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對動漫產業(yè)的價值重構——以“兩種經濟”理論為視角的研究
[Abstract]:The new media creates a kind of context of the times, which affects the production, dissemination, acceptance and profit mode of the content industry related to i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wo kinds of economy" theory of John Fisk's cultural product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nimation industry, and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and reform of the new media on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financial economy and the cultural economy in the animation industry,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animation indust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media. For the current animation industry practice to provide reference.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福建省教育廳一般項目“移動互聯(lián)背景下動漫產業(yè)轉型研究”成果之一,編號:JA12121S
【分類號】:G20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包鵬程;;電視娛樂節(jié)目的儀式、敘事模式與意識形態(tài)[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張靜靜;;論阿多諾對審美愉悅感的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黃穎;;文學形態(tài)與媒介變革——對網絡文學的檢視與評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丁云亮;;大眾閱讀與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李慶林;;論傳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對象和方法[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6 朱軍;論大眾傳播時代的兩類文化英雄[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7 聞娛;本雅明技術復制藝術理論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8 龔婷;;僭越與顛覆——狂歡化理論視野中的《超級女聲》[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9 文麗;;一場視覺狂歡的夜宴——淺析后現(xiàn)代消費社會中的廣告話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李珊;;漫談大眾文化中的粉絲產業(y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薛強;;中國網絡文學的傳播學解讀——以起點中文網為例[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于文秀;;第三種大眾文化理論——波德里亞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葛濤;;互聯(lián)網上的魯迅論壇研究——以“網易·魯迅論壇”為中心[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丁寧;;全球化語境與中國古典美術芻議[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背景下藝術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藝術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呂新雨;;儀式、電視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再讀2006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傳播、媒介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對后工業(yè)文明的思考”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6 王子舟;;論圖書館學的相關學科[A];第四次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曹書樂;;新聞集團進入中國媒介市場行為研究[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8 李明偉;;“傳播技術決定論”辨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9 呂新雨;;儀式、電視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再讀2006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10 鄭志勇;;網絡社會群體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業(yè)的形態(tài)呈現(xiàn)與成因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3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4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董素青;消費電視[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梅;另一種現(xiàn)代性訴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徐萍;從晚清至民初:媒介環(huán)境中的文學變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偉斌;后現(xiàn)代視覺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孫興杰;帝國·霸權·區(qū)域:權力邊界與東方問題的演進[D];吉林大學;2011年
10 胡沈明;現(xiàn)代新聞評論寬容意識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尤永;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家庭消費中的意見領袖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趙廣香;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王思童;從受眾探析中國紀錄片發(fā)展范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笛;上海市奉賢區(qū)大眾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調查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6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李惠;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jié)目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王銳;中國文化產業(yè)競爭力模型與戰(zhàn)略考量[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王璐;解讀中國電視場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娛樂[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王海娜;法蘭克福學派與費斯克大眾文化理論之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揚;;論互聯(lián)網的普及與中國動漫產業(yè)的發(fā)展[J];懷化學院學報;2008年07期
2 熊澤林;液晶新媒體的廣告運動[J];傳媒;2003年11期
3 陳琪楠;;淺析新媒體的競爭優(yōu)勢和劣勢[J];大市場.廣告導報;2003年07期
4 ;創(chuàng)出新天地[J];電視字幕(特技與動畫);2006年05期
5 沈向軍;;關于信息化時代新媒體的思考[J];視聽界(廣播電視技術);2006年01期
6 曾會明;;世界杯:新媒體的催化劑[J];廣播電視信息;2006年07期
7 熊澄宇;;整合傳媒:新媒體進行時[J];國際新聞界;2006年07期
8 劉為民;;劉為民:傳統(tǒng)報業(yè)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J];中國傳媒科技;2006年08期
9 熊澄宇;;新媒體與移動通訊[J];廣告大觀(媒介版);2006年05期
10 徐萍;;悠視網視頻新媒體成長之路[J];中國傳媒科技;2006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石峰;楊春霞;;網絡新媒體與都市文化[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趙文君;;新媒體發(fā)展與傳統(tǒng)媒體變遷趨勢研究[A];快門,,為構建和諧社會奏響——第十一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閔友鋼;蔣慧鈞;;抓住“技”遇 融合共存——面對異軍突起的新媒體節(jié)目開發(fā)的思考[A];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lián)合會五屆一次理事會暨學術年會論文集(下篇)[C];2009年
4 曹三省;王群;許志強;;三網融合背景下的新媒體服務及其趨勢分析[A];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lián)合會五屆二次理事會暨學術年會論文集(上篇)[C];2010年
5 于春生;;市民新聞與公民媒介素養(yǎng)[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周笑;;新媒體:重塑媒介產業(yè)結構的力量[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7 宋磊;;基于手機媒體特征的手機動畫新觀念[A];首屆中國傳媒經濟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7年
8 張志遠;韓志國;;淺議以用戶為中心的創(chuàng)新[A];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lián)合會五屆一次理事會暨學術年會論文集(上篇)[C];2009年
9 趙曉勇;;“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網絡時代,呼喚突發(fā)事件報道步入轉型期[A];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33分會場新媒體與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霍靜;;傳統(tǒng)報業(yè)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數(shù)字化報業(yè)已然到來[A];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33分會場新媒體與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錢德拉;新媒體與商業(yè)倫理[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劉洋 黃娜;招標無憂 央視“籠絡”新媒體[N];財經時報;2006年
3 鄭偉 (作者系北大方正電子副總裁);全民閱讀終端將無所不在[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4 袁雪;“中國轉播商要作出更大貢獻”[N];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
5 馬曉芳;央視詳解轉播方案 新媒體轉播奧運北京“亮劍”[N];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
6 盛偉;重構媒體帝國版圖[N];第一財經日報;2005年
7 李亞馨;拓展新媒體領域 新華財經媒體千萬美元購SP公司[N];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仇方迎 趙鳳華;新媒體藝術學科建設的三大焦點[N];科技日報;2007年
9 本報見習記者 張瑩;“數(shù)字新媒體”孕育和諧融合[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風投力捧 戶外新媒體競跑激烈[N];中國經濟時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三煉;傳播生態(tài)學視閾中的中國動漫產業(yè)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2 王虎;中國手機電視發(fā)展若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韓巍;新媒體背景下的政治整合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高紅波;農村受眾的使用、需求與IPTV發(fā)展[D];上海大學;2011年
5 湯莉萍;視聽媒體新變革[D];四川大學;2007年
6 夏源;新媒體政府規(guī)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7 范帆;奧運會媒體服務的歷史演變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9年
8 何威;網眾與網眾傳播[D];清華大學;2009年
9 楊娟;中國媒介生產融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倪萬;數(shù)字化藝術傳播形態(tài)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青;受眾本位理念下的城市交通移動電視媒體經營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2 丁志雯;新媒體時代有線電視媒體的發(fā)展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2年
3 呂s
本文編號:24813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ongmansheji/248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