征。在上述基礎上,反觀我國當下的“學院派”音樂教學與創(chuàng)作系統(tǒng),進一步反思中國新音樂之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主流與非主流”、“中國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等問題,并認為,我國年輕一代作曲家只有以多元音樂文化的胸懷,兼容并包的精神才能在未來世界新音樂發(fā)展中取得更大進步。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60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杜亞雄,秦德祥;“腔音”說[J];音樂研究;2004年03期
2 杜維明;徐友漁;李公明;劉悅笛;干春松;楊煦生;謝遐齡;尤西林;李澤厚;錢理群;黃子平;;李澤厚與80年代中國思想界[J];開放時代;2011年11期
3 李吉提;重新認識葉小綱──葉小綱作品音樂會印象[J];人民音樂;1998年12期
4 郭文景;談幾點藝術常識,析兩種批評手法[J];人民音樂;2004年04期
5 居其宏;新世紀創(chuàng)作思潮的激情碰撞——對作曲界三場論辯的回顧與思考[J];人民音樂;2005年04期
6 陳其鋼;我的“風格”觀[J];音樂愛好者;1994年03期
7 宋名筑;從《天籟》看何訓田的“RD”作曲法[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89年01期
8 李西安,瞿小松;“走出西方音樂的陰影”對話錄(上)[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9 李西安 ,瞿小松;“走出西方音樂的陰影”對話錄(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童穎;葉小綱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和聲技法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2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鍵;;中國風格鋼琴曲演奏中的點與線——由旋律構成的基本形態(tài)論其“線條美”及技巧表現(xiàn)[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2 韓昕昕;;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形象分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3 楊留兵;薛軍;;標題音樂與19世紀浪漫樂派[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伏春迎;;《鄉(xiāng)土小調》與《對花》的演奏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12期
5 劉文榮;;“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論聲樂藝術之美及四大系統(tǒng)[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3期
6 李中靜;;孟子的“與民同樂”與“美感共同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7 付敏;;大學生音樂審美教育淺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8 李翠萍;;論“聯(lián)想”在交響音樂中的重要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9 紀錦霞;;論音樂的社會功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許鳳;;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合——羅伯特·舒曼標題音樂的文學思維分析[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孟子厚;戴妮娜;夏博雯;;小型古樂廳的聲學設計[A];2009年聲頻工程學術交流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鄭莉;;創(chuàng)造是音樂的生命,音樂促進我們創(chuàng)造——簡論音樂教育與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3 韓梅;;張揚個性,追求風格——由《七子之歌》教學導入設計引發(fā)的思考[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4 鄭茂平;;現(xiàn)代心理學時間認知理論對音樂審美表現(xiàn)性計時研究的啟示——關于音樂審美表現(xiàn)性計時研究的理論探討[A];第二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艷玲;可能性構造空間理論與計算機作曲思維模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向京;瞿小松音樂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紅光;約翰·科里利亞諾創(chuàng)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6 孫曉燁;賦格寫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7 劉莉;魏晉南北朝音樂美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任怡;象征與超越[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9 王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作曲家留蘇期間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宇;中國建筑思想中的音樂因素探析[D];天津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建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孫方旭;論汪立三鋼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蘊“層次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一丁;淺析高師視唱練耳學科發(fā)展中的音樂審美心理[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晏文;黎英海歌曲選集[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彭晶;桑桐《民歌主題鋼琴小曲九首》的藝術價值和當代意義[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安琳;基于人文精神對墨子音樂思想的重新認識[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蒿佳杭;試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鋼琴藝術之文化特征[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薛亮;曹東扶古箏藝術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毅;勛伯格早期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曦;論由中國民歌改編鋼琴曲的創(chuàng)作與教學[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楊;呂甍;姚睿;崔芃;;在電影、電視、音樂多元文化中行走的他者——訪著名作曲家葉小鋼[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2 ;葉小綱:我的音樂語言與馬勒無關[J];北方音樂;2005年10期
3 倫兵;;葉小綱:音樂表達生命的追問[J];北方音樂;2007年10期
4 陳垠;葉小鋼:中國現(xiàn)代音樂代表人[J];中國人才;1997年02期
5 彭加瑾;一部重塑英雄的史詩——評電影《驚濤駭浪》[J];當代電影;2003年02期
6 陳志音;梁彥;;她的秘密花園 他的情殤絕唱[J];歌劇;2010年12期
7 項筱剛;譚盾音樂與中國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出路——由“譚卞之爭”所想到的[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8 劉康華;羅斯拉維茨的中心音列技術[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02期
9 張韋韋;;葉小鋼:我的根在中國[J];留學生;2009年07期
10 吳春福;從媒體關于現(xiàn)代音樂之爭論所引發(fā)的思考[J];音樂研究;2002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金湘;[N];音樂周報;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永平;葉小綱《地平線》(第二交響曲)作曲技術分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彭志敏;詩析二十世紀作曲技術[J];音樂愛好者;2005年09期
2 陳應時;對于改進作曲技術課教學的一點淺見[J];人民音樂;1964年Z1期
3 卞婧婧;;文化的“融入”與音響的“跳出”——從作曲技術角度闡釋“單個音”在兩首作品中的不同應用方式[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4 莊曜;;我的導師茅原教授[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8年04期
5 李嚴梅;;作曲技術與理論專業(yè)教學改革初探[J];成功(教育);2008年12期
6 張韻璇;作曲技術法則的歷史規(guī)定性[J];中國音樂學;1998年04期
7 郭建勇;色彩音樂與作曲技術(上)[J];齊魯藝苑;1999年01期
8 佐爾坦·柯拉斯;簡諾·凱勒;魏曉凡;;用于作曲技術的恒星聲學[J];音樂傳播;2013年04期
9 胡丹麗;;傳統(tǒng)音樂思維的“綜合”也是作曲技術創(chuàng)新的新動力——廖勝京《中國節(jié)令風情》前奏曲集分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10 丁善德;作曲技術中的若干基本問題[J];音樂藝術;1984年0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余原;[N];音樂周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響曲作曲技術分析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7年
2 顧之勉;微變奏—簡約主義作曲技術之綱[D];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海日泰;秦文琛“同音控制法”作曲技術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年
2 黃曉東;我的學位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觀念及作曲技術運用[D];上海音樂學院;2013年
3 楊永平;葉小綱《地平線》(第二交響曲)作曲技術分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思昂;遠與近的距離[D];中央音樂學院;2012年
5 衛(wèi)銘睿;宗教簡約派中的“鐘鳴技術”[D];中央音樂學院;2013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第五代作曲家”創(chuàng)作觀念思考,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334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23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