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二胡創(chuàng)作問題——從聽賞、演奏及創(chuàng)作角度著眼
本文選題:二胡藝術(shù) + 音樂創(chuàng)作; 參考:《人民音樂》2014年01期
【摘要】:正二胡曲創(chuàng)作是當代民樂創(chuàng)作的亮點之一。數(shù)量繁多、質(zhì)量上乘的二胡作品,不僅極大增強了這件樂器的表現(xiàn)力,提升了二胡在民樂器家族中的地位,也進一步豐富了民族器樂的寶庫。同時,二胡創(chuàng)作也為我們留下不少經(jīng)驗和疑惑,總結(jié)經(jīng)驗和追問疑惑,無疑會對二胡創(chuàng)作乃至整個民樂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今天,我不完全是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也不全是從演奏的角度,可能更多偏重于從一個二胡音樂"接受者"的角度來談談對二胡創(chuàng)作的一些感想。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談:一、一定要愛護和保持二胡青樂創(chuàng)作的"生態(tài)平衡"眾所周知,近些年來二胡曲創(chuàng)作數(shù)量之多是非常驚人的。在我看來,這其中既有濃郁的民族性、地方性、風情性的作品;有劉天華式的古今、中西兼容并包的創(chuàng)作;有對西方現(xiàn)代派作曲技法加以引入、借鑒的探索性之作;也有與流行音樂元素交互融合的新作;還有直接移植過來的其他樂器的,尤其是小提琴樂曲的二胡"作品"。當然,就其他胡琴類樂器而言,也有不
[Abstract]:The creation of regular erhu music is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contemporary folk music creation. The numerous and high quality erhu works not only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instrument, but also enrich the treasure house of na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At the same time, Erhu creation also leaves us a lot of experience and doubt, summing up experience and questioning doubts, will undoubtedly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Erhu creation and even the whole folk music creation. Today, I am not entire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reation, not 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formance, perhaps more emphasis on the erhu mus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receiver" to talk about some of the erhu creative feelings. I want to talk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we must love and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Erhu Qingle cre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erhu music creation is very amazing. In my opinion, there are not only rich national, local and amorous works, but also the ancient and modern works of Liu Tianhua style, the cre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e exploratory works of introducing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modernist composition techniques. There are also new works intermingling with pop music elements, and other instruments transplanted directly, especially erhu works of violin music. Of course, in the case of other instruments such as huqin, there are also
【作者單位】: 天津音樂學院;
【分類號】:J632.2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陶娜娜;;二胡演奏簡述[J];歌海;2009年02期
2 居其宏;從一個省、一件樂器透見一個時代——“江蘇——二胡之鄉(xiāng)大型音樂會”隨想[J];人民音樂;2002年04期
3 邢麗萍;;當代二胡發(fā)展分析[J];作家;2010年16期
4 許多軍;承中鑒西 博采群芳——淺析劉天華對我國二胡藝術(shù)的貢獻[J];咸寧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王建寶;;淺論對立統(tǒng)一法則在二胡演奏中的運用[J];中國音樂;2007年04期
6 陳軍;;陸修棠的二胡音樂創(chuàng)作及貢獻[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楊松權(quán);;西方小提琴演奏藝術(shù)對20世紀中國二胡藝術(shù)的影響[J];金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王國偉;;劉天華以來的二胡曲創(chuàng)作[J];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1年03期
9 趙寒陽;學習二胡問答[J];小演奏家;2004年01期
10 王剛;二胡藝術(shù)發(fā)展瑣談[J];音樂天地;1997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鐘龍寶;;淺談繁榮兒童音樂創(chuàng)作[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2 苗笛;;20世紀黑龍江音樂創(chuàng)作啟示錄[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3 舒妲娜;;試論巴赫的音樂風格,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及手法[A];學校藝術(shù)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4 鄧儉;;試論兒童音樂創(chuàng)作的主體意識[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5 居宗澤;;談談音樂欣賞的教學體會[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袁新榮;;音樂審美心理活動淺析[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7 胡玉璋;;歌劇《李向群》音樂創(chuàng)作談[A];荊楚文化與民俗論叢——1997—2001湖北省群眾文化獲獎論文匯編[C];2001年
8 賈允常;;群眾歌曲創(chuàng)作中的幾個問題[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9 林紅;;歌唱應給人以美的享受——聲樂教學淺談之一[A];高等學校藝術(shù)教育研究[C];2003年
10 楊恒文;;從音樂的特性到音樂治療[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二屆全國康復治療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199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喬建中;一件樂器和一個世紀[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2 王越;樸實鮮活 意境悠遠[N];中國文化報;2008年
3 朱為總;音樂:戲曲藝術(shù)發(fā)展的翅膀[N];中國文化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吳聿立;透過春晚把脈音樂創(chuàng)作[N];遼源日報;2006年
5 李霞;美麗其格:當代蒙古族音樂創(chuàng)作奠基人[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7年
6 紫茵;中國原創(chuàng)鋼琴音樂的盛宴[N];音樂周報;2007年
7 金兆鈞;音樂:多樣化成為主流[N];中國藝術(shù)報;2008年
8 D.C.Yane;創(chuàng)意無限,,妙音韻揚[N];中國計算機報;2002年
9 本報記者 王亞平;心韻成曲舞相映[N];安徽日報;2006年
10 徐靜;莊祖欣:美麗的旋律人生[N];光明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麗;閔惠芬二度創(chuàng)作初探[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0年
2 李向京;瞿小松音樂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高潔;中國手風琴音樂藝術(shù)發(fā)展史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3年
4 NGUYEN THI HOA DANG(阮氏華燈);越南西原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竹類樂器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2年
5 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陸作曲家研究(20世紀30-80年代)[D];中央音樂學院;2009年
6 王英睿;二十世紀的中國箏樂藝術(shù)[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7 張千一;碰撞、對話與交融[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8 于洋;卡特音樂的時空秩序[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9 劉貞銀;東亞三國近現(xiàn)代音樂變遷的比較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10 王萃;武滿徹和聲技法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君;傳統(tǒng)藝術(shù)的交融[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丁雋;二胡藝術(shù)中情感與形象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3 劉艷;梁云江二胡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程;李長春二胡藝術(shù)初探[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5 吳樹燕;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民族與世界的成功交融[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宋政;論孫文明的二胡音樂創(chuàng)作[D];河南大學;2007年
7 周娟;劉文金的音樂創(chuàng)作思想及二胡音樂創(chuàng)作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8 鄭發(fā)奮;建國十七年二胡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D];山東大學;2010年
9 楊揚;劉天華的藝術(shù)視野與二胡藝術(shù)創(chuàng)造[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10 王佳姿;庫夏科夫《冬季素描組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189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2018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