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文化語境中的新世紀文學創(chuàng)作
本文選題:視覺文化 切入點:新世紀文學 出處:《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消費社會的到來以及技術革命的興盛給視覺文化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必要條件。新世紀文學創(chuàng)作深受視覺文化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80后"作家的電影化、動漫化敘事以及文學文本的空間化傾向。視覺文化豐富了文學文本的創(chuàng)作技巧、表現(xiàn)手法,也造成了文本原創(chuàng)性和想象力匱缺、物質(zhì)符號凸顯、感官享樂蔓延的現(xiàn)象。
[Abstract]:The arrival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have provide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of visual culture.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visual culture,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cinematography of post-80s writers. Visual culture enriches the creative skills and expressive techniques of literary texts, and results in the lack of originality and imagination, the prominent of material symbols and the spread of sensual enjoyment.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學史視野中的中國當代文學期刊研究”(10BZW098)
【分類號】:I206.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光福;聊齋鬼狐源[J];蒲松齡研究;2005年02期
2 李茂葉;;借題與發(fā)揮——談08版電影《畫皮》的改編[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3 張旭;探析杰姆遜后現(xiàn)代美學理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6期
4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5 袁文彬;;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6 李明;;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與大眾文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黃穎;;文學形態(tài)與媒介變革——對網(wǎng)絡文學的檢視與評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張勁松;;擬真時代:鮑德里亞媒介理論的后現(xiàn)代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9 程金福;論廣告藝術的形成及其藝術特征[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10 錢雯;;歷史與人:魯迅小說的兩個關鍵詞[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劍暉;;散文觀念的突破與當代散文的前途[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嚴支勝;;圖像時代寫生意義再認識[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2011年)[C];2012年
3 李倍雷;徐立偉;;大眾傳媒背景下的審美教育研究[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丁寧;;全球化語境與中國古典美術芻議[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背景下藝術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藝術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王子舟;;論圖書館學的相關學科[A];第四次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呂尚彬;;后現(xiàn)代廣告:人本觀廣告的新形態(tài)[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7 曹書樂;;新聞集團進入中國媒介市場行為研究[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8 李明偉;;“傳播技術決定論”辨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9 鄭志勇;;網(wǎng)絡社會群體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10 陳靜;;關于時尚的倫理思考[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夏桂平;基于現(xiàn)代性理念的嶺南建筑適應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賽力克布力;論新時期哈薩克小說創(chuàng)作[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5 蔡勇慶;生態(tài)神學視野下的?思{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波;“第三代”詩歌論[D];南開大學;2010年
7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業(yè)的形態(tài)呈現(xiàn)與成因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8 黃廬進;轉(zhuǎn)型時期中國中產(chǎn)階層消費行為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9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D];云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聞婧;古代青銅器紋飾與傳統(tǒng)建筑彩畫紋飾的語義探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連青;后現(xiàn)代廣告設計語言的風格及其操縱性[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李巖;跋涉在路上—女性視域下的李少紅影視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宋明珠;米蘭·昆德拉小說敘事形態(tài)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李惠;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jié)目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李湘;論虹影小說的河流意象[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王傳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10 桂曉;舒克申小說創(chuàng)作與其電影創(chuàng)作的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本刊啟事[J];西部;2008年22期
2 賀紹俊;理論動態(tài)[J];南方文壇;2005年05期
3 程光煒;;“新世紀文學”與當代文學史[J];文藝爭鳴;2005年06期
4 於可訓;;從“新時期文學”到“新世紀文學”[J];文藝爭鳴;2007年02期
5 王干;;文學的界面在延伸——論新世紀文學兼駁文學邊緣論[J];文藝爭鳴;2007年08期
6 王光東;;新世紀文學的幾個問題[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7 王學謙;《狼圖騰》與新世紀文學的生命敘事[J];文藝爭鳴;2005年02期
8 梁艷;;“歸來”與“走出”——試論中國“新世紀文學”與世界[J];文藝爭鳴;2010年07期
9 徐楊;王確;;生活、身體以及文學消費——“新世紀文學”的婚戀敘事[J];文藝爭鳴;2010年19期
10 陳曉明;饒翔;許維賢;張清芳;鄭鵬;;2006年文學關鍵詞[J];當代文壇;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雷達;任東華;;新世紀文學初論——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走向[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5.4)[C];2005年
2 張未民;;新世紀文學的發(fā)展特征[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4)[C];2006年
3 雷達;;論“新世紀文學”——我為什么主張“新世紀文學”的提法[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2)[C];2007年
4 張東梅;;現(xiàn)狀·反思·展望——“新世紀文學五年與文學新世紀”學術研討會綜述[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5.4)[C];2005年
5 譚光輝;;新世紀文學家的失約與失信[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1)[C];2007年
6 於可訓;;新世紀文學研究斷想[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6)[C];2010年
7 張偉棟;廖述務;;新時期與新世紀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年會綜述[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6)[C];2010年
8 楊晶;;新世紀文學: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新世紀文學十年”學術研討會紀要[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6)[C];2010年
9 譚光輝;唐小林;白浩;;當代文學的新發(fā)展:從新時期文學到新世紀文學——“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綜述[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6)[C];2006年
10 白燁;;閉幕詞[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6)[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黨圣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視覺文化與文論轉(zhuǎn)型及其問題呈現(xiàn)[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張書彬 王道杰;城市文化與視覺生產(chǎn)[N];美術報;2008年
3 孟建;走進視覺文化時代[N];人民政協(xié)報;2008年
4 曹暉;警惕視覺文化對美育的負面影響[N];光明日報;2009年
5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許江;視覺文化變革呼吁教學的深刻轉(zhuǎn)型[N];中國教育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虞珊珊 本報通訊員 賴富強 本報實習生 韋鳳香;提升視覺文化 迎接國際賓客[N];廣西日報;2004年
7 孟 建;視覺文化及其涵義[N];中國攝影報;2005年
8 海錦;圖像·觀看·文化[N];中華讀書報;2004年
9 董文婷;視覺文化傳播中若干問題的思考[N];甘肅日報;2006年
10 方曉楓;耳朵里的大樹[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偉斌;后現(xiàn)代視覺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丁莉麗;共謀與斗爭:“視覺文化”時代的影視風景[D];浙江大學;2004年
3 胡俊;早期現(xiàn)代歐洲“中國風”視覺文化[D];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4 徐巍;視覺文化語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說創(chuàng)作[D];復旦大學;2004年
5 高燕;視覺隱喻與空間轉(zhuǎn)向[D];復旦大學;2005年
6 張斌寧;從視淫到奇觀——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階段性影像特征的視覺文化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
7 郭紅梅;二十世紀早期西方視覺文化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8 劉水平;大眾文化:意義的生成與理論的張力[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鄉(xiāng)[D];上海大學;2011年
10 沈康;從觀念到實踐—西方近現(xiàn)代建筑的視覺文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蓉;信息技術支撐下基礎學力“讀寫算”的意義延伸[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遲強;廣告文本的視覺文化研究[D];遼寧大學;2007年
3 詹道勇;“看”與“炫”的快舞[D];安徽大學;2010年
4 黃U_凱;穿越圖像的力量[D];河南大學;2010年
5 丁升華;詹姆遜的文化轉(zhuǎn)向理論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曹月娟;視覺文化的商業(yè)化與其自身發(fā)展的相互關系[D];新疆大學;2007年
7 于秀;當代視覺文化傳播的負效應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8 徐揚;論視覺素養(yǎng)與高師美術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孫晶;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與當代視覺文化的碰撞和融合[D];北京印刷學院;2006年
10 楊雪;視覺文化與中西方人文時尚雜志的視覺場構(gòu)建[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394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ongmansheji/1639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