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失獨家庭社會保障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6-10-02 07:03
城市失獨家庭社會保障研究
摘 要:失獨家庭主要是指獨生子女的家庭中,僅有的子女死亡后,父母雙方未再生育或是收養(yǎng)子女的家庭。我國至2007年開始對于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輔助制度的試點實踐工作開展,至此失獨家庭的社會保障問題也受到了廣泛性的關注。雖然我國政府現(xiàn)已頒布了多個法規(guī)對于失獨家庭的權益保障,但未能做到應保盡保。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本文主要以我國城市失獨家庭的社會保障現(xiàn)狀研究為基礎,通過現(xiàn)狀問題的分析,進一步對于我國城市失獨家庭社會保障現(xiàn)狀優(yōu)化建議的提出,旨在強化完善我國城市失獨家庭的社會保障現(xiàn)狀。關鍵字:失獨;家庭;社會保障
目錄
前言 1
一、緒論 1(一)研究背景 1
1、失獨家庭數(shù)量龐大且遞增快 1
2、失獨家庭的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2
3、失獨家庭的部分訴求尚待滿足 3
(二)研究意義 3
(三)研究方法 4
1、文獻研究法 4
2、比較法 4
二、文獻回顧 4
(一)關于失獨家庭的困境研究 4
(二)解決失獨家庭困境的對策研究 5
(三)失獨家庭養(yǎng)老問題研究 6
三、我國城市失獨家庭問題及對策研究 6
(一)我國城市失獨家庭的社會保障與福利性支持現(xiàn)狀 6
(二)我國城市失獨家庭社會保障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其成因 9
1、專項扶持政策稀少 9
2專業(yè)人員缺乏 9
3、社會組織幫扶能力有限 9
(三)完善城市失獨家庭社會保障的對策 10
1、強化政府相關職責,加大保障力度 10
2、完善養(yǎng)老保障政策,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 10
3、完善失獨者的終老安葬服務 11
4、完善醫(yī)療保險政策,實現(xiàn)病有所醫(yī) 11
4、健全社會救助機制,實現(xiàn)經濟補償 12
四、結論 13
(一)論文研究的政策意義 13
(二)論文研究發(fā)現(xiàn) 14
(三)論文研究的局限性 14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5
參考文獻 15
1975年到2010年共產生了約2. 2億個獨生子女家庭。同時根據(jù)2000年人口普查的年齡別死亡率計算,每出生1萬人,就有360人在10歲之前夭折,有463人在25歲之前死亡,760人在44歲之前死亡。近年,死亡率略有下降,也大約有4%的孩子在25歲之前死亡。結合這兩組數(shù)字不難算出,現(xiàn)有的2. 2億獨生子女中約有.
880萬人會在25歲之前死亡,意味著中國在不久之后會產生880萬的失獨家庭。這一結果與國防大學教授劉明福的推斷結果較接近,劉明福按照軍隊樣本中獨生子女的比例估計,我國現(xiàn)在15-30歲的獨生子女總人數(shù)至少也有1.9億人,再結合《2010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年鑒》中顯示的該年齡段人口疾病死亡率40人/10萬人來推算,1975—2010年間,有超過1 000萬獨生子女在25歲之前死亡,意味著2 000萬名父親和母親成為無助的失獨老人。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數(shù)量較多,進而也可以說我國失獨家庭的隱患數(shù)量較為龐大,失獨家庭的出現(xiàn)如果不能通過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或是機制進行完善,失獨家庭便會進一步影響我國當代政治環(huán)境穩(wěn)定的重要隱患;同時以我國當代和諧社會的構建目標而言,和諧社會的目標構建,更加需要以我國當代我國城市失獨家庭的社會保障機制完善為基礎進行。
(一)論文研究的政策意義
對城市失獨家庭社會保障的研究,為失獨家庭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筆者查閱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關于社會保障問題的研究很多,但是對失獨家庭的研究并不多。這些研究多集中在分析其現(xiàn)狀、困境,并提出解決措施,個別學者從社會支持、養(yǎng)老模式和社會救助的角度來研究,但沒有學者對失獨家庭面臨的所有社會保障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其次,對城市失獨家庭社會保障的研究,完善和拓寬了社會保障問題研究領域,并對農村失獨家庭的研究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失獨家庭這一特殊需求群體的出現(xiàn),需要社會保障制度覆蓋,但是目前沒有針對這一群體的全面而完善的保障制度。本文以城市失獨家庭為研究對象,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會保障問題研究的主體,拓寬了研究的范圍,也對與其有相同保障需求的農村失獨家庭的研究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二)論文研究發(fā)現(xiàn)
通過研究,本文了解城市失獨家庭的生活現(xiàn)狀與保障需求,分別從家庭生活現(xiàn)狀、經濟生活、健康狀況、精神狀況和晚年生活這五個方面的現(xiàn)狀分析得出城市失獨家庭面臨的保障需求主要有經濟需求、醫(yī)療需求、精神慰藉和養(yǎng)老需求。然后,從國家和南京市這兩個層面分析城市失獨家庭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性支持現(xiàn)狀,在此基礎上得出城市失獨家庭社會保障現(xiàn)狀存在如下問題:專項扶持政策稀少、專業(yè)人員缺乏、社會組織幫扶能力有限、關懷活動形式單一、服務成效評估標準尚無,并進一步對這些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政策制定的過程性、專業(yè)化程度的不足性、財政投入的欠缺性、配套制度的滯后性。
結合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針對城市失獨家庭的生活現(xiàn)狀、社會保障和福利性扶持現(xiàn)狀及社會保障需求,解決城市失獨家庭社會保障現(xiàn)狀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來完善城市失獨家庭的社會保障政策:第一,強化政府相關職責,特別是責任主體意識,加大保障力度;第二,通過探索多渠道養(yǎng)老模式、注重對失獨者的精神贍養(yǎng)及完善失獨者的終老安葬服務這三方面的努力來完善養(yǎng)老保障政策,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第三,通過開辟就診綠色通道、拓寬醫(yī)療保險類型和實行醫(yī)療救助制度這三舉措來完善醫(yī)療保險政策,實現(xiàn)病有所醫(yī);第四,通過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獨生子女傷殘死亡扶助金標準、建立城市失獨家庭救助體系來健全社會救助機制,實現(xiàn)經濟補償;第五,通過提供精神慰藉服務保障和社會交往服務保障,擴大保障范圍。
(三)論文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的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由于文獻參考數(shù)量有限,由于失獨群體本身的隱蔽性和敏感性,加之本人可用資源有限,只能通過深度訪談和間接了解失獨人員的實際情況,欠缺對現(xiàn)行幫扶措施的執(zhí)行效果調查。所以對于現(xiàn)行幫扶措施的實施效果存在調查空白,導致對現(xiàn)行政策的不足之處分析時缺乏指向性。三是可供參考文獻不多,網(wǎng)頁新聞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章的學術價值。對于構建失獨群體幫扶系統(tǒng)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幫扶系統(tǒng)不僅僅是通過自上至下的子系統(tǒng)的單獨作用就能夠良好運轉的,對各個子系統(tǒng)之間存在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和整個系統(tǒng)該如何管理并未有清晰認識。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文有待進一步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構建全面完善的失獨群體養(yǎng)老幫扶系統(tǒng)。可以從建立幫扶系統(tǒng)的步驟、如何對幫扶系統(tǒng)進行管理、如何使政府、社會、社區(qū)和家庭四個子系統(tǒng)既能獨立作用又能良好配合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最終建立起全面完善的幫扶系統(tǒng),真正使失獨群體養(yǎng)老保障問題得到系統(tǒng)性解決。
參考文獻
[1]王廣州,郭志剛,對傷殘死亡獨生子女母親人數(shù)的初步測算[J],中國人口科學,2008(1)
[2]南菁,黃鸝,我國失獨家庭現(xiàn)狀及幫扶對策研究述評[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3月第30卷第2期[3]謝勇才,黃萬丁,王茂福,失獨群體的社會救助制度探析——基于可持續(xù)生計視角[J],社會保障研究,2013年第1期
[4]吳石英、周劍,獨生子女死亡困境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3),第26卷第3期
[5]楊宏偉、汪聞濤,失獨家庭的缺失與重構[J],重慶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總第216期
[6]白瑩,和諧社會:基于人本主義經濟學視角的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5年5月
[7]沈亞芳,獨生子女意外傷亡家庭救助金運行機制研究——以常熟市為例[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6月
[8]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課題組.關于社會服務發(fā)展演進與概念定義的探析[J].求是論衡.2011 年第 6 期.
[9]陳雯.從“制度”到“能動性”:對死亡獨生子女家庭扶助機制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2( 2) :114-119.
[10]姜異康,袁曙宏等.國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J].中國行政管理.2011 年 2 月.
[11]柳志艷.勇敢地生活下去———呼喚社會關注失獨者群體[J].學理論,,2012( 2) : 57-58.
[12]金瓏嘉.失獨家庭現(xiàn)狀及其養(yǎng)老問題研究[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 29(4):75-78
[13]趙燦.社區(qū)照顧視角下失獨父母養(yǎng)老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 2013
[14]張俊良,曾祥旭.市場化與協(xié)同化目標約束下的養(yǎng)老模式創(chuàng)新——以市場人口學為分析視角[J].人口學刊, 2010(3):48-53
[15]吳石英,周劍.獨生子女死亡困境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3):79-81
[16]周沛,周進萍.獨生子女風險及其保障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 2009(1):90-95
[17]徐繼敏.成年獨生子女死殘的困境與政府責任[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 2007(3):60-62
[18]Alton A. Texas' New and Improved Reverse Mortgage[J].Texas Bar Journal, 2005(12):1645-1662.
[19]Jean R. Reverse Mortgages: Backing into the Future [J],The Elder Law Journal, 1997(6):395-414.
[20]Rosemary K C. Social Policy for Effective Practice[M].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2011:379-387.
[21] Manuel Barrera, JR.& Sheila L.Ainlay,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83
[22] Edvina Uehara,Dur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Networks,and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J],AJS,Uehara,1990,p.522,
本文編號:1285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uzhibaogao/1285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