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曝氣條件下絲狀菌好氧顆粒污泥形成與特征功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8-04 20:27
作為一種21世紀極具前景的微生物污水處理技術,好氧顆粒污泥法是近二十年來污水處理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與傳統(tǒng)活性污泥相比,好氧顆粒污泥具有生物致密和沉降性能優(yōu)越等優(yōu)勢,從而大大提高了反應系統(tǒng)單位容積污水去除效率。但是,好氧顆粒污泥工藝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啟動時間較長、顆粒污泥容易解體和曝氣階段能耗較高等實際問題。因此,本課題采用改良SBR工藝,嘗試通過單個周期內多次進水和不同曝氣量下馴化培養(yǎng)好氧顆粒污泥。主要研究好氧顆粒污泥系統(tǒng)的啟動及其穩(wěn)定性,重點分析了不同條件下形成的好氧顆粒污泥的特性及其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主要結論如下:1.運行60天后,在低曝氣量(Q=0.36m3/h)條件下,系統(tǒng)內出現(xiàn)大量白色絲狀包裹黑色內核的好氧顆粒污泥。在反應柱運行穩(wěn)定階段(61-250天),有機物、總氮和總磷的去除效果分別為93-95%、45-55%和75-90%。與對照組高曝氣量(Q=2.88m3/h)條件下的好氧顆粒污泥系統(tǒng)相比,有機物、總氮和總磷的去除效果分別為93-95%、85-85%和75-90%。因此,可以發(fā)現(xiàn)在有機物和磷去除效果接近的前提下,絲...
【文章頁數(shù)】: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好氧顆粒污泥研究進展
1.1.1 好氧顆粒污泥的研究歷程
1.1.2 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機理
1.1.3 好氧顆粒污泥的快速啟動
1.1.4 好氧顆粒污泥形成因素
1.1.5 好氧顆粒污泥應用
1.2 絲狀菌
1.2.1 絲狀菌在好氧顆粒污泥中的研究進展
1.2.2 絲狀菌種類
1.2.3 絲狀菌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1.3 研究目的、內容及創(chuàng)新點
1.3.1 研究目的及意義
1.3.2 研究內容
1.3.3 技術路線圖
1.3.4 創(chuàng)新點
2 實驗材料與方法
2.1 實驗儀器及分析試劑
2.1.1 實驗儀器
2.1.2 實驗試劑
2.2 分析項目與檢測方法
2.2.1 常規(guī)分析項目
2.2.2 OUR試驗方法
2.2.3 顆粒污泥掃面電鏡樣品的制備
2.2.4 顆粒污泥BET比表面積測試預處理
2.2.5 顆粒污泥密度測定
2.2.6 生物多樣性測定
2.2.7 磺胺甲惡唑檢測方法
3 溶解氧調控下顆粒污泥形成
3.1 污泥接種及SBR運行
3.2 絲狀菌顆粒污泥系統(tǒng)的長期運行
3.2.1 COD去除效果
3.2.2 氨氮去除效果
3.2.3 磷酸根去除效果
3.2.4 污泥濃度變化
3.2.5 磺胺甲惡唑去除效果
3.3 本章小結
4 單個周期污染物反應動力學
4.1 第一階段污染物降解動力學
4.2 第二階段污染物降解動力學
4.3 第三階段污染物降解動力學
4.4 單個周期內溶解氧、酸堿度和氧化還原電位變化
5 絲狀菌顆粒污泥表征
5.1 顆粒污泥形態(tài)
5.2 單個周期初始階段最大比耗氧速率
5.3 顆粒污泥比表面積
5.4 絲狀菌顆粒污泥密度
5.5 顆粒污泥系統(tǒng)中生物多樣性分析
5.6 本章小結
6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6.2 建議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個人簡歷
碩士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838944
【文章頁數(shù)】: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好氧顆粒污泥研究進展
1.1.1 好氧顆粒污泥的研究歷程
1.1.2 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機理
1.1.3 好氧顆粒污泥的快速啟動
1.1.4 好氧顆粒污泥形成因素
1.1.5 好氧顆粒污泥應用
1.2 絲狀菌
1.2.1 絲狀菌在好氧顆粒污泥中的研究進展
1.2.2 絲狀菌種類
1.2.3 絲狀菌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1.3 研究目的、內容及創(chuàng)新點
1.3.1 研究目的及意義
1.3.2 研究內容
1.3.3 技術路線圖
1.3.4 創(chuàng)新點
2 實驗材料與方法
2.1 實驗儀器及分析試劑
2.1.1 實驗儀器
2.1.2 實驗試劑
2.2 分析項目與檢測方法
2.2.1 常規(guī)分析項目
2.2.2 OUR試驗方法
2.2.3 顆粒污泥掃面電鏡樣品的制備
2.2.4 顆粒污泥BET比表面積測試預處理
2.2.5 顆粒污泥密度測定
2.2.6 生物多樣性測定
2.2.7 磺胺甲惡唑檢測方法
3 溶解氧調控下顆粒污泥形成
3.1 污泥接種及SBR運行
3.2 絲狀菌顆粒污泥系統(tǒng)的長期運行
3.2.1 COD去除效果
3.2.2 氨氮去除效果
3.2.3 磷酸根去除效果
3.2.4 污泥濃度變化
3.2.5 磺胺甲惡唑去除效果
3.3 本章小結
4 單個周期污染物反應動力學
4.1 第一階段污染物降解動力學
4.2 第二階段污染物降解動力學
4.3 第三階段污染物降解動力學
4.4 單個周期內溶解氧、酸堿度和氧化還原電位變化
5 絲狀菌顆粒污泥表征
5.1 顆粒污泥形態(tài)
5.2 單個周期初始階段最大比耗氧速率
5.3 顆粒污泥比表面積
5.4 絲狀菌顆粒污泥密度
5.5 顆粒污泥系統(tǒng)中生物多樣性分析
5.6 本章小結
6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6.2 建議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個人簡歷
碩士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8389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qiuzhijiqiao/383894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