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看客與國人的劣根性
本文關(guān)鍵詞:魯迅筆下的看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魯迅筆下的看客與國人的劣根性
發(fā)布日期: 2012-05-03 發(fā)布:
2011年第7期目錄 本期共收錄文章20篇
摘 要:在魯迅小說塑造的眾多人物中,“看客”是一個著墨較多的群體。通過魯迅的鞭撻和揭露,“看客”身上的愚昧落后、麻木軟弱、冷血自私的劣根性一一展現(xiàn)在國人面前。但歷史滄桑巨變,卻沒有改變國人的劣根性,那些來自于骨子里的冷漠、殘酷、混沌、麻木無聊……,魯迅先生75年前塑造的“看客”典型在現(xiàn)實社會仍然大量存在。論文旨在分析這些劣根性產(chǎn)生的原因,時時處處用魯迅這面民族的鏡子照映我們的靈魂, 消除“看客”的流毒,徹底地摒棄民族的劣根性,提高我們的民族整體素質(zhì)。
中國論文網(wǎng)
關(guān)鍵詞:魯迅 看客 劣根性
魯迅文章素以犀利深刻見長,在他小說中的塑造的眾多人物中,“看客”是一個著墨較多的群體。早在仙臺求學時,課間放影“幾片時事的片子……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作間諜,被日本人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1)正是這些無知麻木的看客使先生毅然棄醫(yī)從文,去療救國民的靈魂。魯迅對國人愚昧落后、麻木軟弱、冷血自私的劣根性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和揭露,寄寓了“提出病苦,引起療救者注意”的希冀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這些劣根性的形成既有深刻的歷史原因,也有復雜的現(xiàn)實背景,甚至延續(xù)至今。
一、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失敗和自卑
魯迅筆下被“看客”圍觀者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庸眾”中的一員,也就是普通人之中的不幸者。如祥林嫂、孔乙己、阿Q、單四嫂于等。他們周圍的“看客”大多是和他們一樣的普通人。
如《祝福》里,祥林嫂不厭其煩地和大家哭訴阿毛被狼吃的故事時,“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的話,便特意來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走了”。再如《孔乙己》里“哄笑”之聲迭起,“看客們”明知故問,竭力挖苦,竭盡嘲弄之能事,從孔乙己的尷尬中博取一時之樂。還有《阿Q正傳》里,阿Q臨刑前游街示眾,周圍是“張著嘴的看客”、“螞蟻似的人”,而那些喝彩的人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并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這樣的一個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這些“看客”們對別人的不幸和痛苦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和快樂。通過鑒賞別人的痛苦,來使自身的痛苦得到一種宣泄,轉(zhuǎn)移,以至于遺忘,甚至達到一種自我的“滿足”�,F(xiàn)在社會上,這種事,這些人也還大量存在。沈陽一名女子跳樓,千人圍觀,有人怕累著了,專門買了馬扎,有人恐怕錯過跳樓的片段,寧愿餓著,但是沒有人想到報警,沒有人想到制止。
經(jīng)過幾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長期的“愚民”政策使普通民眾文化知識極端匱乏、“孔孟之道”、科舉制度、封建迷信等毒害著人民。普通民眾的精神生活極端無聊、壓抑,有一種深沉的失敗感和自卑感,人性扭曲變形。因此,對同類的不幸產(chǎn)生的是一種極高的興趣和敏感,別人的不幸痛苦成為他們產(chǎn)生快樂的根源,理應引起的同情等正常反應,卻扭曲為了一種殘忍的快樂,體現(xiàn)出了人性的極端的麻木。這是這一類“看客”群體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
二、漠視為民請命者犧牲的自私和冷漠
另一類被“看客”圍觀者主要是具有獻身精神的改革者和先驅(qū),如夏瑜、狂人、瘋子、大禹、宴之敖、墨子等。
如《藥》里,夏瑜懷著“這大清是我們大家的”信念,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卻急急忙忙地趕著去“看”他被殺,他們是那么的自私冷漠,甚至愚昧得把革命者的鮮血當成治病的良藥,還有那么多“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視殺人為看戲,“頸項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押住了,向上提著”、“酒醉似的喝采”,茶館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為閑聊的談資。在《理水》里,夏禹作為“理水”的勝利者回歸京城時,在“百姓的檐前,路旁的樹下,大家都在談他的故事;最多的是他怎樣夜里化為灰熊,用嘴和爪子,一拱一拱疏通了九河,以及怎樣請了天兵天將,捉住興風作浪的妖怪無支祁,鎮(zhèn)在龜山的腳下”。在這里,夏禹治水的奮斗歷程成為供人鑒賞的傳奇故事,而夏禹本人也被“俳優(yōu)化”,以高明的(或拙劣的)“表演”供人觀賞。(2)。
正如魯迅所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并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群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闭怯捎谶@一類型“看客”的存在,使一切犧牲都化為演戲,化為殘忍的娛樂的材料,失去了其應有的崇高和偉大,先驅(qū)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流血犧牲全都成了毫無意義的表演。雖然這些人茍活于塵世,但不過是一群沒有靈魂的軀殼,是一群自私冷漠的行尸走肉。
政治上幾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異族的數(shù)百年的入侵壓迫、近現(xiàn)代的軍閥混戰(zhàn)、連年戰(zhàn)亂……,使廣大人民產(chǎn)生了這種對政治的漠視,不參予、不干涉、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甚至引以為樂。從這個方面來講,就逐漸形成為漠于國事、漠于政治的“看客”群體,于是多么崇高、多么偉大的奮斗犧牲在這群“看客”眼中都化為一場“戲劇”,失去其意義;多么崇高、偉大的犧牲者在這群“看客”眼中不過是酒后的談資和無聊的笑料而已。
三、無戲可看的看客的無聊和愚昧
“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薄皩τ谶@樣的群眾沒有辦法,只好使他們無戲可看倒是療救,正無需乎震撼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zhàn)斗�!币痪哦晔�,魯迅在題為《娜拉走后怎樣》的演講中提出了上述的見解和主張。它使魯迅對待國民看客性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一次重大的轉(zhuǎn)變:由前期熱烈深沉的“哀其不幸,怒其不角”,轉(zhuǎn)向后期的批判撻伐。他開始描寫一些無戲可看的看客。別林斯基說過:“群眾只懂得外部的喜劇性;他們不懂得有一個喜劇性和悲劇性交叉之點,所喚起的不是輕松的、歡快的。而是痛苦的、辛酸的笑聲�!保�3)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看客就是這一類群眾,這正是他們不覺醒的外在形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
“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第一篇�!濒斞高@樣詮釋了《復仇》的創(chuàng)作動機。《復仇》體現(xiàn)了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中提出的“使他們無戲可看倒是療救”的主張�!稄统稹访枥L了一男一女對立于廣漠的曠野中,手握利刃、裸著全身,他們似乎要擁抱,或若將要殺戮。路人蜂涌而來,伸長脖子等著鑒賞這擁抱或殺戮、直到干枯死去。無聊的“看客”們也在無聊中老死了。
《示眾》也是一篇旨在批判無聊看客的小說。《示眾》,沒有情節(jié)故事,沒有人物性格,沒有景物描寫、沒有主觀抒情的議論,只有一個動作“看”,一個場面:“看與被看”。小說的構(gòu)思很巧妙,借“示眾”的事件,來將看客的行為和靈魂拿過來示眾。與以往的小說不同,魯迅在這一篇小說里,沒有著力塑造典型人物,而是描繪了一個群體。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工人學生,老板伙計,他們鑒賞犯人示眾,鑒賞車夫跌跤,鑒賞狗肚子起伏。短短的三千字,塑造了十八個看客形象�?纯完嚾萑绱酥�,舉動如此無聊,靈魂如此麻木�!妒颈姟妨髀冻隽俗髡弋惓I畛恋膽n患、憤激和嘲諷。以前流行過一個笑話,就是一個人流鼻血了,抬頭望天,結(jié)果大家都跟著往天上看,一會就聚集了一大群人。后來流鼻血這人走了,而那一大群人還在那仰望著。
這些蜂擁而來的人們,不知道要看什么,不知道將看到什么,只是為看而看,因無聊而看,因麻木而看,正是精神的空虛、信仰的缺失導致了這些“看客”精神上的無意識、麻木,行為上的扭曲。
時光瞬間流失,先生離開這個世界已經(jīng)75年了。75年的滄桑巨變,卻沒有改變國人的劣根性,,那些來自于骨子里的冷漠、殘酷、混沌、麻木無聊……。魯迅先生75年前塑造的“看客”典型在現(xiàn)實社會仍然大量存在。要解決“看客”現(xiàn)象,要徹底清除中國大地上的看客,需要進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變革,需要國民素質(zhì)的整體提高,它需要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史過程。我們要時時處處用魯迅這面民族的鏡子照映我們的靈魂, 消除“看客”的流毒,徹底地摒棄民族的劣根性,提高我們的民族整體素質(zhì),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精選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306.
�。�2)錢理群,《魯迅小說》。[M]浙江文藝出版社。2007.207
�。�3)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M]時代出版社. 1954.125.
作者簡介:宋梅,(1971-)女,河南商丘人,商丘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快速投稿通道
本文關(guān)鍵詞:魯迅筆下的看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38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xingzhengshiwu/4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