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栽培種植論文 >

不同種植密度、葉位與葉齡對蘄艾產(chǎn)量和品質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12-09 19:38
  為指導蘄艾規(guī)范化種植和科學采收,該文研究了不同種植密度、葉位和葉齡對蘄艾生長和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適當稀植能促進蘄艾植株莖粗增加,葉間距緊湊,葉片增大,枯葉率降低,有效葉片數(shù)增加;密植可以顯著提高蘄艾畝產(chǎn)量和葉片出絨率,但會降低單株產(chǎn)量和有效葉片數(shù)。不同產(chǎn)地蘄艾,均是隨著植株葉位的降低和葉齡的增大,蘄艾葉片大小和百葉重呈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葉片下表皮的非腺毛密度和葉片出絨率逐漸減小。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蘄艾葉片桉油精、樟腦、α-側柏酮和棕矢車菊素含量逐步降低,綠原酸、異綠原酸B、異綠原酸A、異綠原酸C含量逐漸增加,而龍腦、乙酸龍腦酯和異澤蘭黃素的含量是先增加后大幅降低的趨勢。隨著植株葉位的降低和葉齡的增大,蘄艾揮發(fā)油、酚酸和黃酮類成分的含量逐漸減少;PCA分析可將蘄艾植株葉片質量特征分為中、上部10~30 d葉齡和中、下部40~50 d以上葉齡2個部分。綜合以上因素,生產(chǎn)上蘄艾根莖種植密度以28 000株/畝左右(株行距為10 cm×20 cm,1畝≈667 m2)為適宜,田間有效株樹以14.28萬株/畝左右為適宜;蘄艾采收上建議分為農(nóng)歷"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 

【文章來源】:中國中藥雜志. 2020,45(1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不同種植密度、葉位與葉齡對蘄艾產(chǎn)量和品質的影響


混合對照品(A)和蘄艾樣品(B)的GC-MS圖

色譜,原酸,樣品,色譜


色譜條件為:采用Agilent EClipse XDD-C18色譜柱(4.6 mm×250 mm,5 μm),流動相為乙腈(A)-0.2%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脫(0~12 min,10%~20% A;12~25 min,20%~25% A;25~50 min,25%~65% A;50~55 min,65%~10% A),流速0.8 mL·min-1;柱溫30 ℃,檢測波長330 nm,檢測器為紫外檢測器。對該法進行方法學考證,結果符合相關規(guī)定。線性關系分別為Y新綠原酸=3 910X-3.504 8(R2=0.999 5),Y綠原酸=391.77X+6.43(R2=0.999 2),Y隱綠原酸=2 693.4X-3.395 6(R2=0.999 3),Y異綠原酸B=4 792.3X-4.2(R2=0.999 7),Y異綠原酸A=5 036.9X-7.25(R2=0.999 5),Y山柰酚=1 851.5X-41.482(R2=0.999 7),Y棕矢車菊素=1 542.7X-41.433(R2=0.999 7),Y異澤蘭黃素=1 531.9X-125.43(R2=0.999 1),見圖2。1.9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密度圖,葉齡,葉片,產(chǎn)地


隨著葉齡的增加,艾葉的出絨率逐漸減小,產(chǎn)地1中葉齡為20,30,40,50 d和50 d以上時艾葉出絨率比葉齡為10 d的艾葉出絨率分別降低了8.67%,16.53%,19.60%,22.80%,32.80%;產(chǎn)地2中葉齡為20,30,40,50 d和50 d以上時艾葉出絨率比葉齡為10 d的艾葉出絨率分別降低了3.72%,7.67%,12.47%,23.62%,30.58%;產(chǎn)地3中葉齡為20,30,40,50 d和50 d以上時艾葉出絨率比葉齡為10 d的艾葉出絨率分別降低了3.72%,17.07%,21.18%,32.99%,38.90%。上述結果表明蘄艾葉片在幼葉期時出絨率最高,隨著葉齡的增加和葉位的降低,艾葉的出絨率逐漸降低,見圖5。2.3 對蘄艾葉片中揮發(fā)油的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光照強度對鉤藤生長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響[J]. 王健健,姬拉拉,鄧小紅,呂立堂,喻理飛,關萍.  中國中藥雜志. 2019(23)
[2]種植密度對菊花產(chǎn)量和品質的影響[J]. 徐揚,劉引,郭蘭萍,劉大會.  中國中藥雜志. 2020(01)
[3]不同光強下北細辛的光合特性及有效成分差異研究[J]. 方闊,馬海琴,王振興,孫成賀,張舒娜,張亞玉,田義新,王志清.  中國中藥雜志. 2019(13)
[4]不同部位烤煙揮發(fā)性有機酸含量與煙葉品質的關系分析[J]. 陳思昂,張環(huán)緯,陳彪,金伊楠,朱智威,魏爍果,李東亮,許自成.  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 2019(02)
[5]植物非腺毛形態(tài)發(fā)生及其功能研究進展[J]. 劉艷霞,馬亞麗,蘭海燕.  植物生理學報. 2018(10)
[6]玉米密植群體下部葉片衰老對植株碳氮分配與產(chǎn)量形成的影響[J]. 李榮發(fā),劉鵬,楊清龍,任昊,董樹亭,張吉旺,趙斌.  作物學報. 2018(07)
[7]GC-MS法測定艾葉中5種揮發(fā)性成分的含量[J]. 李玲,呂磊,呂狄亞,丁德英,朱臻宇.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17(20)
[8]光對植物黃酮類化合物的影響研究進展[J]. 潘俊倩,佟曦然,郭寶林.  中國中藥雜志. 2016(21)
[9]茶樹不同葉位葉片功能性狀與光合特性研究[J]. 王峰,陳玉真,王秀萍,尤志明,陳常頌.  茶葉科學. 2016(01)
[10]5種不同種植密度蘄艾中桉油精的含量比較[J]. 朱祥松,王偉華.  中國藥房. 2015(24)

碩士論文
[1]光影響茅蒼術倍半萜類揮發(fā)油生物合成的機理研究[D]. 李強.廣東藥科大學 2018



本文編號:353119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53119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54f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