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上海高校的舊體詞教學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民國上海高校的舊體詞教學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民國 上海 高校 舊體詞 教學 詞學
【摘要】:上海高校的舊體詞教學是民國一個較為顯著的現(xiàn)象,尤其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它與詞壇整體發(fā)展趨勢基本一致,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推動:一方面,民國現(xiàn)代詞學的成型促使高校舊體詞教學提倡理論研究,以論文為代表的詞學批評模式在高校確立;另一方面,舊體詞學科的建立、教學的普及以及現(xiàn)代學術(shù)的確立也推動舊體詞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zhuǎn)變。第一章論述民國上海高校舊體詞的課程設(shè)置、教材編寫和圖書資源,共同特征為注重“詞史”和“詞選”,這不僅與課堂教學自身特點有關(guān),而且也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詞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的分工。第二章論述民國上海高校舊體詞的教學組織,除了采用西方導師制、選修制、畢業(yè)論文制以外,還延續(xù)傳統(tǒng)舊體詞朗誦、批改的教學法,呈現(xiàn)出新舊交融的局面。第三章論述民國上海高校與舊體詞相關(guān)的社團組織,這是舊體詞課外教學的特殊形式,是一種講求學以致用的舊體詞教學實踐。另外,社刊的結(jié)集乃至出版使社團活動從小團體化走向大眾化,體現(xiàn)出民國教學普及化特色。第四章論述龍榆生先生的舊體詞教學實踐。其兩大成果一為詞學研究,以暨南大學最為顯著,凸顯現(xiàn)代詞學的確立;二是新體樂歌,得益于音專師生的支持,是一種頗具創(chuàng)新意識的大膽設(shè)想。
【關(guān)鍵詞】:民國 上海 高校 舊體詞 教學 詞學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207.23-4;G642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緒論9-18
- 第一章 民國高校的舊體詞課程與教材18-48
- 第一節(jié) 舊體詞教學的課程設(shè)置18-33
- 第二節(jié) 舊體詞教學的教材特點33-43
- 第三節(jié) 舊體詞教學的圖書資源43-47
- 本章小結(jié)47-48
- 第二章 民國高校舊體詞的教學組織48-74
- 第一節(jié) 舊體詞的教學方式48-58
- 第二節(jié) 舊體詞的考核方式58-63
- 第三節(jié) 導師制與詞學實踐63-69
- 第四節(jié) 跨系選修制與舊體詞的推廣69-73
- 本章小結(jié)73-74
- 第三章 與舊體詞相關(guān)的社團活動與社刊74-89
- 第一節(jié) 舊體詞社團概況74-84
- 第二節(jié) 光華大學潛社84-88
- 本章小結(jié)88-89
- 第四章 龍榆生的舊體詞教學實踐89-105
- 第一節(jié) 暨南大學的舊體詞教學成效90-97
- 第二節(jié) 新體樂歌與音專師生的響應(yīng)97-104
- 本章小結(jié)104-105
- 結(jié)語105-109
- 參考文獻109-115
- 附錄一:民國上海高校中文系課程表摘錄115-124
- 附錄二:民國上海高校圖書館收藏舊體詞書目情況124-136
- 附錄三:民國上海高校期刊刊登師生舊體詞書信摘錄136-142
- 附錄四:龍榆生《從舊體歌詞之聲韻組織推測新體樂歌應(yīng)取之途徑》142-153
- 附錄五:龍榆生《最近二十五年之詞壇概況》153-164
- 附錄六:民國上海高校期刊發(fā)表詞作及詞學文章一覽表164-194
- 附錄七:光華潛社之《潛社詞刊》194-200
- 后記200-20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辛華;梁啟超詞學研究述論[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2年03期
2 陳水云;“劉永濟與詞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召開[J];文學遺產(chǎn);2003年06期
3 于翠玲;康熙“文治”與詞學走向[J];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02期
4 張宏生,張暉;龍榆生的詞學成就及其特色[J];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5 楊柏嶺;鄉(xiāng)邦之戀與晚清民初詞學區(qū)域觀念[J];江海學刊;2004年04期
6 劉貴華;詞學鑒賞論[J];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10期
7 胡建次;;中國古典詞學體派批評的發(fā)展及其特征[J];唐都學刊;2005年06期
8 劉揚忠;錢鐘書與詞學[J];文學評論;2005年01期
9 楊雨;;詞學范疇之“重”與“輕”[J];青海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10 孫克強;;晚清四大家詞學集大成論[J];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水云;;浙派詞學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精神[A];東方叢刊(1999年第4輯 總第三十輯)[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龍建國;“南派詞學”與“北派詞學”[N];中華讀書報;2012年
2 陳百樓;我與《詞學》[N];光明日報;2001年
3 記者 皇甫美鮮;中外學者齊聚內(nèi)大研討中國經(jīng)典“詞學”[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8年
4 趙新民;晚清詞學的重要文獻[N];人民日報;2004年
5 王水照;學科意識的自覺與學科建立的條件[N];文藝報;2006年
6 胡遂;思想斷制才情[N];光明日報;2004年
7 錢建狀;書即師也[N];光明日報;2006年
8 郭鋒;唐宋詩學對詞學的影響[N];光明日報;2007年
9 曉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jié)合[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毛文琦;中國古代詞學范疇舉隅[D];復旦大學;2011年
2 袁美麗;清代金陵詞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3 于永森;論豪放[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馬俊芬;宋詞與蘇杭[D];蘇州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濤;詞學雅俗范疇論[D];中南大學;2009年
2 趙艷娜;蘇辛精神與詞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D];安慶師范學院;2013年
3 臺伶俐;廣陵詞學評點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4 謝鳳英;詞學對待性范疇之“深”“淺”論[D];中南大學;2006年
5 韓慧;詞學“清”范疇研究[D];湖北師范學院;2014年
6 李燕;唐宋時期的詞學本色論[D];新疆大學;2005年
7 劉明智;晚清蘇州潘氏家族詞人研究[D];湘潭大學;2014年
8 孔穎;論“潛氣內(nèi)轉(zhuǎn)”在詞學語境中的含義和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9 常娜;嶺南詞人葉衍蘭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10 潘夢秋;民國上海高校的舊體詞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6584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58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