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邇貫珍》及其科學傳播
本文關鍵詞:遐邇貫珍,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遐邇貫珍》及其科學傳播
《遐邇貫珍》最后一任主編理雅各。
《遐邇貫珍》創(chuàng)刊號封面與題詞。
《遐邇貫珍》(The Chinese Serial)正像它的刊名一樣,在業(yè)界可謂遐邇聞名、如雷貫耳,且似貫珠珍貴。人們大多只知道它是:最早真實報道日本洞開國門初期歷史;真實報道太平天國運動和上海小刀會;刊登第一個商業(yè)廣告;首家使用鉛字印刷和刊登中英文目錄;最早介紹西方社會保險事業(yè);首發(fā)新聞圖片等。然而,對其在科學傳播方面的貢獻卻鮮為人知。
其實,該刊創(chuàng)刊伊始,即自稱“無非為華夏格物致知之一助”。除介紹西方民主制度、歷史外,其科學內容涉及地理、天文、物理學、地質學、醫(yī)學等。《火船機制述略》較詳細地附圖介紹了蒸汽機原理;《熱氣理論》介紹了溫度計、熱脹冷縮等;《玻璃論》附圖詳細介紹了玻璃制造的歷史與工藝技術;《水不克火論》在批判中國“五行說”時,顯示到1854年時,西方已知55種化學元素;《泰西種痘奇法》、《泰西醫(yī)士樂施痘漿論》的發(fā)表是為了糾正在中國天花流行時庸醫(yī)用假方法種痘和草菅人命,并說明中醫(yī)也可用牛痘接種,上海等六城市的西醫(yī)均可提供痘苗;時在上海墨海書館的我國著名數學家李善蘭的《景教流行中國碑大耀森文日即禮拜日考》一文,用數學方法證明“大耀森文日”即“禮拜日”,將中國傳統(tǒng)數學用于宗教紀日考證,這也是所見李善蘭在期刊上發(fā)表的第一篇論文。其中還有數篇文章力圖匡正諸如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彗星乃災難不祥之兆等謬誤或迷信。總之,《遐邇貫珍》已非前期傳教士期刊那樣只作一般自然常識介紹,而已是科學理論的介紹,除了李善蘭的論文外,還有分期節(jié)選連載的慕維廉長篇大作《地理全志》。節(jié)選自《生物總論》、《全體新論》的連載文章,涉及軟體動物、多節(jié)動物、多肢動物、鳥類、爬蟲類、魚類,以及人體的五官、骨骼、大腦、肌肉、血液循環(huán)等,從而體現了報道內容的學術性和系統(tǒng)性。
《遐邇貫珍》月刊1853年8月1日創(chuàng)刊于香港,倫敦布道會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奚禮爾(Charles Batten Hillier,?~1856),馬禮遜教育會秘書理雅各先后任主編,華人牧師黃勝任助理。創(chuàng)刊編輯麥都思和其女婿奚禮爾,一為上海領事館翻譯官,一為香港治安助理官兼法庭書記官。該刊由馬禮遜教育會主辦,1843年遷港的英華書院印刷,24開本,初期月印3000冊,或賣或送,發(fā)行除香港外,還發(fā)行至廣州、廈門、寧波、福州和上海等地。1856年5月1日?,共出33期。
《科學時報》 (2008-8-14 科學 文化)
本文關鍵詞:遐邇貫珍,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81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ijiedaxue/4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