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系到教化:當代體系音樂學的走向——羅蒂教化哲學視野下的體系音樂學
本文選題:體系哲學 + 教化哲學。 參考:《中國音樂》2010年03期
【摘要】:筆者以著名哲學家羅蒂體系哲學到教化哲學的重要轉(zhuǎn)向作為理論基礎與思考切入點,審視當代體系音樂學現(xiàn)狀與本質(zhì)特征,尋找到體系音樂學與體系哲學所存在的共同哲學基礎,指出在以普遍性、客觀性、科學理性為中心的體系音樂學中,存在著體系式基礎主義、本質(zhì)主義、中心主義的弊端,從而提出走出體系局限性轉(zhuǎn)向"教化"視野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同時,在羅蒂教化哲學的啟示下,結(jié)合音樂人類學的基本內(nèi)涵,進一步提出:以音樂人類學作為音樂的教化哲學的理論基礎,從而令體系音樂學在教化的滋養(yǎng)中,實現(xiàn)對體系的超越,對自身的超越,即從對純音樂本體與音樂技術(shù)的關(guān)注,走向?qū)σ魳纷鳛槲幕难芯康年P(guān)注;從對單一音樂體系的關(guān)注,走向?qū)Χ嘣幕年P(guān)注;從采用主客二分的自然科學方法,走向運用主體對話的人文學科方法。
[Abstract]:Taking the important turn from the famous philosopher Rorty's philosophy of system to the philosophy of enlightenment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tarting point of thinking,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system musicology.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common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system musicology and the system philosophy, and points out that in the system musicology centered on universality, objectivity and scientific rationality, there are some drawbacks of systematicism, essentialism and centralism.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urning from the limitation of the system to the field of vision of "education" are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of Rort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ombined with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musical anthropology, it is further put forward that musical anthropology is regarded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edagogical philosophy of music, so that systematic musicology is nurtured by enlightenment. To achieve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system, to transcend itself, that is, from the attention to the pure music ontology and music technology, to the study of music as culture, from the attention to the single music system, to the attention to multiculturalism; From the natural science method of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to the humanities subject method of subject dialogue.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
【分類號】:J607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鐵梁;“標志性文化統(tǒng)領式”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2 蔣國權(quán);高嶸;蔣建輝;;對體育課程的理解:“工具”到“文本”[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王媛媛;;詮釋學中的詮釋限度問題[J];巢湖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4 何林軍;;不確定性:象征的基本意義維度[J];湘南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5 馮恩玉;從哲學闡釋學和接受美學看多個文學譯本并存[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劉桂珍;面向數(shù)字化時代的高校藝術(shù)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7 吳志萌;現(xiàn)代闡釋學語境下斯坦納的翻譯觀——兼談譯者主體性[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03期
8 韓克永;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及對文學理論的觀照[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 朱廣新;;信賴保護理論及其研究述評[J];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10 石賢澤;;國際關(guān)系學的美國知識霸權(quán):生成機理、維持機制及其影響評估[J];國際論壇;2007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玖青;;從闡釋學的角度談竹書《性情論》與《孔子詩論》的關(guān)系[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2 鄭辟瑞;;海德格爾,,德里達與動物[A];“現(xiàn)象學與政治學”國際現(xiàn)象學學術(shù)研討會暨中國第十二屆現(xiàn)象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君仁;花兒王朱仲祿[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2 閻光才;識讀大學:組織文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鮑江;象征與意義:葉青村納西族宗教儀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4 張曉瓊;變遷與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5 程勇;漢代經(jīng)學視野中的儒家文論敘述[D];復旦大學;2003年
6 畢天云;社會福利場域的慣習[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批評[D];浙江大學;2004年
8 汪幫瓊;薩特本體論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9 劉澤民;試論實踐存在論的美學思考方式[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徐英瑾;維特根斯坦哲學轉(zhuǎn)型期中的“現(xiàn)象學”之謎[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星蕾;雙歧路向 靜穆人生——感知沈從文[D];西北大學;2001年
2 彭艷崇;當代中國村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3 劉三秀;論審美超越性[D];廈門大學;2001年
4 華章琳;論伽達默爾超越相對主義的探索[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5 段金柱;論當代中國長篇小說的史詩性追求[D];廈門大學;2002年
6 楊軍;論隱私權(quán)及其法律保護[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7 戴穎;翻譯過程中意義的哲學闡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許宏香;“味”:古典美學范疇中感官用語的個案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9 鄒順宏;后現(xiàn)代科學觀——費耶阿本德與拉圖爾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10 索龍高娃;文學人類學方法論辨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管建華;后哲學文化與音樂教育文化哲學[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于曉晶;后哲學文化為基礎的學校音樂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941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79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