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肥與有機肥配施對蘭州百合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9-05 19:01
蘭州百合是甘肅著名特產,在適種區(qū)農民脫貧致富中起著重要作用。為了使蘭州百合產量和經濟效益最大化,本研究采用裂區(qū)試驗設計,探討了不同鉀肥和有機肥施肥水平對蘭州百合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結果表明:鉀肥及有機肥合理配施可極大提高蘭州百合的產量并增加經濟效益;在9個處理組合中,以鉀肥240kg/hm2、有機肥12000kg/hm2的處理中百合產量最高,達到8082.52kg/hm2,經濟效益為7.55萬元/hm2,但與鉀肥150 kg/hm2、有機肥12 000 kg/hm2的處理組合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從降低化肥使用量的趨勢來說,本研究推薦后者作為蘭州百合最佳施肥量。
【文章來源】:農業(yè)科技與信息. 2020,(21)
【文章頁數】:3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2 試驗地概況
1.3 試驗設計及方法
1.4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有機肥和鉀肥配施對蘭州百合的產量效應
2.2 鉀肥和有機肥配施對蘭州百合經濟效益的影響
3 討論與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有機肥替代對土壤理化性狀及產量的綜合評價[J]. 楊忠贊,遲鳳琴,匡恩俊,張久明,宿慶瑞,張一雯,劉亦丹. 華北農學報. 2019(S1)
[2]有機肥和無機肥對馬鈴薯養(yǎng)分吸收及產量的影響[J]. 任珂,張曉莉,李秀禹,于曉剛,劉秩汝,王貴平,安光日,姜波. 中國馬鈴薯. 2019(06)
[3]蘭州百合生產現狀與效益分析[J]. 趙銀彥,謝忠奎,胡秉安,張如軍. 中國蔬菜. 2018(02)
[4]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對長期連作棉田產量、土壤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的影響[J]. 陶磊,褚貴新,劉濤,唐誠,李俊華,梁永超. 生態(tài)學報. 2014(21)
[5]鉀肥施用量對蘭州百合生長、養(yǎng)分吸收及品質的影響[J]. 林玉紅. 草業(yè)學報. 2012(01)
[6]化肥減量配施有機肥對蔬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王冰清,尹能文,鄭棉海,黃運強,羅瑛琳,陳舜明,蔡昆爭,王建武. 中國農學通報. 2012(01)
[7]氮素對蘭州百合產量、養(yǎng)分累積和品質的影響[J]. 林玉紅,羅俊杰. 草業(yè)學報. 2011(05)
[8]根外施肥對蘭州百合植株生長和鱗莖產量的影響[J]. 黃鵬,薛世海,陳敏,安澤山. 中國農學通報. 2011(10)
[9]施肥對蘭州百合植株生長及鱗莖產量的影響[J]. 黃鵬.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07(04)
[10]施鉀對不同栽培模式蘭州百合植株生長及鱗莖產量的影響[J]. 黃鵬. 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7(01)
本文編號:3385906
【文章來源】:農業(yè)科技與信息. 2020,(21)
【文章頁數】:3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2 試驗地概況
1.3 試驗設計及方法
1.4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有機肥和鉀肥配施對蘭州百合的產量效應
2.2 鉀肥和有機肥配施對蘭州百合經濟效益的影響
3 討論與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有機肥替代對土壤理化性狀及產量的綜合評價[J]. 楊忠贊,遲鳳琴,匡恩俊,張久明,宿慶瑞,張一雯,劉亦丹. 華北農學報. 2019(S1)
[2]有機肥和無機肥對馬鈴薯養(yǎng)分吸收及產量的影響[J]. 任珂,張曉莉,李秀禹,于曉剛,劉秩汝,王貴平,安光日,姜波. 中國馬鈴薯. 2019(06)
[3]蘭州百合生產現狀與效益分析[J]. 趙銀彥,謝忠奎,胡秉安,張如軍. 中國蔬菜. 2018(02)
[4]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對長期連作棉田產量、土壤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的影響[J]. 陶磊,褚貴新,劉濤,唐誠,李俊華,梁永超. 生態(tài)學報. 2014(21)
[5]鉀肥施用量對蘭州百合生長、養(yǎng)分吸收及品質的影響[J]. 林玉紅. 草業(yè)學報. 2012(01)
[6]化肥減量配施有機肥對蔬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王冰清,尹能文,鄭棉海,黃運強,羅瑛琳,陳舜明,蔡昆爭,王建武. 中國農學通報. 2012(01)
[7]氮素對蘭州百合產量、養(yǎng)分累積和品質的影響[J]. 林玉紅,羅俊杰. 草業(yè)學報. 2011(05)
[8]根外施肥對蘭州百合植株生長和鱗莖產量的影響[J]. 黃鵬,薛世海,陳敏,安澤山. 中國農學通報. 2011(10)
[9]施肥對蘭州百合植株生長及鱗莖產量的影響[J]. 黃鵬.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07(04)
[10]施鉀對不同栽培模式蘭州百合植株生長及鱗莖產量的影響[J]. 黃鵬. 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7(01)
本文編號:33859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xszy/338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