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熱島“源-匯”景觀識別及降溫效率
發(fā)布時間:2022-12-05 03:48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不同景觀降溫效率的差異是深入理解景觀格局對城市熱島效應影響機理的基礎。現(xiàn)有城市熱島研究多以土地利用或土地覆被替代熱島效應的源與匯,往往忽略景觀的熱特征與相鄰景觀的熱關系,造成信息偏差。需要從景觀熱特征的視角,探討面向城市熱島效應的景觀分類方法,并分析不同特征景觀的降溫效率差異;"源-匯"景觀理論,以深圳市西部為研究區(qū),構建面向城市熱島的景觀分類方法,通過2010年TM遙感影像提取NDVI、NDMI及ISA等地表特征及地表溫度特性,疊加劃分16類城市景觀,分析不同地表特征的景觀等距離梯度下的溫度變化關系,識別城市熱島的"源-匯"景觀。在此基礎上,分析"源-匯"景觀的結構特征,構建以面積和溫度為影響因素的景觀降溫效率指數(shù),結合景觀格局指數(shù),分析不同面積與形狀的"匯"景觀降溫效率。結果表明,在16類景觀中,5類景觀被識別為城市熱島匯景觀,面積約533 km~2,占研究區(qū)總面積的45.5%。降溫效率結果表明,"匯"景觀的降溫效率為1.54,其中綠色空間及陰影景觀的降溫效率貢獻率較高。通過面積與形狀的景觀格局分析發(fā)現(xiàn),降溫效果隨兩個指數(shù)的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趨勢。研究結果為...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1 研究區(qū)與數(shù)據(jù)處理
1.1 研究區(qū)概況
1.2 數(shù)據(jù)來源與處理
2 研究方法
2.1 “源-匯”景觀劃分
2.2 景觀降溫效率評價及格局響應
2.2.1 景觀降溫效率計算
2.2.2 景觀指數(shù)選擇與計算
3 結果分析
3.1 “源-匯”景觀結構分析
3.2 “匯”景觀降溫效率
3.3 “匯”景觀降溫效率的面積指數(shù)響應
3.4 “匯”景觀降溫效率的形狀指數(shù)響應
4 討論
5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源-匯”景觀格局的熱島效應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 高靜,龔健,李靖業(yè). 地理科學進展. 2019(11)
[2]武漢市夏季城市熱島與不透水面增溫強度時空分布[J]. 樊智宇,詹慶明,劉慧民,楊晨,夏宇.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19(02)
[3]土地覆蓋類型對城市熱島效應的響應分析[J]. 裔傳祥,胡繼超,李小軍. 測繪通報. 2018(01)
[4]基于TM影像的哈爾濱市主城區(qū)綠地降溫作用研究[J]. 袁振,吳相利,臧淑英,吳長山,李苗. 地理科學. 2017(10)
[5]城市熱島效應與景觀格局的關聯(lián):從城市規(guī)模、景觀組分到空間構型[J]. 劉焱序,彭建,王仰麟. 生態(tài)學報. 2017(23)
[6]西安市景觀格局與城市熱島效應的耦合關系[J]. 王耀斌,趙永華,韓磊,奧勇,蔡健.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7(08)
[7]城市地表熱力景觀格局時空演變——以長春市為例[J]. 唐澤,鄭海峰,任志彬,崔明星,何興元. 生態(tài)學報. 2017(10)
[8]基于Landsat8的城市熱島效應與地表因子關系研究——以長春市為例[J]. 楊朝斌,何興元,張樹文,唐俊梅,卜坤,于靈雪,顏鳳芹.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16(12)
[9]廣州城市綠色空間與地表溫度的格局關系研究[J]. 陳康林,龔建周,陳曉越,李天翔.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6(05)
[10]基于TM影像的城市地表濕度對城市熱島效應的調控機理研究[J]. 張宇,陳龍乾,王雨辰,陳龍高,周天建,張婷. 自然資源學報. 2015(04)
博士論文
[1]城市公園綠地小氣候環(huán)境效應及其影響因子研究[D]. 晏海.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4
碩士論文
[1]綠色和藍色景觀對城市熱島的緩解效應[D]. 程曉云.華東師范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709615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1 研究區(qū)與數(shù)據(jù)處理
1.1 研究區(qū)概況
1.2 數(shù)據(jù)來源與處理
2 研究方法
2.1 “源-匯”景觀劃分
2.2 景觀降溫效率評價及格局響應
2.2.1 景觀降溫效率計算
2.2.2 景觀指數(shù)選擇與計算
3 結果分析
3.1 “源-匯”景觀結構分析
3.2 “匯”景觀降溫效率
3.3 “匯”景觀降溫效率的面積指數(shù)響應
3.4 “匯”景觀降溫效率的形狀指數(shù)響應
4 討論
5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源-匯”景觀格局的熱島效應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 高靜,龔健,李靖業(yè). 地理科學進展. 2019(11)
[2]武漢市夏季城市熱島與不透水面增溫強度時空分布[J]. 樊智宇,詹慶明,劉慧民,楊晨,夏宇.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19(02)
[3]土地覆蓋類型對城市熱島效應的響應分析[J]. 裔傳祥,胡繼超,李小軍. 測繪通報. 2018(01)
[4]基于TM影像的哈爾濱市主城區(qū)綠地降溫作用研究[J]. 袁振,吳相利,臧淑英,吳長山,李苗. 地理科學. 2017(10)
[5]城市熱島效應與景觀格局的關聯(lián):從城市規(guī)模、景觀組分到空間構型[J]. 劉焱序,彭建,王仰麟. 生態(tài)學報. 2017(23)
[6]西安市景觀格局與城市熱島效應的耦合關系[J]. 王耀斌,趙永華,韓磊,奧勇,蔡健.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7(08)
[7]城市地表熱力景觀格局時空演變——以長春市為例[J]. 唐澤,鄭海峰,任志彬,崔明星,何興元. 生態(tài)學報. 2017(10)
[8]基于Landsat8的城市熱島效應與地表因子關系研究——以長春市為例[J]. 楊朝斌,何興元,張樹文,唐俊梅,卜坤,于靈雪,顏鳳芹.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16(12)
[9]廣州城市綠色空間與地表溫度的格局關系研究[J]. 陳康林,龔建周,陳曉越,李天翔.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6(05)
[10]基于TM影像的城市地表濕度對城市熱島效應的調控機理研究[J]. 張宇,陳龍乾,王雨辰,陳龍高,周天建,張婷. 自然資源學報. 2015(04)
博士論文
[1]城市公園綠地小氣候環(huán)境效應及其影響因子研究[D]. 晏海.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4
碩士論文
[1]綠色和藍色景觀對城市熱島的緩解效應[D]. 程曉云.華東師范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7096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7096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