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作為東亞文化資源的“春香”故事
本文關鍵詞:論作為東亞文化資源的“春香”故事 出處:《東疆學刊》2014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春香傳》作為東亞三國文化交流的媒介,它的創(chuàng)作演變過程以及接受者的創(chuàng)造性改寫,無不透露出接受者受環(huán)境、藝術形式等多種因素影響的信息。中、日、韓三國通過排演春香、闡釋春香,獲得共同文化圈內的文化認同,在展現各自藝術特色和文化風俗的過程中,達到了對話、溝通和交流的目的,《春香傳》也由此成為了東亞文化藝術中常演常新、取之不盡的藝術資源。
[Abstract]:As the medium of cultural exchange among the three East Asian countries, its creative evolution process and the creative rewriting of the recipients reveal the information that the recipients are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environment, art forms and so on. Korea three Kingdoms through rehearsing Chunxiang, explain Chunxiang, get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common cultural circle, in the process of showing their respec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ustoms, achieved the purpose of dialogue,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Therefore, Chun Xiang Biography has become a new and inexhaustible artistic resource in East Asian culture and art.
【作者單位】: 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資助
【分類號】:G112
【正文快照】: 一春香故事由最初的民間傳說,到盤騷里藝人口中的說唱,再到出現在多種文學文本中,期間經過了藝人、作家的多次修改,融入了朝鮮民族的風俗習慣、精神信仰,也吸收了大量中國文化藝術的多重元素,至19世紀初李朝的英、正年間①逐漸定型。據說該故事早在14世紀高麗恭愍王時代就已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張紅秋;;南北影像中的《春香傳》——比較朝鮮1980年版、韓國2000年版電影《春香傳》[J];當代韓國;2007年01期
2 初清華;;秋千、蛇與刀——金仁順《春香》的“知識場”批評[J];當代文壇;2009年05期
3 楊乃晨;《春香傳》是一枝傳播與發(fā)展中國文化的嬌艷之花[J];東疆學刊;1991年01期
4 管三元;《春香傳》與中國古典文學[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付春曉;;中韓兩國文學的完美結晶——《春香傳》[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2 王成;;淺談古典小說《春香傳》的文體特色[J];滄桑;2012年02期
3 管樂;;談“盤索里”藝術在《春香傳》中的運用[J];電影文學;2010年22期
4 金吉花;;由《春香傳》看韓國女性的愛情觀[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年09期
5 楊昊;;論《春香》中“玫瑰”“菖蒲”的象征內涵[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6 劉元玉;;人生若只如初見——金仁順《春香》的印象主義批評[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年04期
7 王鵬;李晶;;論《春香傳》的語言特色[J];棗莊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慧;《春香傳》的文化人類學解讀[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王冰冰;多元文化語境中的少數民族女性書寫[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曉遠;韓國電影文化價值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2 李保光;《玉堂春》和《春香傳》的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樸文華;《春香傳》的二重審美結構與中國思想、文學之關聯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4 姚莉;朝鮮言情漢文小說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5 夏振影;論金仁順的古典題材小說創(chuàng)作[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曹京嵐;金仁順民族題材小說人物形象研究[D];延邊大學;2012年
7 郭春林;《春香傳》對《西廂記》的接受[D];延邊大學;2012年
8 王慧;從《春香傳》到《春香》[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9 梅蘭;“冷”與“美”的融合[D];暨南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初清華;;文學“知識場”的理論、方法與實踐[J];江海學刊;2007年05期
2 崔英錦;;朝鮮族秋千的文化性格與教育功能解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3 金仁順;張昭兵;;金仁順:寫作本身即是意義[J];青春;2009年03期
4 金仁順;蛇[J];天涯;2001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伯海;東亞文化與文化東亞[J];學術季刊;1997年01期
2 徐圻;;走出文化的自大與自卑——關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思[J];嶺南學刊;2006年03期
3 易佑斌;;東亞文化和合體與認同感的共振性探析[J];中國市場;2006年28期
4 張孝菊;“21世紀:東亞文化與國際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國際政治研究;2001年04期
5 李雨欣;;東亞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J];消費導刊;2006年11期
6 童光俠;明清時期的陶瓷輸出與世界文化交流[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04年01期
7 毛白滔;;浩浩終不息 乃知東極臨——從人類文明演進看文化交流[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8 郭延禮;福建人文與中西文化交流[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陳偉明;侯波;;20世紀以前的南洋華僑在中外飲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東南亞研究;2006年01期
10 李瑩;;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的中外文化交流[J];商場現代化;2007年3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夏勇;;麇鹿文化與生態(tài)旅游[A];江蘇省旅游發(fā)展30年學術論壇暨江蘇省旅游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陳立柱;;研究淮河文化要為流域經濟發(fā)展服務[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龔敏;;整合文化資源 打造文化強省——充分發(fā)揮藝術館資源優(yōu)勢,,大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A];2008山東省群眾文化學會論文集[C];2008年
4 周藝平;李俊國;;湖北省文化資源的特色優(yōu)勢分析[A];湖北省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王光文;;內蒙古民俗文化資源的產業(yè)化開發(fā)[A];中國·內蒙古第二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胡道修;;巴渝寺廟文化資源與城市經濟文化發(fā)展[A];歷史科學與城市發(fā)展——重慶城市史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7 楊文會;;立足本省文化資源 推動全省文化建設[A];河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9年
8 宋生貴;;發(fā)現優(yōu)勢 堅持創(chuàng)新 走向超越——再論民族藝術審美文化資源的利用與展示[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9 徐彬;;試談文化資源的開發(fā)[A];不老的長江——第二屆長江沿岸城市群眾文化發(fā)展論壇論文選[C];2001年
10 許麗萍;;黑龍江文化資源與效益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新趨向[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省文化廳副廳長 李庚香;科學統籌區(qū)域文化產業(yè)發(fā)展[N];河南日報;2005年
2 陶東風;為我所用:廣告中的文化資源盜用[N];中華讀書報;2001年
3 商焱;映日荷花別樣紅[N];保定日報;2006年
4 ;四川:變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yè)[N];證券日報;2006年
5 記者 劉朝霞;四川變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yè)[N];國際商報;2006年
6 記者 李宜鵬 通訊員 楊永詮;澠池:“仰韶”彰顯文化資源魅力[N];河南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梁婷;羨慕深圳人擁有的文化資源[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8 施立學;滿族文化資源與振興吉林經濟[N];協商新報;2007年
9 蘇葦;文化資源是太原的鮮明特色和風采[N];太原日報;2008年
10 記者 張云寬 通訊員 李薰;推進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N];湖北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沛新;文化資本論[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2 何頻;論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中的文化生產力[D];四川大學;2007年
3 徐艷芳;區(qū)域文化產業(yè)開發(fā)的比較優(yōu)勢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4 向澤映;重慶城鄉(xiāng)文化產業(yè)統籌發(fā)展模式及分區(qū)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5 鄧曉輝;新工藝經濟時代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6 王雪梅;城市規(guī)劃中的文化發(fā)展策略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7 修遠;中國東北地區(qū)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8 宋彥麟;遼寧省文化產業(yè)競爭力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年
9 楊永生;中國文化產業(yè)作用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10 王偉年;城市文化產業(yè)區(qū)位因素及地域組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樺;創(chuàng)意產業(yè)與文化競爭力[D];青海師范大學;2008年
2 張克偉;沂蒙紅色文化資源產業(yè)化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3 高芯蕊;中西方首飾文化之對比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4 鄧穎穎;文化資源商品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5 毛薇;論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在陜西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
6 張曉亮;當代中國文化經濟發(fā)展的基礎研究[D];燕山大學;2008年
7 關喜春;遼寧文化資源現狀及開發(fā)方向調查研究[D];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2009年
8 葉山;安陸市文化資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9 潘琪;“三國”文化資源的多維產業(yè)開發(fā)研究[D];暨南大學;2012年
10 濮延博;和順古鎮(zhèn)文化資源開發(fā)與產業(yè)化發(fā)展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13619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36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