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戲曲賓白語言特點理論發(fā)微
本文關鍵詞:古典戲曲賓白語言特點理論發(fā)微
更多相關文章: 古典戲曲 王驥德 戲曲創(chuàng)作 孔尚任 發(fā)微 《琵琶記》 李漁 宜俗宜真 劇論 古今名劇合選
【摘要】:正在古典戲曲理論史上,對賓白的闡發(fā)可謂由來已久。其中關于賓白的來源,常有賓白出自優(yōu)人之手、來自場上之說,如明代王驥德曰:"凡北劇皆時賢譜曲,而白則付優(yōu)人填補。"~([1])清代孔尚任也說:"舊本說白,止作三分,優(yōu)人登場,自增七分。"~([2])雖在舊本中,賓白是否來自場上,出自優(yōu)人之手尚未定論,但由此便可以說明戲曲場上表演對賓白的需要。另外,賓白在戲曲中又具有勾勒故事脈絡框架的功能。那么,賓白
【分類號】:I207.37
【正文快照】: 在古典戲曲理論史上,對賓白的闡發(fā)可謂由來已久。其中關于賓白的來源,常有賓白出自優(yōu)人之手、來自場上之說,如明代王驥德曰:“凡北劇皆時賢譜曲,而白則付優(yōu)人填補!盵1]清代孔尚任也說:“舊本說白,止作三分,優(yōu)人登場,自增七分!盵2]雖在舊本中,賓白是否來自場上,出自優(yōu)人之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世紀之交江蘇省古典戲曲研討會在徐州舉行[J];東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2 徐子方;世紀之交——江蘇省古典戲曲研究歷史、現(xiàn)狀分析及其對策[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3 許艷文;論古典戲曲的傳統(tǒng)性及其現(xiàn)代化意義[J];船山學刊;2001年04期
4 吳家榮;道教與古典戲曲[J];文史雜志;2001年01期
5 康寧;文藝口號要合乎實際[J];新聞出版交流;2001年06期
6 都寧;古典戲曲中的人文理念[J];戲曲藝術;2002年03期
7 鄭傳寅;形神二元論與古典戲曲的傳神特色[J];汕頭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8 呂維;;道家哲學對古典戲曲的影響[J];四川戲劇;2008年05期
9 劉文輝;黃振林;;石凌鶴對古典戲曲經(jīng)典改編的創(chuàng)新[J];文藝爭鳴;2010年18期
10 鄭傳寅;隆禮貴義的倫理精神與古典戲曲的道德化傾向[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瓊瓚;古典戲曲“女夢”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2 劉超;論古典戲曲中的鬼魂形象[D];武漢大學;2005年
3 梁旦;古典戲曲中的“大一統(tǒng)”意蘊[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梅珍;古典戲曲人妖情緣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5 莊清華;論古典戲曲中的夢境描寫[D];廈門大學;2007年
6 梁麗丹;試論古典戲曲中的女扮男裝現(xiàn)象[D];廈門大學;2006年
7 王曉靖;論古典戲曲里的科舉社會[D];揚州大學;2002年
8 張娜;社會文化語境變遷中的古典戲曲丑角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海霞;性別視野中的古代文君相如戲[D];廈門大學;2006年
10 涂平;中國古典悲喜劇美學初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3068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306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