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爬山調中的“后山調”藝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11-27 19:33
爬山調是廣泛流傳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的一種短調民歌,是晉陜文化與草原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是我國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研讀歷史、考察塞北人民語言習慣、生活習俗、審美品味、思想傳統(tǒng)的一道橋梁;于2008年6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依照地域特點可分為“前山調”、“后山調、”“河套調”“后套調”、“伊盟調”、等,是叫法不一的同宗民歌,本文以內蒙古武川縣境內爬山調的田野調查為基礎,聚焦“后山調”的地域性色彩,探討其源流發(fā)展、傳承現(xiàn)狀、審美價值等問題。本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章介紹爬山調的歷史起源并梳理了其藝術流派;界定了內蒙古爬山調的“后山調”的概念及地域范圍,回顧了其發(fā)展的歷程,分別從地理、歷史、民俗三個側面分析其生存環(huán)境。通過分析說明了地域特點、人文歷史和民俗習慣對“后山調”的演唱風格、表達內容、藝術特征等,都會產(chǎn)生影響。第二章以筆者的田野調查為基礎,考察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爬山調的傳承人武三軍的從藝經(jīng)歷、傳承譜系、傳承現(xiàn)狀及保護措施,選取新時代原創(chuàng)爬山調劇《青山兒女》作為個案,探討了武川縣烏蘭牧騎在“后山調”傳承中的作用和影響。認識到傳承是使“后山調”延續(xù)生命力...
【文章頁數(shù)】:10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選題研究的緣由及意義
0.2 選題研究現(xiàn)狀和目的
0.3 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點
0.4 文獻綜述
第一章 內蒙古爬山調中的“后山調”歷史淵源及發(fā)展歷程
1.1 爬山調藝術的概述
1.1.1 爬山調藝術的起源
1.1.2 爬山調的藝術流派梳理
1.1.3 內蒙古爬山調中的“后山調”概念界定與地域范圍
1.2 “后山調”的發(fā)展歷程
1.2.1 清中晚期“放墾”與“走西口”的伴生藝術
1.2.2 十九至二十世紀的興盛發(fā)展
1.2.3 新世紀的式微趨勢
1.3 “后山調”的生存環(huán)境
1.3.1 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tài)
1.3.2 蒙漢交融的人文環(huán)境
1.3.3 民間藝術的沃土滋養(yǎng)
1.4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內蒙古爬山調中的“后山調”的傳承概況
2.1 發(fā)展現(xiàn)狀及傳承保護工作的田野調查
2.1.1 傳承人武三軍從藝經(jīng)歷
2.1.2 新時期以來“后山調”的發(fā)展情況
2.1.3 武川縣烏蘭牧騎(以“后山調”為曲目的)演出實錄
2.2 社會傳承
2.2.1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傳承人
2.2.2 改革開放后的傳承人
2.2.3 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傳承人
2.3 傳承現(xiàn)狀
2.3.1 傳承斷代,青黃不接
2.3.2 唱詞豐富,曲調單一
2.3.3 文化沖擊,受眾面小
2.4 保護措施
2.4.1 廣泛征集,重點傳習
2.4.2 舉辦比賽,培養(yǎng)新人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內蒙古爬山調中的“后山調”的藝術特征與文化內涵
3.1 “后山調”的藝術表現(xiàn)特征
3.1.1 植根于生活的情感流露
3.1.2 我口唱我情的即興與自由
3.1.3 源情感、傳風俗、化民心
3.2 “后山調”的歌詞分析
3.2.1 歌詞內容分類
3.2.2 歌詞結構解析
3.2.3 歌詞表現(xiàn)手法
3.3 文化內涵剖析
3.3.1 流淌在詞曲間的社會底層的審美情趣
3.3.2 傳唱于田野間的對生活的愛
3.3.3 唱響天地間的時代與民生的“晴雨表”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內蒙古爬山調中的“后山調”與其他同源民歌的親緣關系
4.1 “后山調”、“前山調”與“河套調”的關系
4.1.1 歷史背景與地域特點
4.1.2 曲調風格中的情感表達
4.1.3 唱詞內容的文化內涵
4.2 “后山調”與“漫瀚調”的關系
4.2.1 移民文化背景下的同源民歌
4.2.2 根植于不同地區(qū)的不同曲風
4.3 “后山調”與“二人臺”的關系
4.3.1 異質同構與共生互動
4.3.2 戲與曲,多元與單一
4.4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錄1 內蒙古爬山調的“后山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信息匯總表
附錄2 當代內蒙古爬山調中的“后山調”創(chuàng)新作品一覽表
附錄3 田野調查訪談內容
本文編號:3868436
【文章頁數(shù)】:10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選題研究的緣由及意義
0.2 選題研究現(xiàn)狀和目的
0.3 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點
0.4 文獻綜述
第一章 內蒙古爬山調中的“后山調”歷史淵源及發(fā)展歷程
1.1 爬山調藝術的概述
1.1.1 爬山調藝術的起源
1.1.2 爬山調的藝術流派梳理
1.1.3 內蒙古爬山調中的“后山調”概念界定與地域范圍
1.2 “后山調”的發(fā)展歷程
1.2.1 清中晚期“放墾”與“走西口”的伴生藝術
1.2.2 十九至二十世紀的興盛發(fā)展
1.2.3 新世紀的式微趨勢
1.3 “后山調”的生存環(huán)境
1.3.1 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tài)
1.3.2 蒙漢交融的人文環(huán)境
1.3.3 民間藝術的沃土滋養(yǎng)
1.4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內蒙古爬山調中的“后山調”的傳承概況
2.1 發(fā)展現(xiàn)狀及傳承保護工作的田野調查
2.1.1 傳承人武三軍從藝經(jīng)歷
2.1.2 新時期以來“后山調”的發(fā)展情況
2.1.3 武川縣烏蘭牧騎(以“后山調”為曲目的)演出實錄
2.2 社會傳承
2.2.1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傳承人
2.2.2 改革開放后的傳承人
2.2.3 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傳承人
2.3 傳承現(xiàn)狀
2.3.1 傳承斷代,青黃不接
2.3.2 唱詞豐富,曲調單一
2.3.3 文化沖擊,受眾面小
2.4 保護措施
2.4.1 廣泛征集,重點傳習
2.4.2 舉辦比賽,培養(yǎng)新人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內蒙古爬山調中的“后山調”的藝術特征與文化內涵
3.1 “后山調”的藝術表現(xiàn)特征
3.1.1 植根于生活的情感流露
3.1.2 我口唱我情的即興與自由
3.1.3 源情感、傳風俗、化民心
3.2 “后山調”的歌詞分析
3.2.1 歌詞內容分類
3.2.2 歌詞結構解析
3.2.3 歌詞表現(xiàn)手法
3.3 文化內涵剖析
3.3.1 流淌在詞曲間的社會底層的審美情趣
3.3.2 傳唱于田野間的對生活的愛
3.3.3 唱響天地間的時代與民生的“晴雨表”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內蒙古爬山調中的“后山調”與其他同源民歌的親緣關系
4.1 “后山調”、“前山調”與“河套調”的關系
4.1.1 歷史背景與地域特點
4.1.2 曲調風格中的情感表達
4.1.3 唱詞內容的文化內涵
4.2 “后山調”與“漫瀚調”的關系
4.2.1 移民文化背景下的同源民歌
4.2.2 根植于不同地區(qū)的不同曲風
4.3 “后山調”與“二人臺”的關系
4.3.1 異質同構與共生互動
4.3.2 戲與曲,多元與單一
4.4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錄1 內蒙古爬山調的“后山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信息匯總表
附錄2 當代內蒙古爬山調中的“后山調”創(chuàng)新作品一覽表
附錄3 田野調查訪談內容
本文編號:38684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8684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