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shù)人像_孕而美攝影_用心去觀察 探索人像攝影之美
本文關(guān)鍵詞:人像攝影之美,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以上圖書摘自人民郵電出版社《人像攝影之美》一書
用心去觀察,樣樣都是構(gòu)成,俯拾皆是元素,處處都是景
與在棚內(nèi)拍攝相比,在戶外拍攝人像的最大不同在于人物是被置于一個碩大的自然環(huán)境或人文環(huán)境當中,,這個環(huán)境中有太多的素材可以被應用,選擇性相當豐富。
在棚內(nèi),什么都是人工的,從燈光、道具到布景的擺設都是人為刻意去配合模特。而在戶外拍攝,則會有太多無法預知的可能性。光影隨時都在變動,景物隨機都可更換,所以要考慮的因素要比在棚內(nèi)多得多。甚至連觀念都要從棚內(nèi)的“配合人”轉(zhuǎn)變成“配合景”,并且還更應該注意人與景的相互配搭與平衡。如果在取景器內(nèi)總是見人不見景,則失去了戶外拍攝的意義。所以,戶外人像攝影要重新考慮人與景的比例,甚至“景為主、人為輔”都不為過。除此之外,還需考慮拍攝環(huán)境的光線、構(gòu)圖、配色等,那么如何選景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據(jù)我觀察,多年前,常見的人像主流作品大多以長焦段淺景深去拍攝人物的半身、全身,以及大頭照,背景完全模糊。在鏡頭上也追求“錢景深=淺景深”的器材競賽,照片的畫質(zhì)越柔美細膩,代表人像攝影水平越高。后來慢慢開始會去搭配一些景,一些類似有漂亮花卉的公園、人工建筑的觀光景點等,比如官邸或博物館這樣的場景都是專業(yè)人像攝影愛好者喜歡前往拍攝的地點。漸漸的,外拍戰(zhàn)場開始移轉(zhuǎn)到一些廢墟、市場、田野、海邊等更自然的場景中,大家也更注意利用場地的光景氛圍來搭配引導,而不只是單單停留在人物上,這是一個很好的現(xiàn)象。
以我個人的習慣,我一般不太會選擇過于人工的景,比如一些公園、花園,或是商業(yè)氣息濃厚的景點,但通常這些地方都是比較著名的觀光區(qū)和外拍勝地,每逢假日人潮聚集,也是攝影師常拍攝糖水片的景點。其實,真正的好景俯拾即是,用句俗話說,自然就是美。濕地、海邊以及樸實的建筑周邊都是適合拍照的好地方,也許就在你家附近,也許就在山邊田間,甚至只是在馬路邊。要善用生活中最普通的景,去打造有張力有感覺的畫面。要記住,重點不在于你到了哪里拍照,而是你在哪里拍到了什么,拍到了光線,還是拍到了顏色。
印象派繪畫大師莫奈曾經(jīng)說過:“試著忘卻你眼前的一切,不論它是一棵樹,或是一片田野;只要想象這兒是一個小方塊的藍,這兒是長方形的粉紅,這兒是長條紋的黃色,并照你認為的去畫便是……”在莫奈的繪畫里,重視的不是物體的形象,而是色彩變化的過程。所有眼睛看到的對象都不是其本身,但卻可以散發(fā)出它們迷人的魅力。在拍攝戶外人像的選景過程中,我重視的也是景物元素能在畫面中創(chuàng)造什么樣的視覺張力和特色,至于它們本身是什么,不是什么,這些并不重要。早些年我常被人稱為路邊攝影師,他們說我喜歡在路邊隨意拍攝。不過,隨處可拍并不是亂拍,必須要找到具有可看性的元素,比如有趣的光線、特別的倒影、搶眼的顏色、特殊的造型等。
我很喜歡在畫面中營造圖騰感。除人物之外,其他空間可用一些絢麗的圖騰來裝飾。在戶外拍攝人像時,可利用很多隨機的元素來豐富畫面。上面這張圖中,人物后方的這棵樹本身是什么也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已經(jīng)成為我畫面中的一個重要裝飾,因為它的造型有能力成為一個完美的圖騰。這個元素的存在對我來說,對這個畫面來說,就有相當?shù)囊饬x。
一條再平凡不過的山路,很少人會在開車上山或下山的過程中停在山路旁,坐在馬路中間拍照。畫面的背景元素是樹,而且是山邊非常不起眼的樹叢,但多了陽光從葉縫中透射出來。我利用淺景深進行拍攝,讓樹枝和光線幻化成一個個小光暈。這時的樹叢對我來說,對這幅畫面來說,已經(jīng)不是它們原本的形象,而是轉(zhuǎn)化為一種圖騰,起到了一種人物以外的裝飾作用。
蜂鳥網(wǎng)首頁 > 學院頻道 > 新書試讀 >
維持畫面中各種元素的協(xié)調(diào)性
我們在選景時,維持畫面的協(xié)調(diào)性是非常重要的,包括配色的協(xié)調(diào)、元素的協(xié)調(diào)和造型的協(xié)調(diào)。從這張照片的角度看,我會覺得它很美,因為所有的對象搭配得當,這樣的桌子就是要配那樣的椅子,這樣的墻壁就是要配這樣的桌椅,不管顏色、造型,都不會有任何一個對象顯得突;虿淮钫{(diào)。如果后方的墻壁上正好掛了一個Hello Kitty造型的粉色卡通時鐘,或是多出一條艷紅色掃把斜靠在角落中,都會使得整個畫面顯得不協(xié)調(diào)。如果我沒有辦法去改變它們,就會放棄從這個角度拍攝。
照片中是很常見的天井式建筑,普通到?jīng)]有人想要在這里取景。當時我經(jīng)過這里,從頂部照下來的光線激發(fā)了我的靈感。我請模特走進去,她的身型會因為頂光形成暗面,和空間中的光亮形成對比,使輪廓更為明顯。此時不需要特別的動作,只要模特在行走間很自然的一個轉(zhuǎn)身,就可以達到我想營造的視覺效果。此外,環(huán)境中的各種車輛、卷簾門、樓房,無論在顏色還是造型上都搭配和諧,毫不突兀,讓觀者第一眼就能把視覺焦點集中在人物身上,以及體會對光的感受,當然也就很容易使人投入整個畫面的氛圍了。所以我認為,在哪里拍照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選擇的地方是不是有可利用的元素。
本文導航
本文關(guān)鍵詞:人像攝影之美,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811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mishujinen/81182.html