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語境下的日本動漫傳播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濤;美、日百年動畫形象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葛宗男;中國動畫教育研究[D];吉林藝術學院;2007年
2 張永彬;關于中國動漫產(chǎn)品的營銷策略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07年
3 許華;漸變與反思[D];南昌大學;2007年
4 王大智;淺議中國動畫的“后民族化”轉向[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凌霞;文智勇;;論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休克"現(xiàn)象[J];東南傳播;2006年03期
2 倪建平;;中國在中亞文化傳播和國家形象塑造[J];對外大傳播;2006年12期
3 馬少華;;“性相近,習相遠”的跨文化理解[J];新聞與寫作;2010年08期
4 張星星;;跨文化傳播的典范——評韓劇在中國的流行[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年06期
5 崔波;;地方性知識視野下的跨文化傳播研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6 劉陽;;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述評[J];當代傳播;2010年01期
7 李艷芳;;西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跨文化傳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1年04期
8 張筱菲;;奧運吉祥物的跨文化傳播——以“五福娃”為例[J];文教資料;2006年18期
9 趙曜;;從跨文化視野看文化沖突問題[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10 穆慧琳;;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中國西部科技;2009年3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廓 姜飛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人文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在博弈中規(guī)劃跨文化傳播地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袁艷;中外學者研討跨文化傳播[N];光明日報;2004年
3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單波;跨文化傳播與東西方文化的溝通、理解[N];社會科學報;2004年
4 張小燕;多國學者在漢探討“跨文化傳播”[N];湖北日報;2004年
5 王文娟;跨文化傳播下的中國元素[N];中國文化報;2010年
6 單波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武漢大學媒體發(fā)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羅以澄;一次自由開放的跨文化對話[N];中華新聞報;2004年
7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張雅利;跨文化傳播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存空間[N];中華新聞報;2008年
8 李鵬程;跨文化傳播的民主概念[N];學習時報;2007年
9 北京語言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鄭一卉;不要問我從哪里來[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10 本報記者 吳小雁;中國跨文化交流任重道遠[N];中國改革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程郁儒;民族文化傳媒化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歐陽云玲;我國對外傳播跨文化策略探析[D];中南大學;2005年
2 徐姍姍;跨文化傳播與滲透的新范例[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龍騰飛;苦澀的隱喻[D];四川大學;2007年
4 劉彥汝;跨文化傳播語境下自群體文化認同缺失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5 王悠;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發(fā)展歷史與現(xiàn)狀[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謝明;試論法國大眾傳媒與法蘭西文化保護政策的互動關系[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5年
7 蘇威;耽美文化在我國大陸流行的原因及其網(wǎng)絡傳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袁銓;關于日本動漫文本模式化的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7年
9 汪霏霏;“韓流”涌動的文化成因與市場運作[D];山東大學;2007年
10 林玉嫻;日本動漫的全球擴散與日本文化輸出戰(zhàn)略[D];暨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689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ongmansheji/256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