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商樂及其管理考論
本文選題:清商樂 切入點:吳聲西曲 出處:《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08期
【摘要】:清商樂是漢代相和曲在六朝時期的發(fā)展,屬清樂系統(tǒng)。學術界一般認為清商樂興起于東晉以后,而事實上東漢已有"清商"之名,曹魏時已呈流行之勢。因清商樂以清樂音階的夾鐘律(清商)為宮,故名之。清商三調是清商樂最富有標志性的藝術特征,但學術界也存在誤解和爭議。由于清商樂發(fā)展迅猛,六朝各代皆以專門機構管理之,清商署因此而設立。清商署始設置于曹魏之時,后代或沿或革。由于清商樂獲得了六朝統(tǒng)治者的大力扶植和科學合理的管理,故能健康地發(fā)展。
[Abstract]:Qing Shang music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n Dynasty Xiang he qu in the six dynasties, belonging to the Qing music system. The academic circles generally think that the Qing Shang music rose after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but in fact,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lready had the name of "Qing Shang". Cao Wei had already taken on the trend of popularity. Because the clamping bell law of the music scale of Qing Shang music (Qing Shang) was the palace, the three tones of Qing Shang were the most iconic artistic features of Qing Shang music, but there were also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troversies in academic circles. 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Qing Shang music, Each generation of the six dynasties was managed by specialized agencies, and the Qing Shang Office was set up as a result. The Qing Shang Office was set up at the time of the Cao Wei Dynasty, and later generations either along or along it. Due to the vigorous support an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anagement of the rulers of the six dynasties, the Qing Shang Music was able to develop healthily.
【作者單位】: 江西財經大學文化產業(yè)與傳媒研究中心;
【分類號】:J60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蘊華;從《聊齋俚曲》中“銀紐絲”小曲看明清民歌藝術的發(fā)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2 裘士京,張翅;略論兩漢察舉制度與人才選拔[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3 孫彩紅,陳明光;唐宋財賦“上供、留使、留州”制度的異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4 鄭穎慧,謝志強;略論宋代法官審判活動之法律責任[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5 顧永新;日本傳本《古文孝經》回傳中國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李元;論經學與西漢時代的知識分子[J];北方論叢;2003年06期
7 趙旭;論北宋法律制度中“例”的發(fā)展[J];北方論叢;2004年01期
8 汝企和;;北宋官府對醫(yī)書的校理[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9 羅世琴;由謠到詩——中國詩歌起源及其初步發(fā)展芻論[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吳毅;試論諸葛亮的法治思想[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姚永輝;;朱熹、呂祖謙關于《詩經》的四大論辯平議[A];第七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6年
2 馮俊杰;;太行雩祭取水儀式及謝雨演劇民俗考[A];祭禮·儺俗與民間戲劇——'98亞洲民間戲劇民俗藝術觀摩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建欣;《五知齋琴譜》四曲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2年
2 張國安;先秦樂政與樂教研究[D];揚州大學;2004年
3 王立子;宋本《傷寒論》刊行前《傷寒論》文獻演變簡史[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4年
4 袁繡柏;近代曲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5 酈青;李清照詞英譯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朱習文;古天文詞匯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7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8 趙旭;法律制度與唐宋社會秩序[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李輝;北朝時期的自然災害及國家與民間救災措施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柯卓英;唐代的文學傳播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志強;試論明清時期產權的共業(yè)形式[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曾智安;張說與盛唐文學的關系[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3 連峗;論中國揚琴形制的演變[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4 周益;論宋代文官制度充分發(fā)展的三大因素[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5 張應華;貴州梭戛“長角苗”音樂文化生態(tài)考察與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2年
6 王定勇;敦煌佛曲研究[D];揚州大學;2003年
7 黃靜;“詞”體之發(fā)生與形成[D];揚州大學;2004年
8 馮卓慧;蒙漢文明的碰撞與交融——論草原民歌蒙漢調[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芙蓉;兩晉災害及其相關問題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林莉;唐代山水意識的歷史變遷[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怡良;;疑案破解既有成 文學史理當改寫——以木齋《古詩十九首》之研究成果為例[J];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02期
2 劉寶生;;泉州南音的歷史淵源與傳承發(fā)展[J];曲藝;2010年03期
3 鄭祖襄;;昆山腔、魏良輔和吳語音樂[J];藝術百家;2010年02期
4 吳大順;;從相和歌到清商三調——魏晉娛樂音樂的發(fā)展變遷[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石建宇;;清商樂——漢族俗樂發(fā)展的一次高潮[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6 成軍;;“清商”樂肇始考[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7 徐慧;;文學參照下六朝古典舞的文化解讀[J];舞蹈;2009年10期
8 李彥艷;;俚語俱趣 拙語俱巧——論吳聲西曲中的“趣”[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張慶華;;清商樂流變初探[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王旭;;漢唐歌舞大曲結構的主要特征及其演變[J];藝術教育;2008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驁;;“相和”考[A];第二屆樂府與歌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丁承運;;漢唐清商樂調研究[A];漢唐音樂史首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張慶華;;清商樂樂制研究[A];漢唐音樂史首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張翔;;借鑒漢唐:一種可信的鐘樂重建之路[A];漢唐音樂史首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翟景運;;《宋書·樂志》與漢魏六朝樂府歌詩[A];樂府與詩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樂府學(第三輯)[C];2007年
6 黎國韜;;樂部尚書考略——北魏宮廷樂官制度的重新審察[A];魏晉南北朝史論文集——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八屆年會暨繆鉞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王傳飛;;“相和歌辭”研究綜述[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一輯)[C];2004年
8 耿占軍;;唐代曲江及其附近地區(qū)的休閑娛樂文化[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輯)——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鄭國權;;歷代積淀,多元形成——略論泉州南音何以是“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3年
10 劉懷榮;;魏晉樂府官署的演變考[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甘肅河西學院 李嵐華;執(zhí)筆:河北大學任桂芬、楊馥卿,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門素梅[N];光明日報;2009年
2 李慶本;“悟后悟”與“悟后解”[N];中國教育報;2002年
3 本報記者 徐驥;“蜀國弦”有望復活[N];四川日報;2002年
4 熊篤;關于重慶城市的文化形象[N];重慶日報;2001年
5 楊國學;敦煌藝術的“三絕”[N];中國藝術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曾智安;清商曲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2 吳大順;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與歌辭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吳冰;六朝清商樂發(fā)展探微[D];南京藝術學院;2007年
2 成軍;清商三調研究[D];河南大學;2006年
3 周仕慧;《樂府詩集·琴曲歌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4 王維民;樂府音樂與建安文人樂府詩[D];山東大學;2005年
5 張寧;中國傳統(tǒng)音樂與古代文學共生關系的歷史考察[D];河北大學;2004年
6 李媛;魏晉樂府詩的音樂文學特點及其文化學闡釋[D];安徽大學;2003年
7 張t,
本文編號:16549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654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