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內二元顆;旌戏蛛x流動特性及基于HHT法的混合狀態(tài)辨識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3-22 18:52
化學鏈燃燒(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CLC)處理污泥技術可抑制污泥焚燒過程中二噁英、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產生。鐵基載氧體與干化市政污泥二元顆粒在流化床內的充分混合是該技術實施的前提條件,但兩者在顆粒密度、尺寸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容易產生顆粒分離現象。本文采用冷態(tài)實驗研究鐵基載氧體與干化市政污泥二元顆粒混合/分離流化特性,通過壓差信號降噪、特征量提取等手段,提出一種基于希爾伯特黃變換(Hilbert Huang Transform,HHT)法的判定二元顆粒混合狀態(tài)轉變特性的新方法。在內徑為100 mm的有機玻璃冷態(tài)流化床裝置上,進行了鐵基載氧體與干化市政污泥二元顆粒混合/分離流化特性實驗研究,討論了顆粒粒徑大小、干化市政污泥與鐵基載氧體質量比和操作風速對二元顆粒流化特性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污泥與平均粒徑為0.66 mm的鐵基載氧體能實現混合流化,最小流化速度(Umf)和最小混合操作風速(Um)相等;污泥與平均粒徑為1.46 mm的鐵基載氧體流化時,隨操作風速增大,逐漸由分離流化狀態(tài)過渡到混合流化狀態(tài),U...
【文章頁數】:7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化學鏈燃燒處理污泥技術
1.2.1 污泥的產生及組成
1.2.2 污泥處理現狀
1.2.3 化學鏈燃燒技術
1.3 國內外研究進展
1.3.1 流化床內二元顆;旌狭鲃犹匦匝芯窟M展
1.3.2 流化床壓差脈動信號分析研究進展
1.4 研究內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1.4.3 研究內容
第二章 實驗裝置及方法
2.1 實驗材料
2.2 實驗設備
2.3 實驗步驟
第三章 鐵基載氧體與干化市政污泥二元混合物流化特性實驗研究
3.1 引言
3.2 實驗材料及方法
3.3 床層壓降與最小流化速度
3.4 二元顆粒流化特性
3.4.1 載氧體Z1+污泥
3.4.2 載氧體Z2+污泥
3.4.3 載氧體Z3+污泥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不同混合/分離狀態(tài)下信號降噪處理
4.1 引言
4.2 傅里葉變換
4.3 小波分析理論基礎
4.4 小波變換降噪方法及步驟
4.5 小波包變換降噪方法及步驟
4.6 常用小波函數
4.7 信號降噪結果分析
4.7.1 模擬信號
4.7.2 原始信號
4.8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基于HHT法的流化床內二元顆粒混合流動信號特征提取
5.1 引言
5.2 Hilbert-Huang轉換原理
5.2.1 EMD分解
5.2.2 希爾伯特譜分析
5.3 實驗結果分析
5.3.1 床層壓降隨表觀風速的變化規(guī)律
5.3.2 EMD分解及FFT分析
5.3.3 操作條件對能量分布的影響
5.4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期間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767398
【文章頁數】:7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化學鏈燃燒處理污泥技術
1.2.1 污泥的產生及組成
1.2.2 污泥處理現狀
1.2.3 化學鏈燃燒技術
1.3 國內外研究進展
1.3.1 流化床內二元顆;旌狭鲃犹匦匝芯窟M展
1.3.2 流化床壓差脈動信號分析研究進展
1.4 研究內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1.4.3 研究內容
第二章 實驗裝置及方法
2.1 實驗材料
2.2 實驗設備
2.3 實驗步驟
第三章 鐵基載氧體與干化市政污泥二元混合物流化特性實驗研究
3.1 引言
3.2 實驗材料及方法
3.3 床層壓降與最小流化速度
3.4 二元顆粒流化特性
3.4.1 載氧體Z1+污泥
3.4.2 載氧體Z2+污泥
3.4.3 載氧體Z3+污泥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不同混合/分離狀態(tài)下信號降噪處理
4.1 引言
4.2 傅里葉變換
4.3 小波分析理論基礎
4.4 小波變換降噪方法及步驟
4.5 小波包變換降噪方法及步驟
4.6 常用小波函數
4.7 信號降噪結果分析
4.7.1 模擬信號
4.7.2 原始信號
4.8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基于HHT法的流化床內二元顆粒混合流動信號特征提取
5.1 引言
5.2 Hilbert-Huang轉換原理
5.2.1 EMD分解
5.2.2 希爾伯特譜分析
5.3 實驗結果分析
5.3.1 床層壓降隨表觀風速的變化規(guī)律
5.3.2 EMD分解及FFT分析
5.3.3 操作條件對能量分布的影響
5.4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期間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7673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qiuzhijiqiao/376739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