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左翼青年作家與“五四”文學傳統(tǒng)
本文關鍵詞:三十年代左翼青年作家與“五四”文學傳統(tǒng) 出處:《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左翼青年作家 “五四”文學傳統(tǒng) 個性精神 人道情懷 國民性批判
【摘要】:三十年代左翼青年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繼承"五四"文學傳統(tǒng),大力張揚"人"的價值,挖掘并謳歌了為堅守"人"的價值而不懈奮斗的個性精神;以"日常生活敘事"和"災難敘事"兩種方式,真實呈現(xiàn)了不幸者的生活,顯現(xiàn)出了他們的"偉大的愛";又以沉痛而犀利的筆觸,解剖了國人靈魂中的等級觀念、奴性意識和看客心理。"五四"精神的浸淫和塑造、對三十年代民眾狀況及文學使命的認知和體悟、作為導師的魯迅的示范和教誨,使之與"五四"文學傳統(tǒng)保持了親密的血緣關系。
[Abstract]:In 30s, the left-wing young writers inherited the literary tradition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value of "man", excavated and eulogized the individuality spirit of unremitting struggle to stick to the value of "man". With "daily life narration" and "disaster narrative", the life of the unlucky is presented, and their "great love" is revealed. With poignant and sharp brushwork, this paper dissects the level concept, servility consciousness and watching psychology in the soul of Chinese people. The "May 4th" spirit is immersed and molded, and the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eople's condition and literary mission in 30s. Lu Xun, as a teacher, maintained a close bl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literary tradition of May 4th Movement.
【作者單位】: 南京曉莊學院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現(xiàn)代中國‘革命文學’社群結構與作家譜系研究”(批準編號:14AZD08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I206.6
【正文快照】: “左翼青年作家群”指的是以左聯(lián)成員為主,也包括一些雖未參加左聯(lián)但具左傾色彩的青年作家(如吳組緗、蕭紅等)。1在這個作家群中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的,既有丁玲、張?zhí)煲磉@樣的成名作家,更有沙汀、艾蕪、葉紫、吳組緗、蔣牧良、周文、蕭紅等新進作家。這批作家的涌現(xiàn)是左聯(lián)精心培養(yǎng)的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俊國 ,王本朝;“五四”文學精神——變異、復歸與超越[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3期
2 王文倩;;中西文化的矛盾運作對“五四”文學的推動——西方文化對“五四”文學內容、形式、觀念的影響[J];現(xiàn)代語文;2005年12期
3 程國君;多元的魅力:并存并置升騰的合力——“五四”文學格局的探索與反思[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4 朱茂青;以率真“童心” 筑造“五四”文學[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04期
5 張巖泉;后“五四”文學試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6 韓媛媛;盛滿黑暗的光明——淺析“五四”文學作品中的死亡—再生原型[J];泰山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職工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7 夏映平;;“五四”文學審美心理研究[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8 周薛亞;;感傷的行旅:“五四”文學感傷情調與其頹廢之思考[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9 ;廈門大學中文系部分師生關于“五四”文學啟蒙問題的討論[J];文藝理論與批評;1990年05期
10 逄春階;讀《青春文化與“五四”文學》[J];山東社會科學;199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劉納;;社團、勢力及其他——從一個角度介入“五四”文學史[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2 陳思和;;“五四”文學:在先鋒性與大眾化之間[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5)[C];2006年
3 英葛·謝飛;晨雨;;試論“五四”文學中的個性與主觀性問題[A];郭沫若研究(第十二輯)[C];199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顧慶;在沖突中演變、在融合中超越——論“五四”文學觀念的整合[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盧娟;獨立個體建構的缺失[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3 劉亞欽;殖民化語境下“五四”文學話語的偏至及當下反思[D];蘭州大學;2007年
4 畢曉芬;社團格局與“五四”文學的復雜形態(tài)[D];青島大學;2006年
5 王玉珠;論“五四”文學的感傷情調[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任娟;周作人早期翻譯文學與“五四”文學[D];山西大學;2007年
7 曾令霞;從白話文到大眾語[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4295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29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