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瀕危植物大花黃牡丹內生真菌及其根際土壤真菌的群落多樣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02 22:26
以西藏特有瀕危藏藥材大花黃牡丹為材料,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大花黃牡丹不同組織內生真菌及根際土壤真菌的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進行測序和分析。結果表明:所有樣品中共獲得真菌OTUs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796個,其中,根部228個,莖部55個,葉部70個,花部110個,果實69個,上、中、下根際土壤分別為421、319和258個,隸屬8門13綱27目50科67屬。大花黃牡丹不同植物組織中共有5個OTUs,不同深度根際土壤共有135個OTUs。Biomarker分析表明在植物組織中的標志類群是Mycosphaerellaceae和Cladosporiaceae,土壤中的標志性類群是Nectriaceae。不同大花黃牡丹組織內生真菌群落豐富度和多樣性不同,其根部內生真菌物種最豐富。不同深度根際土壤中真菌具有相似的豐富度與多樣性,根部和根際土壤中真菌群落組成相似。植物組織及根際土壤中的標志類群可能具有藥用功能,為大花黃牡丹內生真菌和根際真菌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文章來源】:生物學雜志. 2020,37(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稀釋曲線及OTUs韋恩圖分析
對獲得的大花黃牡丹不同組織內生真菌及根際土壤真菌的796個OTUs進行注釋分類,結果表明不同植物組織中76 239個序列隸屬于6門13綱(圖2)。子囊菌門(Ascomycota)、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是優(yōu)勢菌門,相對豐度分別為63.80%~85.30%和10.40%~36.20%。果實、花、葉中僅有2個門,即子囊菌門(Ascomycota)和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莖中有3個門,分別為子囊菌門(Ascomycota,72.20%)、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27.00%)和被孢霉門(Mortierellomycota,0.70%);根中有6個門,其中3個門的相對豐度≥1%,分別為子囊菌門(Ascomycota,84.50%)、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10.40%)和被孢霉門(Mortierellomycota,2.40%)[圖2(a)]。在綱水平上隸屬13綱,其相對豐度≥1%,有10個綱。根部分布的綱最多,隸屬9綱,其次是莖和葉,隸屬7綱;花和果實最少,隸屬6綱。圓盤菌綱(Orbiliomycetes)、盤菌綱(Pezizomycetes)和Rozellomycotina是根部特有綱,而傘菌綱(Agaricomycetes)是果實、花、莖和葉特有綱[圖2(b)]。不同深度根際土壤真菌中44 927個序列隸屬于7門11綱。子囊菌門(Ascomycota)、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是優(yōu)勢菌門,相對豐度分別為38.38%~55.70%和22.3%~38.77%;其次是被孢霉門(Mortierellomycota),相對豐度分別為14.24%~19.76%。在綱水平上隸屬13綱,其相對豐度≥1%有6綱,分別為Agaricomycetes、Dothideomycetes、Leotiomycetes、Mortierellomycetes、Sordariomycetes 和Tremellomycetes;乇P菌綱(Orbiliomycetes)是上層土壤特有綱,其相對豐度為0.01%。
為了分析大花黃牡丹不同樣品間真菌多樣性差異,本研究通過Beta多樣性的PCoA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和 CLC(complete linkage clustering)的分析來闡明不同樣品間多樣性差異。如圖5(a)所示,所有樣品被聚類為兩個類群(類群1和2),類群1包括莖、葉、花和果實,類群2包括所有不同深度根際土壤樣品和根,結果表明不同樣品間差異較大,PC1值為32.26%,PC2值為18.66%。CLC分析結果與PCoA分析結果[圖5(b)]相似,所有樣品聚類成兩個類群,類群1(Group 1)包括果實、花、莖和葉,類群2(Group 2)包括不同深度根際土壤樣品和根。圖5 真菌的群落組成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花黃牡丹葉斑病病原鑒定及防治藥劑篩選[J]. 張格杰,何建清. 北方園藝. 2014(18)
[2]瀕危植物大花黃牡丹光合特性及日進程研究[J]. 權紅,蘭小中. 種子. 2013(05)
[3]大花黃牡丹花粉育性研究[J]. 王士泉,李慧敏,王臘,劉強,張華. 廣東農業(yè)科學. 2012(23)
[4]大花黃牡丹遺傳多樣性的SRAP分析[J]. 唐琴,曾秀麗,廖明安,潘光堂,扎西,龔君華,次仁卓嘎. 林業(yè)科學. 2012(01)
[5]大花黃牡丹內生菌的分離鑒定及其抗菌活性菌株的篩選[J]. 何建清,張格杰,陳芝蘭,岳海梅. 西北植物學報. 2011(12)
[6]瀕危植物大花黃牡丹與生境地群落特征的關系[J]. 蘇建榮,劉萬德,郎學東,張煒銀,羅建,汪書麗. 林業(yè)科學研究. 2010(04)
[7]瀕危植物大花黃牡丹的野生資源現(xiàn)狀與栽培研究[J]. 周生軍,鮑隆友. 中國林副特產. 2009(02)
[8]牡丹和芍藥雄蕊筒狀花瓣的形態(tài)解剖特征及形成[J]. 陳學林,陸毛珍,崔治家,廉永善. 園藝學報. 2007(05)
[9]瀕危植物大花黃牡丹種群結構與分布格局[J]. 楊小林,羅健,鮑隆友. 西南林學院學報. 2006(06)
[10]大花黃牡丹分類學地位的研究[J]. 李嘉玨,陳德忠,于玲,何麗霞,陳學林. 植物研究. 1998(02)
碩士論文
[1]西藏大花黃牡丹根皮揮發(fā)油的提取、成分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D]. 蔣麗麗.黑龍江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472487
【文章來源】:生物學雜志. 2020,37(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稀釋曲線及OTUs韋恩圖分析
對獲得的大花黃牡丹不同組織內生真菌及根際土壤真菌的796個OTUs進行注釋分類,結果表明不同植物組織中76 239個序列隸屬于6門13綱(圖2)。子囊菌門(Ascomycota)、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是優(yōu)勢菌門,相對豐度分別為63.80%~85.30%和10.40%~36.20%。果實、花、葉中僅有2個門,即子囊菌門(Ascomycota)和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莖中有3個門,分別為子囊菌門(Ascomycota,72.20%)、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27.00%)和被孢霉門(Mortierellomycota,0.70%);根中有6個門,其中3個門的相對豐度≥1%,分別為子囊菌門(Ascomycota,84.50%)、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10.40%)和被孢霉門(Mortierellomycota,2.40%)[圖2(a)]。在綱水平上隸屬13綱,其相對豐度≥1%,有10個綱。根部分布的綱最多,隸屬9綱,其次是莖和葉,隸屬7綱;花和果實最少,隸屬6綱。圓盤菌綱(Orbiliomycetes)、盤菌綱(Pezizomycetes)和Rozellomycotina是根部特有綱,而傘菌綱(Agaricomycetes)是果實、花、莖和葉特有綱[圖2(b)]。不同深度根際土壤真菌中44 927個序列隸屬于7門11綱。子囊菌門(Ascomycota)、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是優(yōu)勢菌門,相對豐度分別為38.38%~55.70%和22.3%~38.77%;其次是被孢霉門(Mortierellomycota),相對豐度分別為14.24%~19.76%。在綱水平上隸屬13綱,其相對豐度≥1%有6綱,分別為Agaricomycetes、Dothideomycetes、Leotiomycetes、Mortierellomycetes、Sordariomycetes 和Tremellomycetes;乇P菌綱(Orbiliomycetes)是上層土壤特有綱,其相對豐度為0.01%。
為了分析大花黃牡丹不同樣品間真菌多樣性差異,本研究通過Beta多樣性的PCoA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和 CLC(complete linkage clustering)的分析來闡明不同樣品間多樣性差異。如圖5(a)所示,所有樣品被聚類為兩個類群(類群1和2),類群1包括莖、葉、花和果實,類群2包括所有不同深度根際土壤樣品和根,結果表明不同樣品間差異較大,PC1值為32.26%,PC2值為18.66%。CLC分析結果與PCoA分析結果[圖5(b)]相似,所有樣品聚類成兩個類群,類群1(Group 1)包括果實、花、莖和葉,類群2(Group 2)包括不同深度根際土壤樣品和根。圖5 真菌的群落組成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花黃牡丹葉斑病病原鑒定及防治藥劑篩選[J]. 張格杰,何建清. 北方園藝. 2014(18)
[2]瀕危植物大花黃牡丹光合特性及日進程研究[J]. 權紅,蘭小中. 種子. 2013(05)
[3]大花黃牡丹花粉育性研究[J]. 王士泉,李慧敏,王臘,劉強,張華. 廣東農業(yè)科學. 2012(23)
[4]大花黃牡丹遺傳多樣性的SRAP分析[J]. 唐琴,曾秀麗,廖明安,潘光堂,扎西,龔君華,次仁卓嘎. 林業(yè)科學. 2012(01)
[5]大花黃牡丹內生菌的分離鑒定及其抗菌活性菌株的篩選[J]. 何建清,張格杰,陳芝蘭,岳海梅. 西北植物學報. 2011(12)
[6]瀕危植物大花黃牡丹與生境地群落特征的關系[J]. 蘇建榮,劉萬德,郎學東,張煒銀,羅建,汪書麗. 林業(yè)科學研究. 2010(04)
[7]瀕危植物大花黃牡丹的野生資源現(xiàn)狀與栽培研究[J]. 周生軍,鮑隆友. 中國林副特產. 2009(02)
[8]牡丹和芍藥雄蕊筒狀花瓣的形態(tài)解剖特征及形成[J]. 陳學林,陸毛珍,崔治家,廉永善. 園藝學報. 2007(05)
[9]瀕危植物大花黃牡丹種群結構與分布格局[J]. 楊小林,羅健,鮑隆友. 西南林學院學報. 2006(06)
[10]大花黃牡丹分類學地位的研究[J]. 李嘉玨,陳德忠,于玲,何麗霞,陳學林. 植物研究. 1998(02)
碩士論文
[1]西藏大花黃牡丹根皮揮發(fā)油的提取、成分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D]. 蔣麗麗.黑龍江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4724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xszy/34724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