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民俗文化中的動漫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元素
[Abstract]:Animation is a special artistic form, and its success is reflected in the huge commercial value brought by culture. Animation must not follow the current, only has its own unique national elements and cultural symbols, to achieve its unique artistic vitalit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imation, must take the folk custom 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stone, can exude the strange fragranc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elements extracted from the folk culture of Zhuang as the creative industry of animation culture,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Zhuang folk culture, and to integ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astes of the times to create a unique animation brand in Guangxi.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
【基金】: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科學研究工程”2011年度一般項目《壯族民俗文化在動漫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中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編號:YB2011018)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C95-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海立;;淺論廣西民族元素的藝術價值[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7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陶思炎;都市民俗學體系與都市民俗資源保護[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霍彥儒;西府民俗文化資源的價值與開發(fā)利用[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3 孫發(fā)成;;略論門神信仰[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李鵬;;鑄造犧牲的民俗解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邵明翔,余志祥,熊偉;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的主題研究[J];重慶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6 韋經(jīng)桃;;老撾佬泰族群與我國壯族“厄”(“額”)神話比較(二)[J];東南亞縱橫;2007年01期
7 陶思炎;;論民俗藝術學的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8 范螢螢;;略談迷信與俗信[J];大眾文藝;2011年05期
9 梁建峰;淺析民俗旅游資源的分類與區(qū)域比較 以湖南城步苗族與廣西融水苗族民俗旅游資源分析比較為例[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10 張海燕;;洛帶水龍節(jié)——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成功嫁接[J];消費導刊;2008年1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黃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學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志芬;云南壯族坡芽歌書符號意義解讀[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3 呂屏;傳統(tǒng)民藝的文化再生產[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劉昂;山東省民間藝術產業(yè)開發(fā)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5 劉祥學;壯族地區(qū)人地關系過程中的環(huán)境適應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志學;壯語語詞視野中的農耕文化觀念[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韋凡州;越南人信仰中的中越共同神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臧曉曦;民族文化的再生與認同—作為文化符號的銅鼓[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曾子睿;社會轉型期的村落民間信仰傳承——以溫州睦州W煷宄戮腹瞇叛鑫靄竅D];溫州大學;2010年
5 羅紅流;民俗視野中的上林壯族師公戲[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韋惠文;麼文化視野下的壯族民間生育禮俗[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馬可靠;侗族風雨橋建筑藝術[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8 馮俏麗;中國壯族與泰國泰族招魂習俗文化對比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9 董寶玉;廟會文化與社會的調適性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1年
10 傅媛馨;陜西吉祥圖形區(qū)域性比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崇岳;;關于民族和民俗文化調查保護利用的實踐與認識[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6年01期
2 蔣姍姍;;近代東南亞華僑華人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繼承[J];天府新論;2006年S1期
3 竇存芳;;民族地區(qū)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之探討——加快發(fā)展和壯大民族地區(qū)民俗文化力量[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4 ;土族風情園里的年輕人[J];中國土族;2005年02期
5 邢海燕;馬自祥;;儺文化土族形態(tài)探微[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6 佘小云;吳通清;;論苗族民俗文化的嬗變——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大高坪山區(qū)為例[J];民族論壇;2008年11期
7 陳臻;康劉飛;;蔣行遠和他的“朝霞工程”[J];當代貴州;2009年10期
8 黃龍光;;論民俗文化與民族凝聚力[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9 于春梅;達斡爾族民俗文化的特征與發(fā)展[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2年04期
10 金少萍;;云龍山地白族宗教文化探析——與鹽井相關的宗教民俗文化[J];宗教學研究;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王天銳;;淺議貴州民族文化[A];布依學研究(之七)——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2 陳榮貴;;試析貴陽地區(qū)布依族民間文化發(fā)展[A];布依學研究(之八)——貴州省布依學會布依文化與旅游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后記[A];布依學研究(之二)——貴州省布依學會首屆年會暨第二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0年
4 魏紅英;;粵東地方政府與潮汕文化資源開發(fā)和產業(yè)化[A];公共管理與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安定區(qū)委宣傳部 曹應森;關于安定民俗文化傳承發(fā)展的幾點思考[N];定西日報;2008年
2 吳鋒;加大公共服務投入 社會事業(yè)全面進步[N];隴東報;2008年
3 記者 古春婷;初選6個社區(qū)創(chuàng)品牌[N];珠海特區(qū)報;2006年
4 丘樹宏;博愛精神與和諧文化的成功實踐[N];中山日報;2007年
5 記者 俞其軍 呂旭東 通訊員 馬鵬軍 封立軍;石璜:花木之鄉(xiāng)盛開廉政文化之花[N];紹興日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李六旺;“高價葬禮”成為農民新負擔[N];上饒日報;2006年
7 陳彥 陳恒才;慈善萬人行 和諧滿中山[N];中山日報;2007年
8 劉超超邋張勇;玉屏政府網(wǎng)站搭建“親民平臺”[N];銅仁日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雷茂盛;重慶石柱 土家“妹娃”走出大山顯風采[N];中國改革報;2007年
10 金葉;政府的雙重責任[N];中國改革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元元;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動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鐘珂;民國以來京族海洋漁撈習俗變遷及其文化蘊涵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艷;白馬藏族社會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曾智娟;傳統(tǒng)民俗對構建地方和諧民族關系的功能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3658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ongmansheji/2365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