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參與地方文化建設,成為地方標識性文化,是近年來民俗學普遍關注的問題,特別是民俗與歷史、旅游、景觀、認同、表述等深層關系,成為理解現(xiàn)代民俗傳承機制的重要途徑。洪洞大槐樹是一個重要的案例,尤其是近些年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的塑造和發(fā)展,融入了移民歷史、移民傳說、民俗等多種文化要素。2008年“大槐樹祭祖習俗”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洪洞大槐樹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移民問題上。這里主要從民俗學視角,審視大槐樹百年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三次轉變,即民俗記憶經典化、祭祖儀式標準化、傳統(tǒng)民俗景觀化三個階段,進一步討論民俗要素是如何參與地方文化塑造過程的,反思民俗的現(xiàn)代性傳承機制!皢栁易嫦仍诤翁,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這首充滿歷史記憶感和感傷的經典民謠,經過代代口耳相傳,深刻影響了大槐樹作為北方移民心中的“圣地”形象。民俗認同的現(xiàn)代性反思,首先要討論的是第一個問題,歷史和民間記憶如何被民俗化?那就是傳說資源和地方民俗的經典化,伴隨著大量生動的傳說故事和生動有趣的民俗解釋。第二章在“大槐樹”的歷史記憶中,祖先、大槐樹、老鸛窩成為重要的移民想象。民國年間外地經商的洪洞商人率先實現(xiàn)了立碑紀事,將民俗和洪洞移民遷移地聯(lián)系在一起。由此“大槐樹移民記憶”被經典化,口頭傳統(tǒng)和歷史遺跡產生了關聯(lián)。其次,是民俗認同的儀式化。第三章大槐樹祭祖儀式中,經過歷史和歲月的積淀,大槐樹移民后裔常;氐酱蠡睒湎录雷,形成了豐富悠久的祭祖?zhèn)鹘y(tǒng)。自1991年起至2018年,政府在民間祭祖?zhèn)鹘y(tǒng)上,開始了長達27年的官民同祀的“祭祖儀式”,使得民俗認同通過“儀式”的紀念性特征再次煥發(fā)生機,深入人心。如今寒食、清明、寒衣節(jié)為主祭日的祭祖大典儀式,已經成為重要的民俗標識。再次,是民俗認同的景觀化。第四章新時期大槐樹景區(qū)在旅游與民俗交叉視角上,打造民俗認同基礎上的大眾參與和體驗。20世紀60年代歐美民俗學者曾經討論過現(xiàn)代民俗的變化問題,將之稱為“民俗主義”。當下以大槐樹景區(qū)為主體的民俗表演、民俗舞臺化、民俗商業(yè)化等等,仍然表現(xiàn)出“民俗主義”的問題。事實上,這些大眾參與表達出新的民俗認同意識,經過長時間積淀就成為了新的“標準民俗”,因此景觀化、可視化、商業(yè)化成為新時期民俗認同的重要機制。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B933;K89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軼方;鐵錚;;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傳播的分析與對策[J];綠色中國;2014年08期
2 徐贛麗;黃潔;;資源化與遺產化:當代民間文化的變遷趨勢[J];民俗研究;2013年05期
3 申紅星;;明清時期豫北地區(qū)移民問題探析——以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為中心[J];求是學刊;2010年02期
4 石菊紅;張紅;;試論國家與社會視野下的尋根經濟[J];商業(yè)時代;2010年05期
5 韓一武;;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歷史成因及社會影響[J];滄桑;2008年06期
6 楊麗娟;;“尋根祭祖”游的人類學解讀:中國傳統(tǒng)魂魄觀的儀式化[J];旅游學刊;2007年11期
7 喬新華;;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問題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8 衛(wèi)才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學[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9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象征與族群歷史——山西洪洞大槐樹傳說解析[J];歷史研究;2006年01期
10 陳勤建;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fā)的若干問題[J];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武瓊;“尋根祭祖”的社會學闡釋[D];山西大學;2014年
2 段亞蓉;改革開放以來晉南的祖先崇拜和祖神信仰調查研究[D];山西大學;2013年
3 裴娟;洪洞大槐樹尋根文化的民族情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2年
4 譚宇;明代中原人口遷移及其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D];鄭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
27205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720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