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義德與西方遙望東方的音樂文化視角
本文關鍵詞:薩義德與西方遙望東方的音樂文化視角
更多相關文章: 薩義德 東方學 東方女性 歌劇 西方人 文化批評 女主角 音樂劇 后殖民理論 意識形態(tài)
【摘要】:正薩義德(Edward Said,1935—2003)已經(jīng)離開這個文化紛繁、沖突與共存同在的世界十年了,但他的理論仍在不斷增值。這位著作等身的文學、文化批評家和社會評論家,同時也是一位音樂評論家、歌劇學者和鋼琴家,并以知識分子的身份投入巴勒斯坦政治運動。他集學術研究與政治關懷于一身,分析了文學、政治和文化之間非常重要的復雜關系,在學術界極具影響力,也享有極高的聲譽,被公認為后殖民理論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關于東方學以及相關現(xiàn)象的論著,為數(shù)目眾多的新研究領域提供了靈感"。①他在1978年問世的《東方學》(Orientalism)中提出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分類號】:J605
【正文快照】: 薩義德(Edward Said,1935—2003)已經(jīng)離開這個文化紛繁、沖突與共存同在的世界十年了,但他的理論仍在不斷增值。這位著作等身的文學、文化批評家和社會評論家,同時也是一位音樂評論家、歌劇學者和鋼琴家,并以知識分子的身份投入巴勒斯坦政治運動。他集學術研究與政治關懷于一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泉;呂小輝;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響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3期
2 寇國慶;薩義德論知識分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華泉坤,張浩;《暴風雨》——莎士比亞后殖民解讀的一個個案[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4 陳兵;牛振宇;;《金銀島》:西方人的“東方幻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潘學權,王家明;文學翻譯與“東方形象”[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6 陳麗慧;美國夢——評彼得·凱里的短篇小說《美國夢》[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7 溫育仙;;后殖民語境下的翻譯策略研究——兼談霍譯《紅樓夢》的翻譯策略選擇[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楊珊;;評《河灣》的敘事藝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9 王均萍;;從《熱帶癲狂癥患者》看茨威格對西方主體性的建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明晶;萬秀增;;重新解讀黃哲倫的《蝴蝶君》[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構:黃哲倫《蝴蝶君》中的文化誤讀[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楊朋;;試論美國電影中華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屬性[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3 楊倩倩;;掀開毛姆的“彩色面紗”——《彩色的面紗》的東方主義解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4 何瑋薇;;2001年-2008年法國《觀點》雜志旅游專欄分析——法國人想象中的中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文煜;;淺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曾惟民;;《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中的中國形象[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楊子;;身體、空間與認同——梅蘭芳訪美演出的價值向度與現(xiàn)實啟示[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潘世杰;;回族飲食文化禁忌理念解讀[A];中國回商文化(第二輯)[C];2009年
9 秦紅嶺;;全球化語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重新認識與構建[A];地域建筑文化論壇論文集[C];2005年
10 田兆耀;;管窺新時期我國生態(tài)電影的思想內涵[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chǎn)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5 黃偉;高樂待與中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志彬;當代臺灣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崔明石;話語與敘事:文化視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學;2011年
8 孫興杰;帝國·霸權·區(qū)域:權力邊界與東方問題的演進[D];吉林大學;2011年
9 張文諾;文學大眾化與解放區(qū)小說[D];蘭州大學;2011年
10 劉惠玲;話語維度下的賽義德東方主義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湘;論虹影小說的河流意象[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孫笑晨;白色陰影下的回歸—小說《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陳平焰;美國華裔生存狀態(tài)的多維度透視[D];湘潭大學;2010年
4 張穎;跨越與再現(xiàn)[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5 顏培;跨文化書寫[D];江南大學;2010年
6 陳燁;譚恩美小說和張藝謀電影中的東方主義[D];南昌大學;2010年
7 任孝霞;比較文學辨“異”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8 陳晨;木雕花板在室內環(huán)境中的應用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9 陳海紅;論薩義德的文學觀[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與學校道德教育的應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任紅軍;;直達時空的前庭與后院——評《論晚期風格——反本質的音樂與文學》[J];人民音樂;2010年11期
2 楊有慶;;作為一種批評概念的“晚期風格”——薩義德對身體狀況和美學風格關系的思考[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戴丹;電影中的詠嘆調[J];音樂愛好者;2002年08期
4 劉建坤;;試析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金環(huán)角色的重要性[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12期
5 申川;短歌劇漫談:《鄉(xiāng)村騎士》及兩個CD版本[J];視聽技術;1997年10期
6 金;;滿臺盡飄梅花香[J];北方音樂;2008年10期
7 王冰清;;淺談音樂表演在歌劇中的重要性[J];黃河之聲;2011年13期
8 T3樂光;娗歌劇“柯山}日”打擊樂的運用[J];人民音樂;1960年01期
9 吳其輝;鄧韻重現(xiàn)北京舞臺[J];人民音樂;1994年09期
10 周玲;歌劇──文藝復興運動的產(chǎn)物──談意大利歌劇的起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玉璋;;歌劇《李向群》音樂創(chuàng)作談[A];荊楚文化與民俗論叢——1997—2001湖北省群眾文化獲獎論文匯編[C];2001年
2 張蓉;;俄羅斯民族樂派歌劇淺析[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3 紀露;;高雅與通俗的“界定”——看戴玉強獨唱音樂會有感[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4 張玉榛;;西塔爾琴與西方音樂的相遇——印度音樂家拉維•香卡[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5年
5 鄒婉華;;關于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6 楊梅;;音樂欣賞教學融入愛國主義思想的探討[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7 魏艷;;聲樂表演藝術中理解和表現(xiàn)的訓練[A];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8 王曉莉;吳新宇;;淺析藝術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現(xiàn)[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音樂專輯)[C];2006年
9 楊正艷;;淺析藝術風格——論民族風格與時代風格[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10 王珉;;夏威夷民間傳統(tǒng)音樂的形成與發(fā)展[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信納;歌劇演員嗓音的分類(四)[N];音樂周報;2001年
2 鐘嚴;歌劇,,曾是意大利流行歌曲[N];北京日報;2001年
3 王信納;歌劇演員嗓音的分類(一)[N];音樂周報;2001年
4 陳立;歌劇《阿伊達》的創(chuàng)作與經(jīng)歷[N];音樂周報;2003年
5 傅蕾譯 譯;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歌劇演唱比賽落幕[N];音樂周報;2004年
6 張詠華 伍斌;歌劇普及任重道遠[N];解放日報;2003年
7 景作人;音樂與戲劇同具魅力[N];音樂周報;2004年
8 傅蕾譯自日本共同社;《蝴蝶夫人》亮相2005世博會[N];音樂周報;2005年
9 祁建;歌劇《阿伊達》就像雜耍?[N];中國商報;2003年
10 戴定澄;古諾歌劇凄美感人[N];音樂周報;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繼紅;理查·施特勞斯的歌劇《莎樂美》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3年
2 蔣麗薩;歌劇《蝴蝶夫人》的東方形象解讀[D];西南大學;2007年
3 吳紅歌;歌劇《麥克白》藝術特征[D];河南大學;2003年
4 洪江|;從《諾爾瑪》看貝利尼歌劇的藝術特點[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春燕;論莫扎特對歌劇戲劇性的重新建構及其審美價值[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6 趙斌;兼收并蓄 相得益彰[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7 陳雄鷹;西洋歌劇詠嘆調的美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劉克;對美聲唱法聲音概念的誤解引發(fā)的習慣性態(tài)度及行為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9 熊靜媛;關于莫扎特三部歌劇中女高音詠嘆調風格特點的探討[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10 高靜 ;羅西尼對歌劇戲劇性的拓展[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2101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210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