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輝《晚秋》作曲技法研究
本文關鍵詞:葉國輝《晚秋》作曲技法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作曲技法 線狀形態(tài) 線狀形態(tài)的結構力 中西融合 美學追求
【摘要】:葉國輝,作曲家、博士、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作曲系系主任,碩士生導師。作為中國當代著名的中青年作曲家之一,葉先生的作品有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風格。2007年創(chuàng)作的其代表作之一《晚秋》獲得德國“青年.歐洲.古典音樂節(jié)”委約作品唯一大獎——“歐洲作曲獎”。該作品的織體形態(tài)、音高組織、配器音色以及審美追求都有其獨到之處。該曲不僅運用了西方傳統(tǒng)音樂中的體裁、曲式結構和作曲技法等同時融合了東方民間音樂的音樂素材、音響特點、美學思想等。本文側重東方音樂因素以形態(tài)學分析的角度入手,對其線狀織體形態(tài)、音高組織、配器音色、曲式結構等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全面的把握這些創(chuàng)作手法在作品中的運用情況。最后達到了解其如何作為全曲的結構力和審美追求的目的。從而在當代中國作曲家努力尋求的“中西融合”的曲折道路中在創(chuàng)作手法和理念上提供一點經驗和借鑒。
【關鍵詞】:作曲技法 線狀形態(tài) 線狀形態(tài)的結構力 中西融合 美學追求
【學位授予單位】:星海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J614
【目錄】:
- 致謝3-4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一、 序言8-10
- (一) 葉國輝和他的創(chuàng)作簡介8
- (二) 研究對象的“中西融合”及研究價值8
- (三) 關于本課題的研究現(xiàn)狀和本人研究思路8-10
- 二、 《晚秋》——為交響樂隊而作的作曲技法10-33
- (一) 線狀形態(tài)分析10-22
- 1. 線狀形態(tài)在結構中的布局10-11
- 2. 靜態(tài)線狀與動態(tài)線狀11-13
- (1)靜態(tài)線狀11-12
- (2)動態(tài)線狀12-13
- 1)八度內的動態(tài)處理12
- 2)八度外的動態(tài)處理12-13
- 3. 線狀形態(tài)的點狀化處理13-14
- (1)單點化處理13
- (2)雙點狀化的處理13-14
- 4. 多條線狀的融合14-18
- (1)纏繞式融合14-15
- (2)支聲式融合15-16
- (3)回聲式融合16-17
- (4)數控時值式融合17
- (5)重合式融合17-18
- (6)復調式融合18
- 5. 線狀形態(tài)的發(fā)展手法18-22
- (1)重復與變化重復18-19
- (2)組合拼貼19-20
- (3)改變音色20-21
- (4)橫向進入移位21-22
- (二) 線性形態(tài)結構力的分析22-33
- 1.線狀形態(tài)中核心音程的結構力22-27
- 2. 線狀形態(tài)結合音色、音響的結構力27-29
- 3. 線狀形態(tài)在結構布局中的結構力29-33
- 三、 《晚秋》——為交響樂隊而作的美學追求33-37
- (一) 音響上的美學追求33-34
- (二) 結構上的美學追求34-36
- (三) 音樂情感上的美學追求36-37
- 結語37-38
- 參考文獻38-3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丁善德;;作曲技法探索(一)[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86年01期
2 王建元;淺析民樂新作中作曲技法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5年04期
3 王震亞;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三個話題[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4 陳啟云;;鶴鳴九皋,聲聞于天——評“張堅民族作品音樂會”[J];音樂探索;2010年01期
5 賴朝師;;略論丁善德復調音樂教育思想的形成、發(fā)展與傳承[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6 相西源;簡論交響詩《龍?zhí)ь^》的藝術特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2年02期
7 吳粵北;;基于算法的頻譜作曲技法[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麗瑚;近期作曲技法論文索引[J];中國音樂;1986年03期
9 麗瑚;近期作曲技法論文索引[J];中國音樂;1989年04期
10 任毅;姚恒璐博士舉辦《20世紀作曲技法分析》講座[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小民;;試論“情”在歌曲創(chuàng)作中的位置[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2 周強;;主科嚴格對位的教學思考[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3 李德隆;;和聲學及和聲教學的人文思考[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4 劉波;;巴托克與他的《小宇宙》[A];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小艷;能創(chuàng)作音樂 也能享受生活[N];音樂生活報;2011年
2 李曉育;德沃夏克弦樂四重奏作品的詮釋要義[N];音樂周報;2007年
3 段盛斌;用心詮釋音樂的本義[N];文藝報;2008年
4 記者 伍斌;音樂新作需靠名家名團“捧”紅[N];解放日報;2009年
5 裴諾;徐沛東新編國樂18首[N];音樂周報;2007年
6 吳仁虎;濃情妙筆譜鄉(xiāng)音[N];長治日報;2010年
7 北京藝術研究所研究員 傅顯舟;好歌越聽越感人[N];中國藝術報;2011年
8 朱踐耳;音樂乃心靈之聲[N];文匯報;2003年
9 郭佳;用音樂溝通海峽兩岸[N];音樂周報;2011年
10 汪永安;黃梅戲圓了他“民族歌劇”夢[N];安徽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錢仁平;1/4音作曲技法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2 唐小波;約翰·亞當斯管弦樂作品創(chuàng)作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3 許志斌;武滿徹中期作品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4 王瑞;羅忠昒十二音作品技法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5 孫曉燁;賦格寫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6 吳春福;羅忠昒后期現(xiàn)代風格的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4年
7 許揚寧;許常惠現(xiàn)代風格室內樂作品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8 梁嘯岳;音樂沉寂[D];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9 郭鳴;約翰·科瑞里亞諾管弦樂寫作技術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10 吳粵北;先鋒派實驗音樂之涅i肹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悍;葉國輝《晚秋》作曲技法研究[D];星海音樂學院;2012年
2 王云飛;簡明語言與生動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D];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3 楊琛;何訓田創(chuàng)作觀念與作曲技法[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4 蔣安慶;自由的黎明[D];中央音樂學院;2002年
5 王典;從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音樂中看作曲技法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D];吉林大學;2011年
6 劉穎;作曲技法對音樂形象塑造的影響[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7 韓曉艷;布里奇管弦樂組曲《大!返淖髑挤ㄑ芯縖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8 翁靜平;劉nr《交響狂想詩—為阿佤山的記憶》創(chuàng)作研究[D];星海音樂學院;2011年
9 祁瑤;試析《天歌》[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10 鄭旦;古絲綢之路,,新絲路之音[D];西安音樂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11293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129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