紊動條件下泥沙縱向分布及氨氮吸附釋放特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4-05 16:37
長江兩岸社會經(jīng)濟正快速發(fā)展,與此同時,兩岸許多工廠向長江流域內(nèi)排放了大量的污廢水,水體的多項污染指標紛紛超標,尤其是氨氮含量超標極其嚴重。目前在我國大于1km2的2300多個天然湖泊中,24%介于富營養(yǎng)化與高度富營養(yǎng)化之間,32%介于中營養(yǎng)化與富營養(yǎng)化之間。為研究紊動條件下泥沙縱向分布和吸附釋放氨氮的特性,本文以長江重慶長壽彎道近南岸取得的泥沙為研究對象,首先模擬了在不同剪切率的自然水環(huán)境動力條件下的泥沙沿水深方向的濃度分布情況,并研究了在此條件下各深度處泥沙的中值粒徑;其次分析了其對氨氮的吸附能力,描述了懸移質(zhì)泥沙吸附和釋放氨氮的規(guī)律,通過對比常用的準一級動力學、準二級動力學、Elovich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Tempkin模型找出了較適合描述本次實驗用沙的吸附解吸過成的相關模型。主要得出的結論如下:(1)水中懸浮泥沙濃度受投沙量、紊動強度和水深影響。懸沙濃度隨投沙量的升高而升高,隨紊動強度的增大而增大,隨水體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深度越大,懸沙濃度越大。隨著紊動強度的增大,投沙達到平衡所需時間也減少,各深度對應的懸沙濃度增大。在低于40s...
【文章頁數(shù)】: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進展
1.2.1 格柵紊流結構的相關研究
1.2.2 格柵紊流在泥沙運動研究中的應用
1.2.3 吸附釋放污染物的機理
1.2.4 吸附釋放氨氮的研究進展
1.2.5 吸附及釋放的影響因素
1.2.6 吸附及釋放模型
1.3 現(xiàn)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目的及意義
1.5 研究內(nèi)容及技術路線
第二章 實驗材料、裝置、測量方法及方案
2.1 實驗材料
2.2 近似均勻紊流模擬裝置及參數(shù)
2.2.1 近似均勻紊流模擬裝置
2.2.2 裝置參數(shù)
2.3 測量方法
2.3.1 泥沙參數(shù)的測量方法
2.3.2 吸附-釋放參數(shù)測量及計算方法
2.4 實驗方案
2.4.1 泥沙縱向分布實驗方案
2.4.2 紊態(tài)吸附實驗方案
2.4.3 動力學吸附實驗方案
2.4.4 等溫吸附實驗方案
2.4.5 動力學釋放實驗方案
第三章 紊動條件下泥沙縱向分布研究
3.1 泥沙濃度組成的縱向分布
3.2 縱向分布中的粒徑特征
3.3 含沙量與紊動強度的關系
3.4 討論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泥沙對氨氮吸附-釋放特性研究
4.1 擾動對泥沙吸附-釋放氨氮的影響
4.1.1 紊態(tài)吸附
4.1.2 動力學吸附
4.1.3 等溫吸附
4.1.4 動力學釋放
4.2 含沙量對泥沙吸附-釋放氨氮的影響
4.2.1 紊態(tài)吸附
4.2.2 動力學吸附
4.2.3 等溫吸附
4.2.4 動力學釋放
4.3 討論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5.2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發(fā)表論文和科研情況
本文編號:3783754
【文章頁數(shù)】: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進展
1.2.1 格柵紊流結構的相關研究
1.2.2 格柵紊流在泥沙運動研究中的應用
1.2.3 吸附釋放污染物的機理
1.2.4 吸附釋放氨氮的研究進展
1.2.5 吸附及釋放的影響因素
1.2.6 吸附及釋放模型
1.3 現(xiàn)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目的及意義
1.5 研究內(nèi)容及技術路線
第二章 實驗材料、裝置、測量方法及方案
2.1 實驗材料
2.2 近似均勻紊流模擬裝置及參數(shù)
2.2.1 近似均勻紊流模擬裝置
2.2.2 裝置參數(shù)
2.3 測量方法
2.3.1 泥沙參數(shù)的測量方法
2.3.2 吸附-釋放參數(shù)測量及計算方法
2.4 實驗方案
2.4.1 泥沙縱向分布實驗方案
2.4.2 紊態(tài)吸附實驗方案
2.4.3 動力學吸附實驗方案
2.4.4 等溫吸附實驗方案
2.4.5 動力學釋放實驗方案
第三章 紊動條件下泥沙縱向分布研究
3.1 泥沙濃度組成的縱向分布
3.2 縱向分布中的粒徑特征
3.3 含沙量與紊動強度的關系
3.4 討論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泥沙對氨氮吸附-釋放特性研究
4.1 擾動對泥沙吸附-釋放氨氮的影響
4.1.1 紊態(tài)吸附
4.1.2 動力學吸附
4.1.3 等溫吸附
4.1.4 動力學釋放
4.2 含沙量對泥沙吸附-釋放氨氮的影響
4.2.1 紊態(tài)吸附
4.2.2 動力學吸附
4.2.3 等溫吸附
4.2.4 動力學釋放
4.3 討論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5.2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發(fā)表論文和科研情況
本文編號:37837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qiuzhijiqiao/378375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