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盤鼓舞圖像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28 10:53
迄今為止,發(fā)現盤鼓舞圖像約143幅,主要分布在河南地區(qū)、山東中南部、陜北地區(qū)和四川中部。圖像年代多集中在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較少?脊刨Y料發(fā)現盤鼓舞圖像最早年代在西漢中晚期,出土于河南鄭州和南陽地區(qū);最晚年代在南朝宋424年,出土于山東蒼山。本文對目前所見盤鼓舞圖像進行分類研究,將圖像分為四期。第一期從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孺子嬰初始元年(公元8年),盤鼓舞表演形式單一,只出現水袖類表演;第二期從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至漢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水袖類表演繼續(xù)流行,新的表演方式開始出現;第三期從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至漢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盤鼓舞發(fā)展鼎盛時期,表演方式多樣化且表演難度增加;第四期從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至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圖像出土量驟然減少,執(zhí)巾類表演繼續(xù)流行,其它類表演方式減少,盤鼓舞發(fā)展變緩。盤鼓舞早期主要在中原地區(qū)發(fā)展,后期逐漸向四周地區(qū)傳播,如內蒙古、四川、安徽等,最遠可至遼寧遼陽地區(qū)。盤鼓舞圖像在地上建筑和墓葬中都有發(fā)現,在地上建筑中多與車馬出行圖和庖廚圖相組合,主要展現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社會地位,具...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0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盤鼓舞圖像分布圖
舞圖像載體種類較多,在陶俑中也有發(fā)現盤鼓舞俑,隨著舞俑一起出土的還有陶制的盤、鼓。洛陽澗西區(qū)漢墓出土一套盤鼓舞俑,由一舞俑、二鼓、七個盤組成,舞者頭梳雙髻,身著交領束腰,下穿大袴,腳尖微露,左腳上固定一扁形鼓,右腳著地,左手向左側上舉,右手下垂,長袖曳于腹下,身體前趨,面向左側傾斜。舞者前為一鼓,鼓圓形,平面,身微鼓,腹空,器身中部有一小圓孔。與鼓一組的還有六盤,盤壁厚,三個一組呈一字型和三角形擺放。1此外,洛陽東北郊2、燒溝14號漢墓3和燒溝23號漢墓4中出土的盤鼓舞陶俑腳下所踏盤、鼓形制都如(圖2)中所示,鼓都是圓形扁鼓,盤比鼓小,倒置,半圓形狀。藏于紐約大都會博物的盤鼓舞陶俑(圖3),腳下所踩鼓的形制也是如此。其余在畫像石、畫像磚、壁畫等載體上的盤、鼓形狀都差別不大,鼓有扁鼓和圓鼓,盤基本都是半圓狀,比鼓校所以,根據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可辨盤、鼓。圖2洛陽澗西區(qū)七里河漢墓七盤舞俑(采自:《洛陽澗西區(qū)七里河東漢墓發(fā)掘簡報》)1余扶!堵尻枬疚髌呃锖訓|漢墓發(fā)掘簡報》,《考古》1975年第2期,第118頁。2俞涼亙等《洛陽東北郊東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2000年第8期,第38頁。3張劍等《洛陽燒溝西14號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4期,圖版四(1)。4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洛陽燒溝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圖版三八(4)。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樂舞俑(采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官網)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舞轉回紅袖 歌愁斂翠鈿——成都博物館藏畫像磚中的舞蹈形象[J]. 張寶琳. 文物天地. 2018(06)
[2]婉轉鼓側,踏盤而舞——論漢代盤鼓舞[J]. 蘇歡,鐘星宇. 戲劇之家. 2018(14)
[3]漢畫像磚復活的舞姬——談《盤鼓舞》的創(chuàng)作[J]. 李子. 大眾文藝. 2018(07)
[4]河南博物院藏東漢盤鼓舞畫像磚考略[J]. 潘岷. 江漢考古. 2017(06)
[5]漢畫盤鼓舞解析[J]. 李淼. 中州學刊. 2017(08)
[6]身體敘事中的流動美學——論漢畫像中舞蹈圖像的審美形態(tài)與文化表達[J]. 李淼.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4)
[7]淺析東漢時期舞蹈藝術專論《舞賦》[J]. 陳思吳,馮江海. 戲劇之家. 2017(08)
[8]陜西靖邊縣楊橋畔渠樹壕東漢壁畫墓發(fā)掘簡報[J]. 段毅,李文海,張文寶,孫繼祖,王小壘,張錦陽,王小兵,雷升龍,王嘯嘯,宋俊榮,嚴靜,湯潤歷,段鵬. 考古與文物. 2017(01)
[9]四川博物院藏漢代搖錢樹研究[J]. 張琴,余波. 文物天地. 2015(01)
[10]舞動時空的踏鼓舞——濟寧漢畫像石踏鼓舞形態(tài)研究[J]. 王巖,楊柳. 濟寧學院學報. 2014(02)
博士論文
[1]漢代樂舞研究[D]. 杜鵑.吉林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漢畫盤鼓舞及復現探索[D]. 孫藝熒.青島大學 2018
[2]“漢畫舞蹈實驗演出”的實踐理性[D]. 劉婷.北京舞蹈學院 2018
[3]陜北東漢樂舞畫像石研究[D]. 李媛.西安音樂學院 2018
[4]漢代袖舞審美風格研究[D]. 史青青.曲阜師范大學 2018
[5]四川漢代畫像磚石樂舞圖像研究[D]. 楊青云.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2017
[6]基于文獻與圖像的盤鼓舞藝術風格研究[D]. 韓博雅.青島大學 2017
[7]漢畫像中“盤鼓舞”的圖像學研究與應用[D]. 吉璐.山東大學 2017
[8]東漢蜀地畫像磚(石)的樂舞研究[D]. 張紫靖.中國藝術研究院 2016
[9]漢代女樂舞蹈研究[D]. 謝薇.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2016
[10]徐州漢畫像石樂舞圖像的圖像學研究[D]. 梁爽.中國礦業(yè)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254189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0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盤鼓舞圖像分布圖
舞圖像載體種類較多,在陶俑中也有發(fā)現盤鼓舞俑,隨著舞俑一起出土的還有陶制的盤、鼓。洛陽澗西區(qū)漢墓出土一套盤鼓舞俑,由一舞俑、二鼓、七個盤組成,舞者頭梳雙髻,身著交領束腰,下穿大袴,腳尖微露,左腳上固定一扁形鼓,右腳著地,左手向左側上舉,右手下垂,長袖曳于腹下,身體前趨,面向左側傾斜。舞者前為一鼓,鼓圓形,平面,身微鼓,腹空,器身中部有一小圓孔。與鼓一組的還有六盤,盤壁厚,三個一組呈一字型和三角形擺放。1此外,洛陽東北郊2、燒溝14號漢墓3和燒溝23號漢墓4中出土的盤鼓舞陶俑腳下所踏盤、鼓形制都如(圖2)中所示,鼓都是圓形扁鼓,盤比鼓小,倒置,半圓形狀。藏于紐約大都會博物的盤鼓舞陶俑(圖3),腳下所踩鼓的形制也是如此。其余在畫像石、畫像磚、壁畫等載體上的盤、鼓形狀都差別不大,鼓有扁鼓和圓鼓,盤基本都是半圓狀,比鼓校所以,根據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可辨盤、鼓。圖2洛陽澗西區(qū)七里河漢墓七盤舞俑(采自:《洛陽澗西區(qū)七里河東漢墓發(fā)掘簡報》)1余扶!堵尻枬疚髌呃锖訓|漢墓發(fā)掘簡報》,《考古》1975年第2期,第118頁。2俞涼亙等《洛陽東北郊東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2000年第8期,第38頁。3張劍等《洛陽燒溝西14號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4期,圖版四(1)。4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洛陽燒溝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圖版三八(4)。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樂舞俑(采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官網)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舞轉回紅袖 歌愁斂翠鈿——成都博物館藏畫像磚中的舞蹈形象[J]. 張寶琳. 文物天地. 2018(06)
[2]婉轉鼓側,踏盤而舞——論漢代盤鼓舞[J]. 蘇歡,鐘星宇. 戲劇之家. 2018(14)
[3]漢畫像磚復活的舞姬——談《盤鼓舞》的創(chuàng)作[J]. 李子. 大眾文藝. 2018(07)
[4]河南博物院藏東漢盤鼓舞畫像磚考略[J]. 潘岷. 江漢考古. 2017(06)
[5]漢畫盤鼓舞解析[J]. 李淼. 中州學刊. 2017(08)
[6]身體敘事中的流動美學——論漢畫像中舞蹈圖像的審美形態(tài)與文化表達[J]. 李淼.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4)
[7]淺析東漢時期舞蹈藝術專論《舞賦》[J]. 陳思吳,馮江海. 戲劇之家. 2017(08)
[8]陜西靖邊縣楊橋畔渠樹壕東漢壁畫墓發(fā)掘簡報[J]. 段毅,李文海,張文寶,孫繼祖,王小壘,張錦陽,王小兵,雷升龍,王嘯嘯,宋俊榮,嚴靜,湯潤歷,段鵬. 考古與文物. 2017(01)
[9]四川博物院藏漢代搖錢樹研究[J]. 張琴,余波. 文物天地. 2015(01)
[10]舞動時空的踏鼓舞——濟寧漢畫像石踏鼓舞形態(tài)研究[J]. 王巖,楊柳. 濟寧學院學報. 2014(02)
博士論文
[1]漢代樂舞研究[D]. 杜鵑.吉林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漢畫盤鼓舞及復現探索[D]. 孫藝熒.青島大學 2018
[2]“漢畫舞蹈實驗演出”的實踐理性[D]. 劉婷.北京舞蹈學院 2018
[3]陜北東漢樂舞畫像石研究[D]. 李媛.西安音樂學院 2018
[4]漢代袖舞審美風格研究[D]. 史青青.曲阜師范大學 2018
[5]四川漢代畫像磚石樂舞圖像研究[D]. 楊青云.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2017
[6]基于文獻與圖像的盤鼓舞藝術風格研究[D]. 韓博雅.青島大學 2017
[7]漢畫像中“盤鼓舞”的圖像學研究與應用[D]. 吉璐.山東大學 2017
[8]東漢蜀地畫像磚(石)的樂舞研究[D]. 張紫靖.中國藝術研究院 2016
[9]漢代女樂舞蹈研究[D]. 謝薇.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2016
[10]徐州漢畫像石樂舞圖像的圖像學研究[D]. 梁爽.中國礦業(yè)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2541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2541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