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象斗對明代小說傳播發(fā)展及意義研究
本文關鍵詞:余象斗對明代小說傳播發(fā)展及意義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小說發(fā)展到明代中后期,呈通俗化發(fā)展趨勢。明代通俗小說有著一整套的傳播流程,在其傳播環(huán)節(jié)中,書坊主作為傳播者在整個傳播環(huán)節(jié)中扮演著及其重要的角色。本文重在探討余象斗對明代通俗小說傳播的發(fā)展及意義。余象斗對明代通俗小說傳播發(fā)展的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作為典型的明代小說傳播者,余象斗有著三重身份:書坊主,刻書家,通俗小說編纂者,每個身份都扮演著不同的傳播作用;其次,余象斗的公案小說和其獨創(chuàng)的“評林體”創(chuàng)新了明代通俗小說的傳播內容;再次余象斗重視讀者,加深了傳播者和傳播受眾的聯(lián)系;最后,余象斗在經(jīng)營圖書時出現(xiàn)了品牌廣告行為,豐富了明代通俗小說的傳播形式。余象斗對明小說傳播的意義主要有兩點,一是其在公案小說中的按語中,敢于對封建禮教進行質疑和批判,主張人性的解放,促進了平民思想的傳播。此外,余象斗所刊刻和編纂的小說還傳播到國外,造成了國際傳播效應。另外,本文還從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經(jīng)濟情況、新興市民階層、社會思想和小說地位的提高探討了余象斗小說傳播活動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
【關鍵詞】:余象斗 通俗小說 文學傳播 傳播模式 媒介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207.41;G206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緒論8-12
- 1.1 選題依據(jù)及意義8-9
- 1.2 相關研究綜述9-10
- 1.3 研究方法10-11
- 1.4 研究框架11-12
- 2 余象斗小說傳播活動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12-15
- 2.1 政治經(jīng)濟情況12-13
- 2.2 新興市民階層的發(fā)展壯大13
- 2.3 社會思想的活躍13-14
- 2.4 小說地位的提高14-15
- 3 余象斗其人及明小說傳播概況15-21
- 3.1 傳承家業(yè)的余象斗15-16
- 3.2 明小說傳播的縱橫通覽16-18
- 3.3 明小說傳播渠道18-21
- 4 余象斗對明小說傳播的發(fā)展21-26
- 4.1 傳播者典型性21-22
- 4.2“評林體”和公案小說對小說傳播內容的創(chuàng)新22-23
- 4.3 對傳播受眾的重視23-24
- 4.4 品牌廣告意識24-26
- 5 余象斗對明小說傳播的意義26-29
- 5.1 促進了平民意識的傳播26-27
- 5.2 海外傳播27-29
- 6 明代中后期小說傳播的弊端與啟示29-32
- 6.1 明代中后期小說傳播的弊端29-30
- 6.2 啟示30-32
- 7 結語32-33
- 注釋33-35
- 參考文獻35-37
- 后記3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海剛;;明代圖書廣告藝術管窺——以余象斗為例的考察[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0年12期
2 路善全;;明代建陽書坊媒介生態(tài)下的文人群落[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王富仁;傳播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J];讀書;2004年05期
4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5 齊裕q;;明代建陽坊刻通俗小說評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王一川;論媒介在文學中的作用[J];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03期
7 曾禮軍;;古代文學傳播研究述評[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8 繆小云;;明代建陽書坊主余象斗小說刊本研究評述[J];閩江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9 王兆鵬;;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六個層面[J];江漢論壇;2006年05期
10 王兆鵬;傳播與接受:文學史研究的另兩個維度[J];江海學刊;1998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郭志強;中國古代通俗小說傳播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單光亮;余象斗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余象斗對明代小說傳播發(fā)展及意義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52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3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